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全國各地圍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工程”開展了多項行之有效的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就教師通過相關培訓檢查后,是否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高質量發展這一問題,文章基于中小學校數字教材平臺,結合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13個微能力點,就如何提升教師相應的實踐水平進行思考,并做了初步的研究嘗試,得到了一定的成效,證實數字教材平臺確可為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踐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關鍵詞】 能力提升工程2.0;數字教材;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一、研究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立高水平現代教師教育體系”。為此《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提出明確要求:“到2035年,適應教育現代化和建成教育強國要求,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顯著加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升。”從國家政策的描述中不難看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我國中小學教師必然要提升的專業素質能力。
回望2018年教育部頒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我國學者就“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發展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了許多研究。2020年,教育部科技司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用)》研制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規范》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從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4個維度細分成30個可測評可衡量有標準的微能力點,真正使得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變成了可量化可測評的細則。
以北海市為例,教育局依照《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規范》的指導,先后多次組織了能力工程2.0培訓,大幅度提升了市內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推動相關工作開展時,教師常有力不從心之感。在能力提升工程的網絡培訓中,上級提供了涵蓋政策文件講解、教育概念普及、教育技術手段應用等資源的平臺供教師學習,教師在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踐水平的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理論及技術結合起來真正使用到課堂中去。因此在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框架結構上,更緊缺的是能在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中予以借鑒的優秀的信息技術融合示范課例。這些實用性、適用性更高的技能在培訓中教師無法設身處地地感受,亦無法舉一反三結合至自身日常教學實踐之中。
依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1月發布的《中小學數字教材加工規范》(CYT125-2015),“中小學數字教材”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經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審定通過的國家課程教科書為內容基礎,并包含相關輔助資源、工具,適用于教學活動的電子圖書。從數字教材的作用和應用現狀來看,在中小學推廣使用數字教材平臺,有利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水平的提升。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數字教材平臺
數字教材平臺的核心是數字教材,但在資源的整合性及功能的豐富性上比之教材電子化后的單一集合,更貼切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以廣西“八桂教學通”為例的數字教材平臺,除了能利用數字化的形式展示多版本教材外,還能利用教學課程組織工具、教學課件工具、資源庫、題庫、學科工具庫、課堂活動庫、授課工具庫等模塊幫助中小學教師提供備課、授課以及教學管理等功能。因此,本研究所指的數字教材平臺指的是能在教師備課、授課、教研等過程中能提供相應資源及輔助功能的以數字教材為核心的數字化平臺。本研究中的數字教材平臺指“八桂教學通”。
(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廣義來看泛指人們使用信息技術輔助工作生活的能力。對教師而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更多集中于如何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育教學工作。2020年,教育部科技司結合教師日常教學過程,整合提煉出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四個維度。并研制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規范》,從這四個維度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細分成了30個可測評可衡量有標準的微能力點。
受限于研究環境的束縛,該次研究主要針對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的中小學教師開展。本研究中所提及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以《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規范》中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13個微能力點為主。
三、關于數字教材平臺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踐水平的思考
中小學教師在能力工程2.0的培訓過程中,大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政策解讀學習”“能力點要求解讀”“能力點應用實踐”。在實際評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時,以“能力點應用實踐”的作品為評判要求。但這部分的應用實踐作品在日常課堂中如何發揮效能,教師也多是一知半解。因此,哪怕教師去模仿優秀作品完成研修作業,在課堂實踐中是否能夠發揮其所學的能力的效用也仍未可知。因此,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踐水平不能只依靠短時實踐作品的評測作為指標,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實踐貫穿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才能夠讓教師在長期的實踐中提高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實踐水平。
在此背景下,在推動校內能力工程2.0及推廣數字教材平臺在校內使用后,萌生出借助數字教材平臺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踐水平的思考。并進行了相關的整合實踐。數字教材平臺具有研教學一體化的獨有特質,在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都能夠發揮其特有的優勢。無論是課前的學情分析、教學設計,或是在課中的學法指導,再或是課后的學業評價都能幫助教師以更高效的信息技術工具去解決教師教學過程中的痛點與難點。于教師而言,數字教材平臺能幫教師高速適應信息化課堂,主動開展信息化教學。在日常授課時嘗試在課堂中深度使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技術應用實踐,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實踐水平。
(一)應用數字教材平臺提升教師學情分析能力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學情分析維度能力點為A1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該能力點要求教師分析學情時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進行。在實踐建議中,推薦教師使用問卷、思維導圖、圖表等工具收集、分析學生學情。
在“八桂教學通”數字教材平臺之中,亦可以通過多種學科工具、信息技術工具輔助教師進行學情分析。如語文教師可通過“漢字卡片”工具輔助教師檢測學生對生字的讀音、筆畫、結構、字義的了解情況。英語教師可通過“語音測評”工具輔助教師檢測學生對單詞、對話、課文等內容的朗讀流暢度、準確度、完整度。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軟件制作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思維框架,梳理學習內容,理順知識結構,讓學生用填空的方式暴露出對知識框架了解的不足。教師借助數字平臺,利用信息化工具手段了解學生的學情,并作以分析。從而能精準確定教學目標,并為突破教學重難點、選擇教學策略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應用數字教材平臺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能力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教學設計能力點共3點分別為A2數字教育資源的獲取與評價、A3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A4數字教育資源管理。總而言之,是為了培養教師教學設計過程中獲取資源、編制資源、管理資源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在能力點A2中,教師需要掌握數字教育資源獲取的評價方法。掌握信息檢索的方法,具備獲取豐富教育教學資源的能力,能根據教學主題判斷資源的適用性、科學性及時效性。在“八桂教學通”數字教材平臺中,教師可根據自己備課需要去獲取相應的資源,無論是文本、音頻、視頻抑或教案、課件、課堂實錄,教師們都能便捷地獲取。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平臺上的資源打分評價,為其他老師選擇資源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而提升自己數字教育資源的獲取與評價能力。
能力點A3是多數教師較為熟悉的能力點,其能力點核心要求是教師能根據教育教學需要設計與制作演示文稿。在“八桂教學通”內,集合了“課件制作”的功能。教師可以將平常使用的課件直接導入“我的課件”中,亦可依靠平臺內置的資源重新制作相應的課件。豐富的教育資源融合課本內容為核心的課件制作思路,讓教師能在不偏離課本知識為主體的大方向上豐富課堂內容。若是想省些功夫,將名師課件保存修改后用于課堂也并非不可。同時,教師如要精進自身演示文稿制作水平,模仿名師課件也不失為一條相當不錯的路徑。
能力點A4需要教師有序管理數字教育資源形成自身的數字資源庫,借此提高資源檢索效率,并能依據教學目標整合多種信息資源。“八桂教學通”中教師可在“我的資源”中將根據學段學科對教育資源進行分類,便于教師快速檢索課程所需的教學資源內容。幫助教師科學管理教育資源的同時,提高檢索效率,便捷教師對教育資源的使用。
可見以“八桂教學通”為例的數字教材平臺能夠幫助教師培養獲取資源、編制資源、管理資源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實踐水平。
(三)應用數字教材平臺提升教師學法指導能力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學法指導維度能力點共6點分別為A5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A6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A7技術支持的課堂總結、A8技術支持的方法指導、A9學生信息道德培養、A10學生信息安全意識培養。教師們要提升這些方面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所需要的則不單是理論的講解和技術的學習,更多的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的示例。教師根據此番示例的模仿,融合自身學科特質進行整編,便可快速提升教師信息化學法指導的能力。
“八桂教學通”數字教材平臺有著豐富且優質的信息技術融合課堂供教師學習,教師可通過平臺內的“網絡學院”獲取優質課程進行觀摩學習,把握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合至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創設豐富的方法體驗、鞏固學生學習效果等。同時可以下載“教學應用手冊”,從學科課標要求和建議中把握學法指導脈絡設計課堂組織形式。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鏈接跳轉的方式進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學習更為豐富的優質課程的設計理念。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教師信息道德意識和信息安全意識,并將這些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帶給學生。
由此種種,讓教師在“觀摩”優質信息技術融合課例中學習信息技術融合課堂的組織形式,再加之相應學科的“教學應用手冊”的信息化教學建議,教師整合自有信息化教學資源針對課程設計相應的學法指導內容,大可讓一節普通的課程從內到外蛻變成一節信息技術融合的優質課堂,大幅提升教師自身的信息化學法指導能力實踐水平。
(四)應用數字教材平臺提升教師學業評價能力
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學業評價維度能力共3點,分別為A11評價量規設計與應用、A12評價數據的伴隨性采集、A13數據可視化呈現與解讀。傳統教學中,教師使用最多的評價方式便是考試,除此之外想再尋得其他方式手段客觀有效地去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則顯得勞心勞力。
而在多媒體環境支持下,教師可以使用諸如量規、電子檔案袋等更多元化的工具去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或是采用Excel表格、問卷星等信息技術工具輔助教師分析學生的學業水平變化。使用高效便捷可視的方法,將評價方式多元化,將教師從繁雜的學業評價中解脫出來。
“八桂教學通”中尚未開發有關學業評價的工具及功能。但教師可借助共享資源內其余教師共享的學業評價文檔去學習構建適合自己所使用的評價方法。同時,平臺內的個人成長模塊亦能為教師提供一個基于自身的信息化評價典型范例。
參考文獻:
[1] 趙志平.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的思考與應用創新[J]. 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1(08):44-45.
[2] 凌進,吳錚.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策略研究[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2(07):89-92.
[3] 魏非,宮玲玲,章玉霞,等. 基于微能力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測評模型[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06):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