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正的豐盈,來自獨處。
——題記
夜黑,人靜,燈明。一本《百年孤獨》捧在手中,如何都釋不下。
醉在字里行間,與馬爾克斯共同思考人生,最終得出一個終極命題——人需要一些孤獨感。
閱讀這曠世之作后,我的思緒仍停留在封面的標題上,仍回蕩在梅爾基亞德斯那《羊皮卷》的預言中。傾聽訴說布恩迪亞家族日常瑣事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回想“百年孤獨”這一標題的含義。布恩迪亞家族在圓圈式的輪回中,夾雜著無數情感與故事,但在這封閉圖形里,只得徹底陷入孤獨之淵。而這背后,是馬爾克斯那個時代的無奈,那個時代必將走上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使然的道路,當人們已經無力對抗,所能做的就是用宿命論來安慰自己——這是走不出的循環,終點終究回到起點,他們必定孤獨。
而事實上,孤獨是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正如馬克思曾經說過:“他們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是整個世界。”愛情、死亡和孤獨是人類史上永恒而古老的三大主題,它們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立足生活的、最平實的土地上上演。任何善于探索的人一定是孤獨的,因為他們逆著光前行,憑借想象和創造的熱情前行。任何善于反思的人也一定是孤獨的,因為內省的過程就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是我執己之矛攻己之盾的過程,充滿了對自我莊嚴的思考和尊重。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獨處時的安靜自在,不必周旋于他人的情緒,也不必被潮流所裹挾,不必有向內向外的野心和欲望,自己找到自己,自己陪伴自己。所以人真的需要一點孤獨感,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些離群索居的氣質,用孤獨審判和清理自己的雜志,不做在喧囂和躁動中隨波的野草。雖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但是我們卻忘了,那第一個尋路、開路和走路的人,事實上就是攜著孤獨,找到第一條路的。
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后便是成長。讀書是一場體驗,也是與孤獨的和解。而對于我們,要做的也就是用孤獨本身,戰勝孤獨。
夜色無聲漫流,光陰不知幾何矣!合上書,我靜靜回味著書中的滋味,心頭落得百轉千回。輕輕寫下一句“人需要一些孤獨感”,用來結束這個孤獨的故事,和孤獨的黑夜。
作者簡介:
陳思燁,女,高中學歷。作者單位:廣東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