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其中凝練出“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六個方面的科學家精神。
西南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綜合性高等學府,培養了一批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他們在各自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展現了科學家精神的光輝。未來科學教師聯盟是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和科學教育研究中心聯合發起的組織,旨在培養未來的科學教師,提高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弘揚科學家精神,實現用科學家精神感召、激勵、鼓舞青少年,讓更多的青少年激發科學興趣、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報國志向。基于此,未來科學教師聯盟深入挖掘了西南大學五位農業科學家的故事,分別為“一稻濟世,萬家足糧——袁隆平”“飽盡春蠶,澤被黎民——向仲懷”“情系人民,身赴大地——侯光炯”“辭官駐疆,予民甘甜——吳明珠”“遠拓荒蕪,造福黎民——袁道先”,并開展了“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聯盟通過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中小學講好西南大學科學家故事,讓學生感悟科學家精神,通過引導學生動手做科學實驗,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探究能力。
[一、西南大學科學家精神的內涵]
(一)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科學家們都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把個人的事業追求同國家的發展需要結合起來,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袁隆平院士為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而不懈努力;向仲懷院士為發展我國的蠶業科技事業而奮斗一生;侯光炯院士為國家治理水土流失而傾注心血;吳明珠院士為國家甜瓜事業奉獻一生;袁道先院士為國家水資源保障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出重大貢獻。
(二)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科學家們敢于探索、敢于創新,不斷開拓科學的新領域,不斷突破科學的新難題,不斷創造科學的新成果,使我國的科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袁隆平創造了三系法和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體系,使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向仲懷提出了家蠶基因組計劃,培育了轉基因有色繭實用蠶品種,使我國的蠶業科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侯光炯提出了“水稻土”概念,構建了“土壤肥力生物熱力學”理論,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壤研究范式,使我國的土壤學自立于世界土壤學之林;吳明珠培育出又甜又脆的西瓜新品種“早佳8424”,推動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生產國和消費國;袁道先開創了中國巖溶水文地質學的先河,為國家水資源保障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
科學家們追求真理、嚴謹治學,不斷從實踐中發現問題,不斷從實驗中尋找答案,不斷從數據中總結規律,不斷從實踐中指導理論,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奧秘。袁隆平面對雜交水稻的爭議,不以言辯,而以實干,用大量的實驗數據和實際效果來回應質疑;向仲懷面對蠶病的困擾,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廣泛尋找病因,最終找到了關鍵線索;侯光炯徒步考察了大半個中國,廣泛收集和分析地域性土壤數據,總結了高產經驗,發現了“光肥平衡”的周期變化規律;吳明珠用了3年時間,走遍吐魯番盆地,搜集了上百個品種的資料,為新疆哈密瓜建立了第一份資源檔案;袁道先在黃河、三門峽、西藏、山東、云南、廣西和金沙江等地的水文地質隊參與了多項重大水利工程的勘察設計和施工監理,解決了許多難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四)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科學家們淡泊名利、潛心研究,不為名利所動,不為功利所累,不為虛榮所惑,只為科學所樂,只為人民所憂,只為國家所需,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事業和祖國建設。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間地頭忙碌,對待水稻比誰都熱愛;向仲懷幾十年如一日地在蠶桑領域耕耘,對待蠶業科學比誰都投入;侯光炯從不惑之年一直忙碌到古稀之年,對待土壤科學比誰都癡迷;吳明珠放棄優越的生活,扎根新疆,對待甜瓜事業比誰都專一;袁道先奔走四方,對待水文地質學比誰都熱情。
(五)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
科學家們都有著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意識,明白科學研究是一項需要團隊合作的事業,不斷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不斷加強自己的學術交流,不斷促進自己的學術合作,與國內外的同行共同推進科學的發展。袁隆平帶出優秀的雜交水稻科技團隊,也與國內外的同行廣泛合作,共同推進雜交水稻的發展;向仲懷帶領優秀的家蠶基因組研究團隊,共同推進家蠶基因組的發展;侯光炯帶領優秀的農業土壤學科技團隊,顯著推進了農業土壤科學的發展;吳明珠擔任了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將西甜瓜事業推廣至全國;袁道先帶領優秀的巖溶水文地質科技團隊,共同推進了中國巖溶水文地質學的發展。
(六)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科學家們甘為人梯、獎掖后學,不僅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在自己的領域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后繼者,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后備力量。袁隆平院士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不僅創造了世界上最高的水稻單產紀錄,培育出了“超級雜交稻”,還傳授學生如“三系法”的水稻雜交育種專業技術,培養了一大批雜交水稻的優秀人才。他的學生李啟發教授,繼承了袁隆平院士的事業,開發了“超級雜交稻Ⅱ代”,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向仲懷院士作為家蠶遺傳育種的泰斗,不僅為人類貢獻了家蠶基因組,揭示了家蠶的起源和進化,還傳承了家蠶科學研究的優良傳統,培養了一大批家蠶遺傳育種的優秀人才。他的學生進一步開展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為家蠶遺傳改良和生物技術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侯光炯院士不僅提出了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評價方法,建立了中國土壤分類系統,還培養了一大批農業土壤學的優秀人才。他的學生進一步開展了土壤有機質的研究,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袁道先院士不僅創立了巖溶水文地質學的理論體系,揭示了中國南方巖溶地區的水文地質特征和規律,還培養了一大批巖溶水文地質學的優秀人才,投身巖溶水文地質學的應用研究,為巖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
[二、以科學家精神涵養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價值]
科學家精神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亟待在中小學校推廣和傳承。以科學家精神涵養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
科學家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而追求真理需要具備科學思維。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中蘊含著的科學思維,對青少年學習用科學的方法認識世界、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激發青少年的創新意識
科學家的故事見微知著地凸顯出科學家勇于創新、不斷探索的精神。這種精神鼓勵學生敢于挑戰現有的認知,去探索新的領域,不斷激發青少年的創新意識。
(三)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科學家精神強調對社會的貢獻,對人類的福祉負責。這種精神可以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讓青少年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為社會作貢獻。
[三、西南大學“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的實踐路徑]
根據《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各地要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等活動,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等項目。由北碚區科協、西南大學科協、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和科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西南大學未來科學教師聯盟承辦的“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系列活動,作為一個具體的實踐案例,將科學家精神傳播到中小學生中,引導青少年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提高科學素質,激發科學夢想,為培養新時代科技人才奠定基礎。未來科學教師聯盟總結出了以下實踐路徑:
(一)多方支持為活動提供保障
在“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的活動中,北碚區科協、西南大學科技處、教師教育學院、科學教育研究中心攜手合作。北碚區科協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進行活動推廣,在與各中小學溝通協調等方面提供了保障。西南大學科技處協助召集5位科學家所在團隊,從活動策劃階段就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技術支撐。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和科學教育研究中心聯合創建的未來科學教師聯盟大學生社團,作為活動的主要承擔單位,有一大批立志成為優秀科學教師的后備力量。科學教育研究中心配備了專業的指導教師,在課程策劃、活動實施、教學設計、活動反饋等方面做了一體化的頂層設計,有力地保障了活動的實施和活動效果。
(二)精心策劃為落實講演提供基礎
根據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和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和興趣,未來科學教師聯盟的師生,精心策劃設計出既有邏輯性和連貫性,又有趣味性和互動性,能夠有效地傳播科學家精神和激發學生科學熱情的四個環節。
聽一聽:科普講解員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包括他們的背景、成就和貢獻,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講一講:學生分享自己從科學家故事中感受到的科學家的行為、態度和學到的科學家精神,以及如何將科學家精神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情感分享。
練一練:在社團工作人員的組織下,學生參與易于操作的科學實驗,通過實驗設計,體悟與科學家研究相關的內容,親身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鍛煉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展一展:學生利用科學教育研究中心和未來科學教師聯盟搭建的網絡資源平臺,展示自己在活動中的實驗結果和作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在展一展環節,學生相互學習和啟發,加深了對科學家故事和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體會。
(三)金牌講師帶動演講團隊共發展
在北碚區科協、西南大學校科協、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和科學教育研究中心的共同策劃下,評選出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的金牌講師,金牌講師和科學家精神宣講團隊統一思想,團結一致,互相支持,打造出了五位科學家的金牌講解員演講團隊,每位成員在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的活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個共同體中更好地團結合作。
(四)中小學校積極響應激發公益熱情
在北碚區科協的組織下,各中小學校積極響應,推動了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打開校門迎接未來科學教師聯盟的講師進校宣講,一方面提高了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興趣,助力培養具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讓學生聽到科學家的故事和精神,受到啟發和鼓勵,另一方面,講解員們也在宣講過程中鍛煉自己的科普能力和公益精神,為科學教育事業作貢獻。
(五)媒體加盟為活動注入強動力
重慶市科協、北碚區科協、學習強國等媒體對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進行了全方位的宣傳報道,使活動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高,吸引了更多學生和教師的參與和關注。課堂內外承辦的重慶市青少年科學素養大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在活動中的實驗成果和作品,分享有趣的科學家精神的短視頻。
[四、西南大學科學家精神涵養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案例]
(一)“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系列活動
活動立足于西南大學杰出的五位科學家:袁隆平、侯光炯、向仲懷、吳明珠和袁道先,組織“講好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宣講活動,通過科普課堂等形式,講好科學家故事,讓學生與科學家近距離接觸,感受科學家的科學素養,了解科學家精神內涵,激發學習科學知識、探究科學奧秘的濃厚興趣,助燃科學夢想。活動得到了中國科技志愿服務、重慶市科協、科普重慶、縉享北碚、重慶學習平臺等多家權威機構和媒體的大力支持和宣傳。
(二)科普講解大賽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培養社會“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2023年3月31日,舉辦了“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教師教育學院第一屆科普講解大賽決賽。
(三)“科普知識進校園”系列活動
未來科學教師聯盟分別在王樸中學、華光小學合作舉辦了多場科普知識進課堂活動。促進了科學思想與科學精神的有效傳播,激發了青少年對學習科學的興趣。活動被重慶市科協、上游新聞、重慶科技報、北碚報等多家權威機構和媒體大力支持和宣傳,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和高度評價。
(四)“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金牌講解員大賽
2023年10月8日,未來科學教師聯盟承辦“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金牌講解員大賽。這次比賽不僅讓講解員對科學家的事跡和思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還提高了講解員的講解能力和語言藝術,培養了講解員們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為科學傳播和科技創新做出了貢獻,也為推進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遴選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