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 FANG Yuan
鹽丁村具有相輔相成的自然環境、天人合一的鹽田景觀、適應自然的村落營造、有機演進的制鹽文化4類文化景觀要素。在周邊環境面臨衰敗且遺產活態特征受威脅的背景下,提出整合周邊資源劃定保護區和維護區、村落設施改善與產業輸入、延續制鹽技藝生命歷程、樹立品牌并開展文化旅游等策略,以實現完整保護與活態發展。
鄉村振興;文化景觀;傳統村落;活態傳承
鹽丁村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峨蔓鎮北部沿海,占地509hm2,共633戶,人口共有2135人。此地因與五指山山脈相隔且處于背風面,故相較于海南其他地區更為炎熱干燥,年降雨量僅1200mm,但年蒸發量高達1628mm,加上太陽輻射強,極適宜露天鹽業生產。據文獻記載,儋州制鹽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北宋初期福建李氏鹽工遷至峨蔓,并于南宋末期逐漸分化出鹽丁、細沙、靈返3個村落,世代居住于此,且以鹽業為生,故得名鹽丁村。
文化景觀是人內在行為與外在環境辯證發展的產物,是文化在空間上的客觀反映。根據景觀本質可劃分為物質文化景觀要素和非物質文化景觀要素兩部分,前者是文化景觀的載體,后者是文化景觀形成的動因。因此,鹽丁村文化景觀要素主要包括外部自然環境、村莊內部空間、鹽田及制鹽工藝4個部分。
鹽丁村地處瓊北火山海岸,獨特的地質條件構成古鹽田兩大核心要素,即潮間帶與玄武巖石硯。火山巖在海蝕作用下沉積出綿亙十余里的砂質潮間帶(見圖1),而玄武巖由于氣孔眾多而具有承水性好、吸水率低的特點,黑色巖體對太陽能的吸收率高有利于鹵水結晶,較高硬度加強了石硯耐久性,保證了其在海水與海風侵蝕作用下的長期使用,故成為鹽丁村筑造鹽池和鑿刻鹽槽的原材料。

1 火山巖潮間帶
此外,鹽丁村周邊存在大規模淤泥質的潮間淺灘,形成山巖石灘上的特殊群落——紅樹林。紅樹林依靠植物抵御風浪和減緩潮流,使海水中的懸浮泥砂在灘面上沉積下來,從而有利于鹽業生產。村莊西側的背風良港——雷得港,可方便船只停靠,有利于成品鹽的運輸和銷售(見圖2)。

2 村落生態環境空間
古鹽田即鹽丁村的鹽業生產片區,是自然與人類的共同饋贈。鹽丁村周邊分布著共計約8000個由玄武巖鑿刻而成的硯式石鹽槽,平面為不規則的巖石自然斷面形狀,每個鹽槽直徑為1.5~2.0m,留有2.0~3.0cm的邊沿(見圖3)。此外還分布著蓄水井、鹵水池、鹽槽和石砌鹽房等制鹽設施以及自明代沿用至今的運鹽古道,體現了千百年來鹽丁一族的匠心與智慧(見圖4)。

3 古鹽田遺址

4 制鹽設施
除生產工具外,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以玄武巖石塊砌筑民居,形成別具一格的火山石村落,從整體布局到單體設計均傳承了傳統建筑被動式節能方式。大部分民居坐西朝東,沿中軸線呈“梳式”規整排列。前后門貫通有利于形成穿堂風,進而降低室內氣溫。較小的進深可有效緩解陽光對室內的直接輻射,有利于通風透氣,同時可減輕臺風影響。此外,火山石還被用于建造院墻、鋪筑道路與敬字塔,甚至被用于雕琢生活用品。上述均為村民改造與利用自然環境以獲取生活所需的物質遺存和物質見證。
儋州海鹽曬制采用東南沿海傳統的“煮海為鹽”技術,與海南當地氣候特點和生活經驗結合演變成為“曬海成鹽”。漲潮時,村民利用潮間帶浸泡于海水的洼地泥砂制鹵水濾至鹽池,再將鹵水澆淋于火山巖石槽中,風瀝日曬結晶成鹽,具有純天然、無雜質、顆粒小及可直接食用等特點。與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性僅體現在工藝成品上有所不同,峨蔓古鹽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與大規模物質性生產場景聯系緊密,不僅鮮活展現了鹽業生產場景,并留下“活”的生產系統和生產方式,至今仍有生命力。鹽丁村目前仍從事生產的農戶約85戶,鹽田全年畝產約22.5t。
古鹽田所處環境正發生巨變,但相關部門仍采用“圈地式”保護模式,周邊區域的管控未得到充分重視。如洋浦古鹽田附近新建的居住社區嚴重破壞了村落整體空間格局。鹽丁村地處僻遠,雖受城鎮化影響不大,但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導致污水直排、海岸垃圾堆積等現象頻發(見圖5),嚴重破壞生產環境,進而影響海鹽生產安全,目前部分鹽田業已停產。

5 鹽田周邊垃圾堆積,風貌被破壞
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劇烈轉向使文化景觀活性受到嚴重沖擊。制鹽時間長、產量不穩定是傳統海鹽曬制技藝的固有劣勢。現代鹽業生產存在巨大壓力,加上近年國家食鹽標準提升,未加碘的傳統鹽品僅有作為腌制品添加劑的唯一銷路。2018年,鹽丁村鹽田全年畝產約0.67t,售價約2000元,比市場售價低一半,村內人均純收入僅約4000元。經濟效益低下直接導致村內年輕勞動人口流失,傳統技藝難以傳承。鹽民與鹽田關系瓦解,文化景觀逐漸脫離經濟生活而成為展品。
缺少了賴以生存的生態空間環境,文化景觀無法得到真正存續,因而完整性保護是基礎。古鹽田以及周邊環境共同構成遺產表達的基礎,是不可分割的系統。基于構建“五類三級”國土全域保護格局理念,研究將古鹽田文化景觀空間環境依據資源特性和管控要求整合為保護區、維護區、開發利用區(見圖6)。

6 村落民居現狀
1)保護區 劃定包含古鹽田在內的保護區42.6hm2,嚴格保護生態環境與自然生態系統。
2)維護區 保護區向外延伸至海岸線的潮間帶區域被劃定為維護區,包含紅樹林和火山海灘地質區總計106.3hm2,采取一定的生態修復手段改善現存問題,維持或提升自然生態環境質量與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狀態。
3)開發利用區 其他區域為開發利用區,在滿足旅游環境容量的基礎上適度利用,允許不破壞文化景觀與生態環境的旅游開發行為。
鹽丁村作為文化景觀的創造者、持有者及傳承者生活的聚落,在保護村落原真環境的同時,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使村內生活適應現代社會,為傳統制鹽文化延續提供物質支撐。一方面,采取修繕維護、局部改建、原址擴建等方式改善傳統民居居住品質并適應新的旅游接待功能需求(見圖7);另一方面,將基礎設施建設以責任制形式分攤至開發建設項目,依靠多元化資金來源使村落生活環境在合理有序的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逐步改善。產業拓展也可有效吸引創業人才和外出勞動力的回流,幫助村民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而留住人才,成為技藝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基礎。

7 村落民居改造效果
與物質文化遺產截然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是“不生產,必衰敗”。以非遺博物館取代非遺,將文化景觀變成靜態保存的展品是不可持續的錯誤經驗。對于文化景觀最合理的保護方式是讓遺產回歸生產生活中。鹽田須維持生產,才可展現傳統制鹽業原真面貌,保有其在手工業生產景觀方面的重要意義。
首先應保持現狀產權以保證資源的最優配置,讓鹽田及配套設施為鹽民個人所有,使鹽民自發保護和維護鹽田,維持良性生產狀態;其次,政府按照產權及產量給予鹽民一定經濟補償,并在此基礎上以創意藝術、“互聯網+”等為手段對鹽制品進行研發加工,做深做長產業鏈,將經濟效益低下的生產、售賣初鹽工藝體系轉變為多元化產品體系,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融合和升級。
發展文化旅游是提升鹽田經濟價值的有效手段。鹽田除制鹽外,其旅游價值、科普教育價值更是不可估量。目前,儋州旅游發展在整個海南省相對滯后,在全域旅游戰略背景下,儋州將成為海南西部區域旅游發展龍頭,甚至成為海南旅游發展的“新增長極”。基于獨有的旅游資源,儋州具有發展為區域文化旅游亮點的潛力,改善了海南文化旅游發展不佳的現狀。“傳統鹽業”可通過“旅游嫁接”破局,將“古鹽田”品牌效應迅速放大,發揮社會和經濟雙重效應。研究以品牌作為支撐文化創新型休閑度假地的基礎,圍繞“方鹽田”品牌利用鹽田、鹽房、鹽村、鹽港等資源,全域全方位展示鹽文化(見表1)。挖掘文化景觀的科研教育價值,結合資源特點發揮資源自身的科研價值,助推人才引進、培養以及相關課題研究。

表1 文化旅游產品統計
鹽丁村通過將不同的物質要素與文化要素相結合,生動地展現鹽丁一族與自然共生的文化景觀。物質文化景觀要素是外在表現,從技術層面主要通過劃定保護區和維護區、配套設施提升、村落風貌協調等途徑保護與修復文化景觀的物質載體。非物質文化景觀要素是內容,從人文與產業層面出發通過新機制促進技藝的活態傳承,并賦予“古鹽田”品牌更現代、更多樣的展現形式,將失去原有社會生態的傳統工藝融入當前社會,成為現代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實現其良性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