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元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人們的思想和審美觀念瓦解和重構速度越來越快,為提升社會主流意識、加強思想引領,以舞蹈編導教學思政改革為出發點,以“育人”為本,探討當下現實題材創作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對教學的重要意義;舞蹈編導是創作和教育的連接口,對舞蹈編導教學改革的根本意義也是對舞蹈藝術創作方面的改革,進行教育結構的變化勢在必行,以原創現實革命舞蹈作品《捍衛》為例,分析現實題材創作對舞蹈編導教學的影響,進一步探究其融入教學的可能性及路徑,以期為舞蹈編導教學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題材主要指的是在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寫的生活現象,是舞蹈編導對其掌握的社會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加工后作為作品內容的材料?,F實題材相對于題材是一個子集,是針對現實生活的各種現象以及所引發的意識形態問題上要求更具有真實性和時代性的選材,創作能夠反映當下的社會生活狀態,給予當下人們精神力量的作品。舞蹈編導教學中作品選材與立意決定了作品風格走向和價值追求。
舞蹈編導教學現狀
以時代發展為導向。人們對多元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使舞蹈藝術以其強大的社會功能和審美教育發展極為迅速,也就此形成了文化創新型人才缺口,舞蹈編導在學生階段培養不再以單一深層次的人才為追求目的,而是以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為社會文化市場輸送基礎性建設人才。
對于普通綜合類高校舞蹈編導專業來說,舞蹈編導課程內容安排不足、培養方案的不切性等導致其專業能力與社會需求不平衡加劇,就業形式較為嚴峻。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擔負著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這一要求也不斷促使高校舞蹈編導教育依據時代變化進行改革與創新。
以學生培養為根本。隨著科技發展,學生不斷接受來自網絡的多重虛擬化信息,有更多元文化視角的同時也導致很多不當觀念的產生,現代學生發展更需要立足于社會真實、歷史真實,以更真實的角度認識當下,表現當下。
舞蹈編導的責任不僅是單純創作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更是在了解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審美取向之后,以自身的個性化、審美化舞蹈語言創作具有社會價值的作品?,F實題材創作教學是以學生個人的認識和經驗為出發點,以個人情感為基點尋找題材的教學手段,在此基礎上,舞蹈編導教育應該注重舞蹈技術上的個性化和個人思想觀念上的創新培養,而不是一味以傳授知識為主,并且作品創作和呈現與學生作為“新觀念群體”緊密相關,對現實題材創作教學不僅對學生專業具有促進作用,更是在時代角度下對學生作為全面發展的“人”思想意識的培養。
舞蹈教育之反思。王玫老師說:“藝術必須向前絕不回頭,教育必須回頭不斷總結;藝術有了規律就是災難,教育沒有規律就不值錢;藝術的本質就是個人活動,教育的本質就是活動于他人……所以‘藝術教育’就是以共性經驗促進個性創造。”舞蹈編導作為藝術與教育的連接口,連接著創作之“向前”與教育之“向后”,新形勢之下教育的“變化”不斷影響著創作的步伐。
綜合類高校舞蹈編導專業教學容易忽視舞蹈編導作為“藝術”在時代中的定位,即文化傳承和創造者這一角色的重要性;加上學生大多來自普通高中,學習能力與教學內容安排差距過大導致學生沒有得到能力的提升、教師沒有得到正向的反饋、課堂效率與學習氛圍較為低沉等問題;并且從當下作品看,舞蹈題材結構的固化、舞蹈形象塑造手法的相似性都反映了形象創作思維的單一性,傳統教學已經滿足不了學生在多元文化下舞蹈語言的創新。諸如此類現象,普通高校舞蹈編導專業必須立足于學生與教學現狀“另辟蹊徑”,以社會所需要的舞蹈編導人才為培養目標進行改革和創新,現實題材創作教學不僅是教育本身的創新、對學生思維發散等專業能力也具有積極影響。
現實革命舞劇《捍衛》創作對編導教學啟示
男子群舞《捍衛》是佳木斯大學舞蹈系主任吳學雷在了解東北抗聯的英雄事跡,不斷考察和訪問后,結合自身在東北生活的經歷創作出的男子群舞;立足于真實歷史,東北抗日聯軍始終以國家、人民為中心,前赴后繼,英勇不屈的故事,為時代展現了青年之責任,不忘歷史,敢于奮斗的革命精神。
傳承紅色文化,提升思想高度。舞蹈《捍衛》反映的是革命戰爭年代蘊發的精神,是優秀的紅色文化組成部分。在排演之前,教師從典型人物、事件出發對學生進行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使其充分了解東北抗聯這段紅色歷史,學習舞蹈文化內涵同時也是對當地紅色文化的普及和繼承。在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今天,舞蹈藝術作為文化強有力的載體承擔“講好中國故事”責任,更離不開舞蹈編導這一總舵手角色,紅色文化傳承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不謀而合。
《捍衛》的學習不斷體現出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力量,激勵學生對此類文化的學習熱情,對傳承紅色文化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更是對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完成;在傳承普及東北地區紅色文化、增加學生肢體情感表現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懷。以佳木斯大學舞蹈系2018級學生為例,90%的學生都是遠離家鄉求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對當地地域紅色文化的理論學習,在實踐創作中對舞蹈《捍衛》作品精神內涵理解的同時提升了學生對東北抗聯的敬畏之情,促進了對東北地區文化的認同感,增加了自身作為“異鄉人”的歸屬感。
拓展選材視野,激發創作靈感。舞蹈《捍衛》兼具審美性和藝術性,以學生專業能力提升為主線交融了思政教育,擴展選材廣度的同時積極引導了學生精神思想,拓展了學生創作視野、激發了創作靈感。《捍衛》舞蹈在排練教學中將現實革命歷史選材與抗聯精神結合,啟發學生在選材過程中注意正向引導性、時代性、現實性。在實際創作選材中,教師先啟發,學生再以自身情感經歷對現實做出思考進行選材與立意,拓展了選材視野同時激發了創作靈感,更體現出教師尊重學生個人思想,深入挖掘其個性潛力,因材施教的時代教學特點。
以2018級學生在學習舞蹈《捍衛》肢體動作時為例,教師對動作背后情感文化進行引導教學,提升了學生形象表現、形象思維能力,增加了學生對選材角度的引導。值得一提的是,現實題材創作教學對專業舞蹈編導教學向綜合類舞蹈編導教學轉化做出了突破,貼合學生學習與教學現狀,同時引導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浸透革命精神,傳播情感力量。舞蹈《捍衛》從選材到創作教學無不浸透著革命精神,而從舞蹈作品傳播角度來講,這一精神的受眾“內群體”即學生,也在“外群體”即觀眾,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就已經完成了對“內群體”的傳播,在完成之后以藝術化視角向社會“外群體”傳播,以舞蹈情感為載體發揚革命精神,傳遞情感力量。舞蹈《捍衛》自創作以來,多次進行校園演出,對當代大學生緬懷過去、勿忘國恥、奮發圖強的精神產生了深刻影響和教育意義。
學生既是作品情感“發出者”也是“接收者”,既是這段歷史題材的學習者也是表現者,是“內群體”也是“外群體”;學生對于現實題材選擇,以“發出者”與“接收者”共鳴角度來增加對作品受眾群體審美與心理方面的考量,從作品接收者出發,在其創作中注入時代所賦予的精神思想,以更加具有時代特征的舞蹈作品給觀眾以精神力量,增加作品與觀眾的交流程度,即作品“思想精深”程度,推動舞蹈藝術的發展。
現實題材創作在舞蹈編導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新形勢下教育改革和創新如何尋找新的突破口,以舞蹈《捍衛》選材、創作和排演做出思考,對現實題材創作教學在舞蹈編導教學中的現實教育意義為切入點,對普通高校舞蹈編導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路徑進行探討。
挖掘社會文化,展現時代精神。首先,現實題材創作教學可以增加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例如選擇傳統文化題材作品進行賞析,鞏固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的價值觀念,以美育角度加強思想引領,培育時代新人。其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引入現實題材教學實踐。選擇地方優秀文化,以其地理優勢使學生親身感受文化,加深學生表演中的文化感染力,從而在創作中表現出更深的情懷,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當地的文化一種創新型傳承。最后,現實題材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身邊“小人物”進行選擇,以創新形式表達“人物”形象。選取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是對現實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充分詮釋了《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中“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以更真實的人物形象對觀眾產生共鳴,從而增加作品的傳播力,使“創新”與“現實”交融,以新角度展現新時代,推動舞蹈文化發展,展現時代精神。
發揮思政教育,延伸創作途徑?,F實題材因其現實性、真實性具有高度的思政教育意義,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從舞蹈編導學科教學性質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現實題材創作在教育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轉換以專業技能為主的傳統式教學,注重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并且融合當下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延伸創作途徑。
理論課教學以擴大舞蹈編導學生的綜合文化視野和思維為主要目的,利用當下的社會現象和創作理念等來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擴大其選材視野和創作思路。在素材課的教學中加強舞蹈藝術背后文化內涵的教育,以文化積累的角度為現實題材創作做好準備,提升肢體動作的藝術性和情感性教學;適當結合編導課程進行舞蹈風格的現代性編創,加深對素材理解的同時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在編創課程中教師可以就一部現實題材舞蹈作品進行創作與教學,通過其動作在“時空力”中變化為主,分析身體語言與心理情感變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而不是單純技術性指導,為學生在提高課程中的自我創造能力做好基礎。在第二課堂可以結合教師的匯報作為學生現實題材創作實踐部分,以教師引導、師生合作、理論結合實踐強化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舉辦現實題材創作的實踐活動或比賽,學生進行表演或教學實踐,以編導和教學綜合來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從舞蹈編導教學角度講,現實題材創作包含的社會現象及文化內容,不僅可以提升學生文化素養,也是提升其形象思維創造能力重要手段;從教學中不斷引入時代下社會主義思想價值觀,以思政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積極補充,是提升編導學生自我思想建設、創作藝術作品、發揚中國優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無論在教學方面還是創作方面都具有高度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邢露露,1999年出生,女,漢族,研究生舞蹈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本文為大思政視域下普通高校舞蹈編導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研究(項目編號SJGY20220451)。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