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少敏 上海市川沙中學南校

2022 年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課程實施中指出:“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課外聯結,實現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配合。要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情與建構。要采取熱點分析、角色扮演、情境體驗、模擬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讓學生認識社會。通過參觀訪問、現場觀摩、志愿服務、生產勞動、研學旅行等方式走向社會,增進學生對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強愛國情感。”
現在的信息更新速度日新月異,社會節奏的加快需要人們不斷學習和更新思維方式,小學生處于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只學課堂內的知識是不夠的。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課程內容涵蓋了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其中社會生活里出現的環境問題、歷史故事、法律法規等小學生不是十分熟知,需要學生通過參觀訪問、現場觀摩、志愿服務、生產勞動、研學旅行等方式走進社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式學習,擴展視野,提升能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任務式學習就是根據某一節課程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等形式來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實現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眾所周知,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隨著年級的升高,內容涉及面越來越廣。如一年級下冊“大自然,謝謝您”中出現春蠶吐出的絲變成絲綢內容,三年級上冊“說說我們的學校”中出現熟知學校歷史內容,五年級上冊“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勝利”中有幾句話提到了遼寧省沈陽市的“殘歷碑”,內容非常寬泛,學生們基本上都不熟悉。可見,任務式學習的意義在于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程知識內容,將課本知識落實在實際生活中或拉近感知距離,提升學生綜合行為能力,培養觀察、理解、比較、分析、判斷等學習能力。
道德與法治課中任務式學習的設計以學生查找資料、創設情景劇,或者是學生樂于參與的現場觀摩、調查采訪等形式,讓學生主動探索,把知識、情感和行動等方面的經驗相融合,對教科書的內容有深刻的認識,解決教材中出現的問題,從而使學生與教材實現真正的互動,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任務式學習設計需要遵循以下三點基本要求:
在課程設置過程中,要以課程目的為導向。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是任務式學習的中心,圍繞這一中心,教師引導學生帶著任務去自主學習,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例如,三年級上冊“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第二課時中有一個“我為學校出點力”板塊,圍繞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填寫調查報告,發現學校在公共設施、環境衛生、校園綠化、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分析形成原因,提出各自的建議和方法,學會給校長寫信,學寫行動方案。整節課上,學生帶著任務學習“如何完成調查報告”,學習興趣濃厚,各自的觀察能力,學會了如何寫調查報告。在此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作為學校集體中的一員,有責任去關心學校事務,完善大家共同的生活空間。
生活情境是任務式學習設計的起點。小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從已有經驗出發,隨著任務式學習的展開,自身經驗得到了利用、加工、豐富和提升,這樣教材的內容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內在。例如,二年級下冊的“我們都堅持過”板塊“堅持才會有收獲”,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填寫調查表,內容包括曾經堅持做過什么事,堅持了多久,有什么收獲或感受等,學生在回顧過往堅持的經歷過程中,再一次感受到執著的過程和細節,并說出了自己新的體驗和發現。課堂上,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目標不要太“高大上”,把適合自己堅持的目標定下來,學會自我監督、自我反省,通過記錄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讓“堅持”行為在“堅持”記錄表中更具操作性。這兩個基于生活化的情境任務式學習讓學生體會到了堅持能讓自己戰勝困難,感受到超越自我后的先苦后甜。
在任務式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小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喜歡圖片、視頻等直觀性的資料,動手做一做、畫一畫等簡單任務能吸引他們,因為簡單、直接的成功感使他們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更感興趣。中高年級時學生的意識思維開始加強,對于一些文字資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接受復雜點的思維方式,愿意挑戰比以往更為煩瑣的調查任務,超越過往的自己能讓他們有挑戰感、成功感。因此針對不同年級需要設計不同的任務式學習,任務式學習需要多樣化,如查找資料、人物采訪、設計調查表、情境式表演、寫倡議書、設計圖片展、撰寫植物日志、制作小報、設計導入式問題等。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中,教師引導學生創設危險情境:被同學遞煙,同學過生日時被勸酒,坐火車時被陌生人遞飲料等,小組合作演一演,通過參加活動,學生了解到抽煙、喝酒對未成年人的身心都有傷害,可能會引起一些不好的行為,甚至會造成犯法的后果,增強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基于學情的多樣化任務式學習,學生會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充滿好奇,感受到知識與實踐的統一,為保障積極、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在設計任務式學習時要以課程為中心,以明確的步驟來進行。學生有目的地按照步驟完成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從中獲得能力提升。例如,三年級上冊“學習伴我成長”一課中有一個“處處可學習”板塊,里面有一個實踐活動——學做一道菜或學種一種植物,教師需要明確任務的步驟:第一步,確定目標;第二步,準備工作有哪些;第三步,操作過程是什么;第四步,學習收獲是什么。教師可以舉例說明。課后學生知道要先把自己最感興趣的菜或者植物確定下來,接著從家長、老師或網絡等地方了解準備工作的內容,清楚告知家長需要幫忙買什么東西,自己可以參與購買過程,然后在家長保護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操作,最后寫下自己的制作過程和收獲。這樣的任務式學習步驟清晰,學生結合以往的生活經驗和教師告知的要點,做起來時思路清楚,不會手忙腳亂,更不會無從下手。在制作菜肴或種植植物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到了一些動手技巧,知道了一些生活常識,懂得了學習不只是局限于課堂中,還有多種途徑和多方面的內容。
主干問題是貫穿在任務解決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圍繞主干問題,可以驅動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思考探索,并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提升思維能力。學生心中有疑問,通過尋找,找到答案,這種問題引領方式的任務式學習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養成學貴有疑的好習慣。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我們的衣食之源”中,教師可建議學生去找找生活中喜歡的衣物或者食物的來源,自己設計問題,找到答案進行交流,可以參考書上“白白的大米哪里來”這一內容,進行圖文結合的調查小報制作。學生紛紛從米糕、蛋糕、薯片、裙子、褲子等常見的物品入手,提出疑問:商店里出售這些物品之前它們在哪里?它們是什么工廠制作的?制作的過程是怎么樣的?它們的原材料是什么?原材料又是哪里來的呢?追根溯源,打破砂鍋問到底。通過問題引領學生知道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人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從而促進了學生對國情的了解,獲得社會性發展。
在進行任務式學習時,采用人物采訪、情境式表演、寫倡議書、設計圖片展等方式經常需要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完成。如果為了避免煩瑣,讓學生獨自完成類似任務,一是會加重學生負擔,降低積極性;二是有可能低質量地完成任務。學生在自主合作過程中,人人有任務,就會減輕任務負擔,而且人多,收集的資料和溝通渠道多,對于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必不可少。在合作時,學生能學會與人溝通。良好的同伴關系對于身心發展有極大的好處。
道德與法治中明確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的評價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為中心,充分利用評價的導向功能,完善成果評價,加強過程評價,發掘價值評價。”評價方式有: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例如,三年級下冊“說說我們的學校”中有“一起畫張平面示意圖”的板塊,要求學生畫出校園內的建筑和景色,并把它們的名稱標出,這時教師可以用評價來鼓勵學生動手畫一畫,評價內容為:畫出東、南、西、北的方向,畫出標志性建筑物和景物,畫出整個學校面貌,評價分自我評價、同桌評價、教師評價。任務式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基礎上有效地內化了知識,保障了學習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等,實現了綜合能力的發展。學生很自然地得出一定的價值觀,在充分探究的基礎上達到設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的。當然,任務式學習需要依靠道德與法治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增加其生活經驗,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因此,任務式學習對新課標背景下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來說舉足輕重,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將它運用到課程中去,發揮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