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旨在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生動實際。通過這種方式,數學教學不再是孤立的學習過程,而變成了一種生活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數學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旨在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認識
將數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境相結合,數學的抽象概念可以變得具體而生動。教師可以使用購物、烹飪或旅行中的實際問題來講解基本的加減乘除,使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理解數學概念。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數學學習更加直觀有趣,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引入可顯著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這種教學模式將日常生活元素和情境融入數學課堂,從生活的角度呈現數學知識,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增加其趣味性,同時降低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的難度。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得以具象化。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數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時,學生更能感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生活化教學模式還可以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學生不僅要理解數學公式,還需要學會如何應用這些知識來處理具體問題。這種應用導向的學習方式可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深入理解。
(三)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創造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在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學生需要運用邏輯思維來分析問題,運用創造力來尋找解決方案。這種過程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應用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數學教育更加全面有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調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圍繞教材內容,采用敘述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傳授知識,但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不利于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的角色通常被限定為聽講,與教師的互動較少,這導致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此外,單調的教學方式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邏輯思維能力也顯得力不從心。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二)未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的學習通常是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探索和思考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于教學內容的傳遞,不夠重視學生實際接受知識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很難根據自己的學習節奏進行學習,也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此外,缺乏對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視,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依賴于教師的指導,缺乏解決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數學能力的提升。
(三)忽視課外數學活動的開展
當前的數學教學存在過分依賴課堂內教學活動,忽視課外數學活動開展的問題。數學教學活動目前僅限于課堂內,通常由教師在講臺上進行講解和分析,而學生則在下方進行練習。盡管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知識的傳授,但是忽略了數學教育的應用性目標。課外實踐活動很少涵蓋數學應用,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只能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缺乏實際應用的機會。缺乏應用性訓練的數學教學不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實際興趣。長期以來,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數學應用方面的能力不足,難以在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
三、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一)建立生活化課堂場景,降低知識理解難度
創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學習環境能夠有效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并幫助學生突破抽象概念的認知壁壘。這一策略的實施不僅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
教師可以設計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數學問題和場景。生活化的課堂場景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考。在面對實際生活問題時,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思考,這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還可以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并在實際生活中主動運用數學知識。以北師大版二年級的“加與減”為例,教師可以設定一個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場景,如超市購物。在這個場景中,學生被帶入一個假想的超市購物環境,其中包含各種商品和價格標簽。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購物相關的數學問題,例如:“如果你有10元,買了一本價值3元的繪本,還剩下多少錢?”或者“如果你先買了一支2元的鉛筆,后來又買了一個4元的橡皮,你總共花了多少錢?”讓學生在這個模擬的購物環境中親自進行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學生可以通過模擬選購商品并計算總價或找零來實踐加減法。
完成計算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解題方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供反饋,糾正錯誤,并強調加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作為課后活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家長陪同下,實際參與家庭的購物計劃,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來幫助計算購物賬單。這樣的教學實例,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理解和練習加減法,而且能夠明白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降低對基本數學概念理解的難度,增強學習的興趣和實際應用能力。
(二)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為實現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的目標,教師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其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持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此外,教師在授課時應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課外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擴展數學知識體系,使教學更加生活化。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購物”這一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一個家庭作業任務,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對錢幣進行了解。這樣的任務不僅能促進家庭與學校的溝通,也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真實的錢幣來講授,例如一角、五角、一元、十元等不同面額的錢幣。實物展示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錢幣的價值,這比單純的書面教學更加生動有效。在學生對錢幣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進行貨幣換算,通過模擬購物的情景,讓學生實踐如何使用不同面額的錢幣進行支付和找零,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數學技能,還能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三)捕捉生活素材,讓知識貼近生活
教師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善于發現的能力,能夠及時識別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并有效地將這些聯系融入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適合的素材,將這些素材融入數學教學中。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理解和應用數學概念,提升學習的實際效率。
此外,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發現和探討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關聯,如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環境等。讓學生親自參與,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還應當善于利用現有資源和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工具來展示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生動的視覺呈現和互動體驗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提高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度。
以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二年級“測量”這一知識點為例,教師引入課程主題:“今天我們要學習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我們將使用我們的教室來進行實際的測量活動。”
教師:“我們的第一個任務是測量教室的長度。你們認為應該如何開始?”
學生回答:“我們可以用尺子來測量。”
教師:“很好的想法!但是我們的教室很長,僅用尺子可能不夠。還有其他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嗎?”
另一位學生:“可以用卷尺,因為它更長。”
教師分發卷尺給每組學生,并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卷尺進行測量。
教師:“現在,讓我們分成小組,每組測量教室的一部分長度,然后我們將所有的測量結果加起來。”
學生們開始測量,教師在旁邊指導和幫助。
學生:“老師,我們測量的這部分是3米長。”
教師:“很好,記下你的測量結果。其他小組也一樣,完成后我們會把所有結果加在一起。”
所有小組完成測量后,教師引導學生將各自的測量結果相加。
教師:“現在,讓我們把所有的測量結果加起來,看看我們的教室有多長。”
教師:“通過這次測量,你們學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我們學會了如何使用卷尺測量長的東西,并且知道合作的重要性。”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例,學生不僅可以學習測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還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情境。
(四)布置生活作業,讓作業關聯生活
布置生活化作業,能夠將課堂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為了最大化作業的教育價值,教師應當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設計具有實踐性的作業任務,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提升相關能力。
首先,生活化作業設計應當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展開,讓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場景相結合。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進行探索和創新。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增強作業的實踐意義和探索價值。最后,教師還應當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及時調整作業設計,確保作業既具有挑戰性,又不至于超出學生的理解范圍。這種靈活的作業設計能夠保證作業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適當的難度,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以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周長”這一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請學生測量家中花園或陽臺的周長,并計劃如何布置植物。要求學生繪制一個簡單的布局圖,標注出不同植物的位置,并計算所需圍欄的總長度。或者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小型游樂場平面圖,包括滑梯、秋千等設施,并計算整個游樂場的周長。學生需要考慮如何有效利用空間,同時確保設施的合理布局。
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手工作業,讓學生制作一個四邊形或多邊形的手工藝品,如紙制相框、裝飾畫等,并測量其周長。作業要求學生提供制作過程的描述和藝品的照片。通過這些作業,學生不僅能夠實際應用周長的計算知識,還能夠發揮創造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這些活動鼓勵學生在家庭環境中應用數學知識,使得學習過程更加有效率。作業設計旨在提升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藝術創造力,同時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實際應用的理解。完成這樣的作業后,學生能夠在生活環境中直觀地感受和理解周長的概念,從而有效地將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四、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的實施策略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通過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師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之,生活化的教學策略為小學數學教育提供一種更加實用且高效的教學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葉亞軍,周虹,彭志敏. 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 文學界:理論版,2012(10):395+397.
[2] 楊蘭珍. 探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 天津教育,2021(13):152-153+156.
[3] 李志剛. 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實施策略[J]. 學周刊,2021(1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