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找苦吃,意味著主動迎難而上,選擇吃苦吃虧,甘愿自我奉獻與犧牲。對此,好逸惡勞之人避之不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甚至嘲笑揶揄其“愚蠢”。
實際上,自找苦吃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氣魄,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情懷,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決心,更是“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現代壯志,更是“清澈的愛只為祖國”的當代赤心。自找苦吃,方能不負青春,不負韶華,書寫時代發展的華章。
科學家們有一顆淡泊從容的心,在進行科學探索時自找苦吃,主動投身于艱苦的環境中,助長科學水平的飛躍。
“兩彈元勛”鄧稼先自找苦吃,在飛沙走石的戈壁核試驗場中隱姓埋名二十八年,籍籍無名,默默無聞,才締造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他這樣詮釋“自找苦吃”的內涵:“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鐳的母親”居里夫人自找苦吃,蝸居在一個簡陋的小棚中,忍受著嚴寒酷暑和放射性物質帶來的傷害,耗費三年零九個月的時間從幾噸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十分之一克鐳,提煉出光芒萬丈的科學真理。她這樣詮釋“自找苦吃”的內涵:“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鮮血,他們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的。”于無聲處聽驚雷,正因為具備自找苦吃的精神,他們才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
人民公仆們有一顆無私奉獻的心,在進行脫貧攻堅時自找苦吃,主動扎根于廣袤的農村中,提高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
《圍爐夜話》中說“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杰出之人”,我國的鄉村振興事業中有無數質樸無華的人吃得了苦,受得了痛,為我們留下一枚枚信仰的徽章。焦裕祿同志不要“朝九晚五”的辦公室工作,而是自找苦吃,來到白茫茫的鹽堿地艱苦奮斗。焦裕祿忍受著嚴重疾病的折磨,在風里、雨里、沙窩里、激流里,奮戰數百個白天和黑夜,最后積勞成疾,因公殉職,完成了治沙、治水、治堿的任務。中華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正是因為有了像焦裕祿一樣公仆們的自找苦吃,才繪制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發展藍圖。如今,滇桂黔石漠化區成為山清水秀、宜業宜游的生機之地,大別山的鄉村風物美不勝收,村民的笑臉歷歷在目……一幅幅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畫卷正在中華大地上鋪展開來。
回首往事,多少奮斗,多少犧牲;展望未來,多少憧憬,多少豪邁。愿吾輩青年都能自找苦吃,書寫個人與時代發展的華章。
作者簡介:
蔣謙益,男,高中學歷。作者單位:北京景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