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6年,全球變暖突破極值,潮汐滔天,洪水肆虐,被稱為“洪水元年”。
洪水紀元12年:上海
“走啊,龍哥,一伙兒下田去!”侯建設是真正遭受過大洪水的人,家里的多畝良田都被淹沒,全家賴以生存的家園全被毀滅!還好,現在又有了“新田”。開船來到一片寬廣的海域,上面浮著紅色的地標,與碧藍的海水相互映襯,有規律地分列開來。這就是海稻基地。李龍和侯建設熟練地穿上潛水服,他們該去給海里的海稻施肥了。
由于大面積的陸地被毀,海稻是中國在沿海地區推出的唯一代替水稻的作物,以海草為原型的它們種植于海底。成熟后,富含碳水和多種維生素,解決了老百姓的生存問題。很難相信遭遇大洪水打擊的國家能在最短時間內利用海底資源研發出可以人工種植的海中作物。
李龍和侯建設沿著地標下沉到海底,只見朦朧幽靜的海底種著無邊無垠的植物。這些植物大概幾尺高,煥發藍光,隨海水搖曳,葉縫間抽出白色的圓點,這些小圓點就是海稻的果實了,再過個把月即可收獲。各種多彩的小魚也在葉縫間游來游去,一派生機勃勃。這就是他們村的海稻田。利用海底的生態循環,平衡了海底的生態環境,給魚類和海稻建設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一切皆可循環利用。
洪水紀元14年:湖南
“海稻實驗室已是全球范圍內海中作物領域最前沿的權威了,可惜……”演講臺上的張海嘆了一口氣,惦記起焚膏繼晷的師祖們。他們為實驗室提供了數不清的、有價值的文獻,可惜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幕。
慶祝大會后,張海趕回家吃飯。這幾個月中,他還是第一次有時間回家陪妻子胡翎。大洪水之前他們就在一起了,但為了不影響張海的研究,小兩口連孩子都沒要,胡翎獨自在家操勞。
看著張海大口吞咽著飯菜,胡翎笑道:“怎么樣,我做的菜還是比實驗室里的盒飯好吃些吧?”
“這倒是,不過別忘了,你這桌菜里有一半都是我們實驗室開發的。”
“你這個人,好不容易回次家,還實驗室實驗室念叨個不停。”
“好好好,別生氣,你也吃點啊!”
洪水紀元20年:柏林
第三屆造陸大會又將充滿爭議:大國、小國都想要造陸,沿海國家想要重獲國土,一些島國的流亡政府也想著重建國家。可為了不過度影響生態,重演大洪水悲劇,每年的指標極其有限。
今年竟采取拍賣的方式——拍賣的籌碼便是海稻的基因序列,共享基因序列給得到土地少的國家,形成雙贏的局面。中國的“谷神二號”、以色列的“豐收一號”與美國的“自然一號”將成為本次競拍的焦點。
新紀元6年:凌霄城
大學教授王行是凌霄城的第二批居民,今天他將為歷史系新生講解《洪水紀元歷史》,他深情回顧:“作為一種過渡作物,海稻挽救了大廈將傾的人類文明。也正是有了海稻,越來越多的優良作物被開發出來。”
下課后,他最喜歡走上瞭望塔,遠望那顆五彩的星球,喃喃道:“真沒想到我們在陸地上的失敗,反而把我們送上了更高處。”
正值地球的秋天,從凌霄太空城俯瞰,地球再無灰白死寂的石色,只見那一抹抹絳紅、金黃、碧綠、深藍,展示著自然的美麗與人類的力量。
作者簡介:
王晟濤,男,高中學歷。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