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是文藝事業向前發展與持續繁榮的重要推力,是文藝活動在面向大眾、面向時代時,實踐與理論溝通的重要橋梁。隨著時代的前進,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應該建立以新時代為背景,立足新疆文藝創作特色的批評美學標準,引導文藝創作與文藝欣賞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努力。
文藝生產不能孤立存在和進步,文藝精品的衡量不僅需要實踐的檢驗,還需要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的指導和助推。可以說,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是文藝事業向前發展與持續繁榮的重要推力,是文藝活動在面向大眾、面向時代時,實踐與理論溝通的重要橋梁。
文藝批評和文藝研究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對象,承擔的功能可能不同;在不同地域,面對不同文藝需求,研究的范式可能不同。但在今天,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時,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應該自覺擔當,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新疆作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文藝作品創作不僅立足于各民族文化厚土,也致力于促進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繁榮,文藝精品欣賞帶來的文化認同也有助于促進新疆各民族人民團結共進。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在當前文藝批評的基本標準和價值取向上,不僅應承擔起學術責任,也要基于民族大義辨明新疆各民族文學書寫的價值與發展的潛力,弘揚能夠正確書寫中華民族、有助于文化認同的作品,還要能夠旗幟鮮明地對有失偏頗的書寫民族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作品展開批評和糾偏正向。正確的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導向不僅能夠引導創作者的創作,還能提高欣賞者的辨別力。
新疆文藝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在穩步向前,文藝精品更是從多角度多層次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文藝創作的傳統,也是文藝批評的重要傳統。隨著時代的前進,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應該建立以新時代為背景,立足新疆文藝創作特色的批評美學標準,引導文藝創作與文藝欣賞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努力。然而,相對熱鬧的新疆文藝精品的層出與獲獎,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似乎面臨更多的挑戰與機遇。
專業化批評隊伍和專業性研究刊物的欠缺
相對國內其他省份文藝批評和文藝研究人群的龐大陣營,文藝研究刊物的廣泛多樣,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的專業化批評隊伍和研究刊物都顯得欠缺。
已取得的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成績不容忽視,尤其是對新疆文藝精品在審美、文化推廣、價值建構上,文藝批評家都付出了很多心血,評論文章也非屈指可數。但大多數評論文章對新疆文藝精品的重要意義鉆研不夠,就一論一,缺乏理論深度和史學角度的系統總結。
新疆文藝評論的學者專家不少,但似乎找不到過多關于文藝作品,甚至文藝精品的批評隊伍研討,批評文章的學術價值也缺乏同行評審。評論者各自為營,在自己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偏好上,發表著良莠不齊的文藝批評文章與文藝研究著作。專業化批評隊伍的缺乏一方面導致批評者理論素養提高緩慢,文藝思想保守,少更迭碰撞,批評文章容易落入俗套,套用所謂專業術語不加推敲地大加溢美之詞,不能啟發讀者深度理解文藝精品,無法得到包括創作者在內受眾對批評的認可,倒為輔助拓展作品影響力起到反作用。另一方面專業化批評隊伍的缺乏也讓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難以形成共鳴,看似喧鬧的新疆評論界,實則各抒己見,各執一詞,對文藝作品的批評與研究既缺少同行評判又缺少同行研討爭鳴,也就導致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的影響力日益縮減。
新疆文藝評論與文藝研究刊物缺乏的無奈并非空穴來風,新疆因其特殊的政治地理文化環境,本身文藝氛圍、學術氛圍發展緩慢,隨著市場化商品化浪潮的沖擊,新疆文藝研究刊物不得不適應時代進行改版,而改版的一個重要措施即娛樂性版面的增加、專業性理論性版面的縮減。理論陣地的縮減導致在新疆文藝評論刊物發表專業性文章日益艱難。文藝批評者、研究者想大展拳腳潛心進行專業批評寫作,奈何可供發表的刊物之少、刊物專業程度與辦刊水平的差強人意也導致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者望洋興嘆,弱了堅持的氣勢與信心。新疆文藝評論與文藝研究刊物的缺乏和文藝評論文章的發展之難也極大限制了新疆文藝理論研究與文藝批評的發展。
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從大的方面看,一是新疆文藝界要加強對文藝批評和文藝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文藝界可以適時有計劃地開展新疆文藝作品創作分享研討會,擴大新疆文藝批評和文藝研究的影響力,邀請專職批評家參與到新疆文藝精品的評選、推廣、改編等環節中。二是鼓勵新疆廣大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者不要故步自封,在信息便捷的當下,學術眼光要長遠,基于新疆人文環境,將新疆文藝批評隊伍建立擴大,專業化的批評隊伍同心共向,立足本土,同心向前,看向全國甚至世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三是向其他省份的優秀批評專家學習、看齊,對待不同文藝理論和文藝創作流派,不人云亦云,堅持從真實性出發,依托個人學識背景和所處社會環境,敢于發表獨到前衛的批評見識和活躍的批評思想。四是維護現有刊物的辦刊成績,鼓勵支持更多雅俗共賞期刊雜志的創立與生存,捍衛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理論陣地。
文藝評論與研究史論著作較少,
出版著作影響力不高
新疆作為歌舞之鄉,不少歌舞題材的文藝精品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新疆文藝作品立足新疆地域文化,對多民族聚居下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的異同都有細膩呈現和表現,尤其對獨具新疆音樂、舞蹈、美學、歷史、藝術、風俗的方方面面都有細致入微、紀實或變形的獨特呈現。但至今,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界沒能很好依托豐厚的文藝資源,出產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研究著作,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針對新疆文藝作品的研究著作出版不少,但較少有影響力的理論著作,針對新疆文藝作品的史論著作更是缺乏。新疆民族音樂、民族舞蹈在中國藝術界應該說都是獨樹一幟,新疆少數民族歌舞歷史悠久,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對歌舞等藝術領域的影響與發展是怎樣,這些在目前新疆文藝批評和文藝研究的著作中尚缺乏有理論高度的專業著作,更不要說編寫與出版系統的新疆音樂史、舞蹈史、美術史與戲劇史等。
新時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藝持續繁榮,新疆文藝更是迎來了百花齊放的盛大場面。電影《阿曼尼薩罕》、電視劇《木卡姆往事》,講述了新疆民眾在不同年代對木卡姆藝術的整理傳承和保護,也記錄了木卡姆藝人跌宕起伏的命運。電影《吐魯番情歌》《塔克拉瑪干的鼓聲》,電視劇《木卡姆往事》,電視紀錄片《走進和田》,報告文學《卡德爾和一個村莊的傳奇》不約而同對中國維吾爾族一種古老以歌舞為主的群眾性集體娛樂活動——麥西來甫,進行了記錄,這些藝術角度各異的新疆文藝作品從各自的美學領域呈現著這種載歌載舞的娛樂方式,不僅體現了新疆文藝作品的民族藝術性,維吾爾族麥西來甫還綜合了娛樂、教育、文化傳承等功能,備受新疆人民甚至全國愛好藝術人民的喜愛。電影《美麗家園》和《遠去的牧歌》對哈薩克族特有的對唱表演形式——阿依特斯進行了呈現。
可以說新疆文藝精品的生命力立足于藝術的沃土,開出了不少奇異的花朵,這些極具民族異域風情的美麗與魅力,亟需審美的目光,全景式鏡頭的聚焦與博古通今的史實理論記載,這些都給了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極大的發展空間。有理論高度的專業著作編寫出版,系統新疆文藝史的整理編撰,尤其是對新疆現當代文藝史的研究,在這些方面我們有待進步,也就有進步的極大可能與機遇。
好在近年來國家社科和自治區科研項目對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的支持力度與重視程度日益增加,文藝研究的蓬勃發展想來也將促進文藝著作的壯大。相信新疆文藝批評和文藝研究背靠豐富的文藝創作資源和已有將有的文藝精品資源,在文化潤疆契機下,在新疆各界的支持下,高水平的文藝評論著作必如雨后春筍,新疆文藝批評和文藝研究的影響力也有望更上層樓,從后進邁向前列。
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在宣傳新疆文藝方面的公信力、號召力不高
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在宣傳新疆文藝方面力量的薄弱,某個方面來說也是影響新疆文藝精品在全國文藝市場關注度持續低迷的重要原因。新疆文藝工作者通常試圖用文藝的形式來呈現他們對新疆社會現實的關懷和各民族人性發展的思考,對時代變遷和民族延續的審視,通過藝術的形式展現新疆各族人民真實生動的生存狀態和精神樣貌,給文藝受眾提供視覺、聽覺上的獨特感官體驗。同時,新疆文藝工作者也希望通過不同藝術載體來傳達新疆精神,所以在新疆文藝精品中,大家經常可以感受到作品傳達的生命哲學和自然觀念,感受到新疆本土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現代文明的碰撞,在這樣的碰撞交流中,藝術展現了新疆各族人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理解與傳承踐行。
然而新疆文藝精品在全國文藝市場常受冷落,這與地域性不無關系,但這與缺乏有影響力地介紹新疆文藝美學特色、審美理論的文章與著作也有關系。依托新疆地域的文藝作品,其普及難度不僅在于藝術價值的大小,也在于對全國其他不在新疆的受眾來說,陌生的藝術展現形式,民族文化藝術性理解的難度都導致受眾欣賞起來有隔閡、有困惑。
文藝成果的展示不僅需要直覺審美、直觀感受,還需要理性分析與理論支撐。現狀卻是,外界對新疆文藝的發展、走向都知之甚少。有關中國文藝批評與研究的文章和專著,關于新疆文藝的部分總是浮光掠影,涉及的也多是作品介紹,較少有深度的分析與批評,這一方面是著作者對新疆文藝的深入研究可能不夠,另一方面也說明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提供給外界的資料匱乏,或者提供的研究資料未能得到評論界、研究界的重視與認同,這不得不引起新疆文藝界的重視與反思。
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面臨的挑戰制約著新疆文藝發展的步伐,但也從另一面讓我們看到了新疆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潛在的機遇。面對新疆文藝研究與文藝批評的現狀,新疆文藝批評隊伍要加快合作的步伐,努力跟進學術前沿,活躍藝術思想,打破散沙狀態,凝聚文藝事業核心,面對新疆文藝作品資源,積極參與區內外的文藝理論研討活動,以全新的姿態躍入全國批評與研究前列大有可能。
新疆向來不缺乏文藝創作的資源,也不缺乏熱愛堅持文藝事業的工作者,挑戰意味著機遇,只要文藝批評與文藝研究者對文藝史論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起來,文藝界加大對文藝批評人才的培養,加大文藝研究的力度,那么新疆文藝資料的收集、整理、保護、傳播就有可能大大改善,新疆多門類文藝著作的編寫也有了基本保障。
作者簡介:
何春,1994年出生,女,漢族,文學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語言文學。本文為2022年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新疆文藝精品創作經驗、現狀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2ZJFLY3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新疆文藝精品創作經驗、現狀及對策研究”(2022ZJFLY30)。作者單位:新疆科技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