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前教育作為幼兒行為習慣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得到各方主體的關注和重視。同時,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家庭與幼兒園兩方的共同參與合作。從幼兒園和家庭兩個角度出發,如何更好地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家庭和幼兒園雙方的共同協調與配合,為幼兒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基于此,文章將分別從家庭及幼兒園兩方主體出發,深入探究如何實現幼兒園與家庭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兩者的教育價值與作用,形成家園共育共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 家園共育;幼兒教育;行為習慣
一、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現狀
(一)家長缺乏正確教育觀念,家園共育效果不理想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往往離不開家庭教育,而目前,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響,部分家長往往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忽視了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由于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部分家長往往溺愛子女,使幼兒從小未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同時未發揮良好的榜樣作用,不能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得幼兒逐漸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以至于難以提高家園共育效果,進一步影響幼兒的發展,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帶來了諸多阻礙。
(二)家園配合度不高,不利于幼兒健康成長
目前,部分家庭與幼兒園之間配合度并不高,幼兒家長往往認為教育僅是幼兒園的責任,幼兒教師應該承擔起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職責,而忽視了家庭教育給幼兒帶來的影響。由于家園之間缺乏協調配合,幼兒只能單方面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而家長對幼兒疏于引導,缺乏有效的教育,進而使得幼兒不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品質修養的養成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二、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一)有益于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行為,是有益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能夠使幼兒終身受益,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幼兒時期正是幼兒從不會到會、從不知到知的關鍵階段,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可以讓幼兒自小受到熏陶感染,逐漸養成自立自強、樂觀進取、整潔衛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通過實現家園教育一體化,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正確引導幼兒發展良好的思想、情感、言語、技能等,使得幼兒能夠在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引領下不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習慣,讓幼兒從小培養獨立自主意識,進而能夠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快樂、積極向上地成長,從而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促進幼兒優秀品質修養的養成
在家庭與教師的合力作用下,讓幼兒能夠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促進幼兒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完善的人格。通過正確的起始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能夠逐步養成獨立就餐、作息規律、愛護環境、講衛生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守紀律、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習慣,以及勤于思考、熱愛學習、觀察敏銳、求知欲高、熱愛創造的認知習慣,進而促進幼兒發展良好的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品質修養。所以,通過全面加強家庭與幼兒園雙方主體的協調配合,引導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對幼兒健康成長和幼兒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內涵。
三、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具體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在幼兒教育階段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就需要家庭和幼兒園共同致力于幼兒的成長培養。隨著現代化教育的不斷發展,促進幼兒的綜合提升就是使幼兒既可以學到知識,又可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樣的教學理念和引導就需要家長和幼兒園共同致力于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所以針對這一問題,就需要家長在開展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對幼兒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因為幼兒階段是幼兒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觀念的最佳階段,在這一階段幼兒的可塑性也比較強。所以只有家長能夠抓住這一最佳階段,才能夠使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避免給以后的教育帶來隱患。
例如,在家長培養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時,就要從家庭當中發生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吃飯時,有的幼兒喜歡把自己喜歡吃的飯菜拉到自己的面前大快朵頤。而不管其他家人是否可以吃到和是否喜歡吃。針對這一問題家長就應幼兒時出手告訴幼兒這是沒有禮貌的行為。并且糾正孩子這一問題的態度一定要堅決,使幼兒可以通過父母的引導得到教訓,改掉吃飯時產生的壞毛病和不良的行為習慣。
(二)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
對幼兒而言,家長是他們成長和發展學習的第一課堂。然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家長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能以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示范,對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才會起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作用。幼兒成長和發展的直接榜樣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家長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就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盡量以自己優秀的行為習慣對幼兒做出表率,所以家長為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以身作則為幼兒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例如,如果父母常常罵人,幼兒也自然會常常罵人。在這一期間,幼兒就是父母的縮影,所以在幼兒模仿力最強的時期,就需要幼兒園老師和家長共同以身作則,為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做出榜樣。通過正面引導的方式,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上下樓梯靠右行、在幼兒園中主動拾起一片廢紙、說話時正確使用禮貌用語這些行為。如果幼兒園老師和家長都能夠以身作則做好優秀的示范,那么長期堅持下去,幼兒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并自覺堅持學習,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采用合適的激勵方式
隨著現代化教育的不斷發展,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成為素質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也都認識到激勵的教育模式對幼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及時地鼓勵和認可來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就需要幼兒教師和家長能夠采用合適的教育和激勵方式,適當地對幼兒的行為提出表揚和鼓勵,使幼兒能夠獲得被肯定的喜悅,從而不斷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反之,如果幼兒教師和家長發現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時,也可以采取一些適當的懲罰措施,使幼兒可以在思想和行為上,都能主動了解不良習慣所造成的危害,幫助幼兒可以自主地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所以及時予以鼓勵和懲罰的方式,也是強化養成良好習慣的方法。
例如,家長和幼兒教師在對幼兒進行鼓勵或批評時,要采用適當的激勵方式。這時也要做到放下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架子,平等地和幼兒進行溝通,在幼兒做出良好的行為習慣時及時表揚和肯定,并為幼兒明確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行為是錯誤的。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及時的強化,遠遠比單純地說教所得到的效果要好。家長和幼兒教師也不能夠一味地表揚幼兒,要教會他們如何明辨是非。好的行為要表揚,對錯的行為要及時予以懲罰,恩威并濟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引導家長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監督
教師在幼兒園對幼兒進行實踐教育以后,許多家長反映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狀況并不佳。在幼兒園內幼兒很聽教師的話,但一回到家就原形畢露,仍然是原來的樣子,并沒有改變,在幼兒園內所學習的和培養的良好習慣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到時仔細探究其原因,發現幼兒一回到家庭中,父母就會開始溺愛幼兒,并不會嚴格要求幼兒的行為習慣。在幼兒出現錯誤的行為時,家長并不會制止,不會過多的監督幼兒。為讓幼兒在家庭中也能夠表現出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應該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在家庭中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監督,以改變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
例如,有一名幼兒在吃飯時總是挑食,幼兒園內食堂的飯在打好以后,他總是將碗里面的蔬菜挑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對這名幼兒進行了引導,告訴幼兒要多吃蔬菜才有益于身體健康,蔬菜中包含著大量的營養物質。教師告訴幼兒,如果只吃零食和肉,不補充蔬菜,那么身體里就會缺乏膳食纖維,會導致便秘。現在有許多的幼兒都有這種情況,只喜歡吃肉類菜,不喜歡吃蔬菜,小小的幼兒都有著便秘的情況。教師要引導幼兒多吃蔬菜,保持營養均衡,這樣幼兒才能夠長高長壯。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幼兒能夠在幼兒園內吃蔬菜,但一回到家庭中,家長反映他們還是不吃蔬菜。教師可以讓家長對他們監督,并慢慢地講道理,不要由著幼兒養成挑食的習慣。
(五)鼓勵家長參與教育過程
對幼兒的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也不單單是家長一方單獨努力,而是在教育過程中形成教育合力,教師與家長共同教育和引導幼兒。每個家長都有著不同的職業背景和性格特征,家長對幼兒教育采取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為讓幼兒的教育過程有更多的不同體驗,可以開展家長進入幼兒園體驗教師崗位的活動,引導幼兒家長參與到幼兒園內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在家園共育的教育模式之下,讓幼兒家長走進幼兒園區內,了解幼兒在幼兒園內日常活動,能夠發揮出家園共育的價值,體現出家園共育的教育理念。
例如,幼兒班級內有些家長從事醫護工作。因此,教師便可以邀請這位家長參加家園共育活動,邀請這位家長進入園區為幼兒講授一堂課,家長在園區內的工作是為幼兒做衛生科普的輔導工作。家長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從幼兒園的方方面面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讓幼兒認識到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
(六)在幼兒園內開展座談會
愛園共育的教學模式能否順利開展,取決于家長能否與幼兒園進行合作,開展對幼兒的共同教育。但在教育過程中,家長會遇到很多的問題,許多家長都是新手家長,在育兒過程中不知道如何處理幼兒的一些行為。所以幼兒園必須加強與家長之間的合作交流,這樣才能夠提高對幼兒的教育質量。教師在幼兒園內對幼兒實行教育,家長在家庭中對幼兒實施監督,同時反饋給教師,讓教師了解幼兒的行為是否發生改變。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內開展座談會,通過每次的座談會向家長告知每個學期的工作計劃,家長也可以向教師了解幼兒的成長過程。
例如,教師可以統計班級內幼兒家長的名單,在取得家長的同意之后,建立班級幼兒家長委員會。每個幼兒的家長都應該參加,教師可以在委員會中向家長宣布幼兒園內的重要安排和工作。家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教師提問,教師要充滿耐心地向家長解釋安排的原因,并認真聽取家長對家兒園的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幼兒園的雙向溝通交流,既可以得到家長的滿意,又能夠促進教師的育兒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尤為重要,有助于幼兒優良品質修養的形成,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項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教育工作,要想讓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取得良好的成效,家庭和幼兒教師必須建立完善的教育網絡,充分重視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建立在家庭、幼兒園之間的相互協作與互相監督,雙方之間充分重視幼兒的成長,共同努力,密切合作,才能幫助幼兒健康成長,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喻莉莉. 家園共育培養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策略分析[J]. 華夏教師,2018(02):48-49.
[2] 王藝霖. 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J]. 黑河教育,2016(07):11-12.
[3] 陳念念. 淺談家園共育策略對幼兒教育發展的作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19(28):235-236.
[4] 李霞. 家園合作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探究[J]. 學周刊,2017(06):208-209.
[5] 姚嘉怡. 家園共育背景下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J]. 教育藝術,2023(12):53.
[6] 李翠紅. 如何在幼小銜接中培養良好習慣[J]. 讀寫算,2023(32):113-115.
[7] 程茜. 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 教師,2023(31):60-62.
[8] 閔杰.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18):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