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小學教師要在減少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提高作業設計質量,以達到“減量不減質”的教育目標。文章從“雙減”政策背景出發,探討了小學作業類型劃分和小學作業類型選擇的原則,分別從知識性與探究性作業的結合、個體作業與協作性作業的結合、傳統書面作業與拓展性作業的結合、家庭作業與社會活動觀察作業的結合四個方面,提出了“雙減”政策下小學作業類型的多維組合建構策略。
【關鍵詞】 “雙減”政策;小學作業類型;傳統書面作業
“雙減”政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從教育系統內部單方面減負轉變為社會層面全面減負的新階段。然而,“雙減”政策不是不顧教育質量的減輕學生負擔,而是要在為學生減負的同時,實現提質增效,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將關注點轉移到豐富作業類型、提升作業質量中來。本研究從“雙減”政策出發,分析了小學作業類型的多為構建策略,希望為提高小學作業設計質量提供一些幫助。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作業類型劃分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作業類型的劃分具有重要意義,明確定義作業類型劃分,可以幫助教師豐富作業設計思路和內容。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作業類型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在劃分方式和側重點上存在一定差異。第一,作業的功能不應僅限于知識的鞏固,還應包括心智訓練和自我探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可以將作業分為鞏固所學知識的基礎性作業、拓展學生實踐能力的拓展性作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選做性作業和加強師生互動的互動性作業。第二,傳統的書面作業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按照作業的完成方式,可將其分為口頭性作業、書面性作業、閱讀性作業和動手性作業四類。第三,隨著大單元教學思潮的興起,作業不再局限于單一課時,提倡以整體單元為單位考慮作業設計。鑒于此,可以將作業分為課時作業、周末作業、單元作業和項目式作業。第四,學生既是獨立的個體,又需要在集體中進行協作式學習,因此,作業又可以分為個人作業、小組合作作業和集體作業,這樣既可以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又兼顧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需求。第五,考慮到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作業設計應該具有分層性,因此又可以將作業分為基礎性作業和拔高性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小學作業類型的劃分非常多樣,但過去的小學作業大多是傳統的基礎性作業,不僅作業類型單一,而且作業量較大,導致學生常常感到“無從選擇”,陷入繁重的“題海戰術”。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和問題,首先是由于教師面臨著巨大的教學任務壓力,難以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作業類型的多樣化設計。而且部分教師認為作業只是讓學生復習知識的一種方式,因此不必在作業設計上花費過多精力。其次,很多教師在作業設計上的知識和技能儲備不足,難以充分發揮作業設計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作業類型搭配的原則
僅靠書面作業不僅難以達到真正的提質增效的目的,而且不利于獲得豐富的實際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將多種類型的作業進行組合搭配,才能更好地發揮多樣化作業設計的效能,但是在進行不同類型作業組合搭配時,也應遵循基本的原則。
(一)類型多元化原則——作業設計的功能發揮
加德納說過:“每個人的潛能都是多元化的,而并非單一的,在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時,人們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潛能來同時發揮作用。”小學作業設計也是如此,不應將學生的思維束縛在單一類型的作業和固定答案中。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應特別關注基礎性作業的設置,以確保作業能夠真正達到知識復習和鞏固的目的。同時,應結合實際情況,引入實踐性作業和拔高性作業,為學生提供一定的選擇余地。
此外,在設置開放性題目時,教師不要把學生局限于特定答案之中,應該鼓勵他們自主思考、自由發揮和表達。舉例而言,可以設計一個開放性題目,讓學生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并以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自由表達。這樣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空間,無論是古詩的選擇還是表達方式都是開放的,從而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二)實踐拓展性原則——作業設計的生活聯系
首先,作業應該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反映學科內在的邏輯聯系,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跨學科的應用能力。例如,設計一個跨學科作業,要求學生結合地理和生態學知識,分析當地生態系統的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建議。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多個學科的知識,還能夠將這些知識實際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其次,作業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聯系緊密。作業設計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讓他們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經驗相結合。例如,要求學生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然后寫一份觀察報告,并用自己所學過的學科知識,對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解釋。這樣的作業既能增強學生的觀察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思維,又能激發他們對各種生活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最后,作業的內容不應局限于學校所學的知識,而應放置在社會整體發展的背景下,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彈性差異性原則——作業設計的分層要求
由于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因此作業類型的選擇也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特點,提高作業類型選擇的彈性,注重采取分層設計的方法設置作業。首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將作業任務進行縱向分層,即設置不同難度層級的作業任務。這樣能夠滿足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認知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做作業時會覺得有一定挑戰性;而認知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做作業時不至于感覺特別難。這種分層設計可以促進學生的逐步進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風格對作業進行橫向分層設計。例如,對具有獨立型認知風格的學生,可以提供個體作業,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個人獨立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對依賴型認知風格的學生,可以提供小組合作作業,讓他們在小組溝通合作過程中加強學習。最后,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言語和表象發展情況來設計作業,例如為學生設計一些圖畫作業或文字作業,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過渡,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三、“雙減”政策下小學作業類型的多維組合建構策略
自“雙減”政策落實以來,很多教師迫切希望在作業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以實現提質增效的目的。在小學作業設計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度分析,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作業類型的組合方式,從而豐富作業形式,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一)知識性與探究性作業的結合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作業設計應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這樣既能考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又能激發其探究興趣,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知識性作業應著重鞏固課堂學習的核心知識,教師應精心設計練習題目,引導學生加強知識復習,如算術練習、語文閱讀理解等。這類作業的設計應注重基礎知識的系統性與連貫性,確保學生能夠在熟練掌握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為后續的探究性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其次,探究性作業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應鼓勵學生跳出教科書,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去。例如,教師可設計主題性的研究任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問題解決的過程。最后,為有效結合知識性與探究性作業,教師可采取分階段的作業設計。初始階段側重知識性作業,以確保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中間階段則過渡到知識性與探究性相結合的作業,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開始嘗試簡單的探究活動;最后階段則主要以探究性作業為主,鼓勵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進行深入的研究性學習。
(二)個體作業與協作性作業的結合
首先,個體作業應注重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設計題目要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充分發揮個體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數學作業中,不僅提供計算練習,還應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算法原理的探究題。這樣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在獨立作業的基礎上,建立起扎實的知識基礎。其次,協作性作業的設置旨在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需要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的項目,例如科學實驗、主題研究等。在這一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應有明確的角色與任務,加強作業設計的合作特性。此外,教師應根據作業的性質和目的,為學生提供差異化的指導,幫助學生在個體學習與團隊協作中找到平衡點。通過對作業完成情況的觀察與反饋,教師還能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協作能力,進一步調整教學策略。
(三)傳統書面作業與拓展性作業的結合
為實現書面作業與拓展性作業的有機融合,教師需要在設計作業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創新作業形式、提供個性化選擇、增加實踐操作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書面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在設計書面作業時,不應局限于傳統的填空、選擇和簡答題等形式,而是應該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提出問題。例如,教師在設計數學書面作業時,不僅要有基本的數學計算題,還應設計一些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這樣既考查了學生的基本技能,又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拓展性作業是對書面作業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在拓展性作業設計中,可以融入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題目,鼓勵學生在完成書面作業的基礎上,主動開展相關的拓展活動。例如,設計小學科學課作業時,除了要有基本的理論知識書面練習以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小實驗或者觀察日記,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科學原理,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踐性。
最后,拓展性作業設計應注重突出個性化和差異化。每個學生的興趣和能力不盡相同,因此在布置拓展性作業時,應提供不同難度或者不同方向的題目供學生選擇,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點和興趣點。例如,在語文作業中,讓學生選擇寫一篇有關自然風光的文章,或者設計一個小故事,既能讓學生在寫作中練習語言表達,又能提供語言創作的自由空間。
(四)家庭作業與社會活動觀察作業的結合
將家庭作業與社會活動觀察作業相結合,目的在于讓學生對周邊社會環境進行觀察與思考,促進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發展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首先,家庭作業的設置應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結合學科知識,設計一系列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家庭及社會中的具體現象。例如,在設計道德與法治作業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記錄一周內家庭成員是如何分配家務的,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思辨力。
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活動,通過觀察記錄、采訪等方式,了解社會運行機制,例如,要求學生參與社區環保活動,記錄垃圾分類的實施過程,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也增進了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再者,家庭作業和社會活動觀察作業設計,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將觀察到的社會現象與學科知識相結合,進行深入分析。以數學課程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在了解社區商店的打折活動后,可以進行相關的數學計算練習,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場景結合起來。
最后,為確保作業的完成質量,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整理觀察所得,如撰寫觀察日記和總結等。這種作業模式的設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將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提升學習的興趣和實踐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參考文獻:
[1] 李紫艷. “雙減”背景下小學低年級非書面家庭作業設計的現實困境及紓解[J]. 教師教育論壇,2023,36(08):13-15.
[2] 曾玥榕.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原則、路徑與實施成效:基于湖南省吉首市的調查與研究[J]. 教師教育論壇,2023,36(08):39-41.
[3] 黃婷. “雙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分層創新設計策略[J]. 亞太教育,2023(14):141-143.
[4] 楊雪. 立足“雙減” 優化作業:探“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J]. 小學生:下旬刊,2023(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