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為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而實現這一需求的關鍵在于職業教育。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吸引力、影響力以及競爭力的不足,導致人才供應與市場需求匹配程度較低。基于此背景,文章通過對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及與德國雙元制教育的對比分析,探究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 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
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序幕的拉開,如何更好地引領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最后實現中國智造,技術工人在其中擔負著關鍵性的角色;然而受“學而優則仕”等觀念的影響以及在一定的發展背景下對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視,中國社會中長期存在著“差生歧視”“職校歧視”的現象,部分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重理論輕實踐,導致技術人才資源短缺以及人力資源與市場需求并不匹配的情況,這進一步制約了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
一、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
100多年前,為挽救清朝統治,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大量開設培養軍事人才和軍工人才的技工學校;在后期培養了相對應的技術工人和研究人員,拉開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序幕,但該時期的職業教育并不成熟,難以成體系。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對相關技術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職業教育得到政府重視;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因其被認為是“資產階級雙軌制”的標志,職業教育的發展也遭遇了中斷和停滯;在改革開放以后,相關技術人才的儲備難以滿足經濟發展所需;于是20世紀80年代,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建立成熟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開始實施,高等教育蓬勃發展,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的社會聲譽下降,其發展再次受到嚴重打擊。
21世紀初期,為改變職業教育現狀,國務院曾召開兩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大會,提出要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2006年后,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開始從規模轉向質量的提高,職業教育的內涵建設逐漸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受到高度重視,中國的職業教育改革走上了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快車道,國家增加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職業教育源源不斷向中國社會主義強國的建設提供相應的人力資源,職業教育的面貌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二、對比分析中國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德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得益于其國家戰略,德國作為一個工業強國,對技術工人有持續的需求,這也使國家重視對技術人才資源儲備,從而帶動了德國相關戰略的出臺、實施及完善;縱觀德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其早在中世紀就已產生,但這個時期涉及領域主要表現在農業方面;但隨著全球工業革命的開展,德國的職業教育在18、19世紀的工業化發展時期興起,職業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主要依據其工業化發展的需要;20世紀初隨著公立職業教育的建立,職業人才獲得了更好的培訓和資格認證;在20世紀30年代,為培養出符合“國家工匠”標準的工人,執政黨加強了對職業教育的支持,這使得德國的職業教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前后,德國(西德)的教育體系趨于成熟,受當時國內經濟、產業結構以及人口規模及國際環境的影響,西德在對人力資源的培養也力求精細化和現代化,早在中世紀就已萌芽的雙元制的職業教育極度貼合西德的特殊國情,由此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在1969年德國《職業教育法》生效后正式形成,隨著實踐和發展的需要,雙元制不斷完善,在推動著德國工業、經濟等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職業教育起步時間及發展基礎不同
德國職業教育起步早,為使其服務于國家發展所需,德國不斷完善和發展職業教育體系;早在1969年,德國便出臺了《職業教育法》,該法與其他相關法規一起,為“雙元制”模式的產生奠定了制度基礎,同時德國引入了“專業學士”“專業碩士”等學位制度;聯邦級主體,州級主體以及地區級主體共同構成了德國職業教育體系的管理主體,它們之間層次分明,責權明晰。
中國的職業教育起步較德國晚,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國家需要大批具有高知識素養的人才以支持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當時中國教育的發展重點放在了普通高等教育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也在不斷完善發展,從層次到類型,從重視規模到內涵發展,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參與……中國的職業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家戰略的需要,中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將不斷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也將不斷被落實。
(二)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及師資培養培訓機制完善程度不同
在中國,職業教育教師主要為高校畢業的本科生,而研究生、博士生占比較少,一部分職業院校教師隊伍中有7%左右老師為大專及以下學歷,少有資深專業技術專家進行專業引領和示范,職業院校對教師引進、培養、培訓、考核、獎懲的機制仍不夠完善。
而德國的法律法規對教師的培養要明確且嚴格的要求,為德國職業教育的師資力量隊伍建設提供了健全的制度保障;且德國的師資培養與其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相符,分為職業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兩支隊伍,兩支隊伍的分工也有所不同,學校教師主要進行理論的傳授,企業技術人員依托其豐富的實踐經驗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其次,在德國要想成為一名職業院校的教師,需要經過職前和職后兩個階段的學習以及兩次國家考試,除此之外還需具有至少兩年的實際工作經驗。
(三)人才培養主體的合作緊密程度不同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成功取決于“雙元”,即校企合作、企業主導、學校輔助;企業和學校為德國雙元制中的“兩元”,在該體制之下,學生能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進入企業實習實踐,將理論技術用于實踐中,以此獲得更多更直觀的實踐體驗;企業對學校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發言權。
自2015年以來,中國就已出臺一系列綱領性的文件以促進產教融合的改革,在政府、企業及學校等各方面的努力下,產教融合在中國已經初見成效,但是隨著工業4.0時代的發展,中國的產教融合還需更進一步的增強以適應時代提出的更高的需求;目前,中國的職業教育主體仍是學校,但企業發揮作用的潛力還很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仍需完善。
(四)對實踐和理論教學的側重不同
職業教育作為實用型教育模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尤為重要,課程教學需要更側重于實踐教學,并且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和創新精神,強調技能的應用性,在德國職業教育中,理論教學僅占約30%,實踐教學占約70%;而中國的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相對德國而言更加注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不夠,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較弱,且其實踐能力往往需要從職校畢業后的工作中得到發展。
(五)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和重視程度不同
受到國家長期以來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德國社會對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認可程度幾乎一致;根據數據顯示,在德國每年大約有六成的年輕人選擇職業教育;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雙元制”職業教育為德國社會經濟貼上了成功的標簽。也正得益于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德國一直保持著低失業率,并成為工業強國。
在中國,根據2021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大型問卷調查報告》整體數據顯示,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最大困難排名第一位的就是社會認可度;受就業、教育資源、社會地位、社會聲譽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等因素的影響,職業教育長期以來社會認可度較低,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工作待遇及工作環境相較普通高等院校學生差。
三、對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建議及相關措施
(一)促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中國為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其中囊括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智能制造領域及相關行業,中國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可按照該戰略的規劃部署,圍繞相關重點及特色專業,培養大批掌握先進專業知識、具有數字化運用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在學校專業的設置上也應重點建設新興專業,改革落后的傳統專業,淘汰沒有發展潛力的專業;如同德國在“工業4.0”戰略下打造出了“職業教育4.0”的概念,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和技能培訓也應打破傳統模式,讓中國技能人才的培養與“中國制造2025”戰略進一步融合。
同時,依托“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提供更加優質多樣的職業教育線上學習平臺和交流平臺,各院校學生及教師和需要職業培訓的社會人士可在數字平臺上獲得豐富的職業教育資源和在線培訓課程并進行交流學習;平臺可根據學生的活躍程度及收獲的點贊數量生成每月排名榜單,排名靠前的學生可獲得企業實習、參與職業技能大賽、課程學習成果的認證、技能證書等機會和獎勵;在大數據時代,智慧教育的新形態可以打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性,實現優質的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共學,更好地推動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二)推動產教融合縱深發展,更好地發揮地方政府作用
進一步提高企業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對職業教育、教學培訓的話語權和決策權,推動產教融合縱深發展。首先,企業應積極走進學校,了解學校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為學校教學提供更切實的建議,同時與更多職業院校進行合作,積極打造“校企聯合體”;其次,企業應向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走進工廠,接觸最新設備和前沿技術,促進學生“知行合一”,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增強企業主體屬性。
同時,地方政府應在地方職業教育的發展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承擔更大的責任;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發展優勢產業不同,需要的人才類型也就不同,所以地方政府應更多地關注本地優勢產業及特色產業的人才需求,進而為當地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支持,這樣有利于形成央地互動、優勢互補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
(三)增強職業教育類型教育角色,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社會地位及聲譽
加大宣傳和弘揚勞動精神、大國工匠精神,使公眾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并且愛好勞動,在中小學的教育中,老師應向學生正確傳遞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間沒有層次之分、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的信息,鼓勵偏向于實操類型的學生選擇職業教育,并為其擇校、選擇專業提供幫助,這樣有利于使學生對職業教育擁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同時,學校應加強對家長的思想引導,轉變家長觀念;其次,破除升學、就業等方面的“隱形門檻”,用人單位在招聘中應更重視學生的實訓能力,減少“學歷歧視”,為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提供公平的機會,讓學生更有底氣選擇職業院校,學習職業技能。
四、結語
中國的職業教育在19世紀末作為普通教育的一個支流應需而生,經過百年探索與發展,中國的職業教育不斷煥發出蓬勃生機,實現了從“層次”到“類型”的重要轉變,自此,中國的職業教育成為中國教育體系中與普通教育并行的一軌;自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愈加頻繁地被提及,職業教育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并且成功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職業教育體系,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教育的就業率逐年提高,超過普通高等學校的就業率,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將會迸發出更大的生機和力量,職業教育同樣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一極,同樣使命在肩、重任在身,未來中國的職業教育將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1] 高靚. 職業教育:鍛造大國工匠奠基中國制造[J]. 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19(10):12-14.
[2] 李澤紅,辛德財. 高職院校科研激勵機制研究與對策:以和田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天津農學院學報,2021,28(04):105-108.
[3] 周晶晶,鄒吉權,王昆. 高職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的內涵與模式:天津職業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實踐與探索[J]. 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2,31(0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