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靜 鐘志平 張慶禧 馬雨甜 葉鈺 GAN Jing ZHONG Zhiping ZHANG Qingxi MA Yutian YE Yu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活化是目前存量規劃的重要議題。針對歷史文化街區現存問題提出更新策略,對歷史文化街區現狀信息進行數據化管理,延續街區歷史脈絡、格局,輔以功能定位及業態引導,保持、延續街區非物質文化傳承,提升街區自身“造血”功能,秉持修舊如舊、新舊共生的理念,指引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活化。
城市設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
隨著存量規劃的有序推進,在城市更新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對延續歷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贛州于1994年入選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贛州騎樓是地域典型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研究發現目前贛州騎樓在保護與活化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大背景下,從城市設計視角著眼陽明路騎樓街保護與活化,探索修舊如舊、新舊共生的更新路徑。
由于缺乏歷史資料或歷史文獻,保護修繕工作難以找到有效的指導和依據。在大部分歷史文化街區內,只有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等重點掛牌建筑擁有較為準確的信息,其他的建筑信息難以把握,不易形成整體且有效的保護修繕措施。
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過程中,過度關注街區片面的保護與活化,忽略了歷史文化街區與周邊街巷的聯系。在街區保護與活化過程中,容易忽略該街區傳統生活方式,關注街區的物質層面而忽略精神層面,導致街區底蘊過于單調片面。
大部分歷史文化街區未對入駐業態進行有效分類和引導,且未設置入駐門檻,導致街區業態混亂、低端。大多數街區出現業態千篇一律、地域特色不明顯等問題。
部分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與活化過程中,會出現將原住居民全數搬遷的行為,既造成街區內居民不滿,又使街區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快流失,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活力隨之消亡,修繕好的街區“有名無實、有形無魂”。
政府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的財政投資有限,在保護與活化過程中,主要是對建筑本體進行一定的修繕改造,市政設施、周邊環境無法得到全面改善,導致后續更新乏力。
采用數字建設方法進行環境數據采集,以斜影測量的三維建模方式對歷史文化街區周邊環境數據進行采集,真實反映周邊環境內建筑、水系、地形地貌、植被、交通等特征和結構,對街區及周邊環境的歷史建筑和文保建筑實現“一圖統覽”(見圖1)。對街區內的歷史建筑、文保建筑進行精細化掃描,利用科學、先進的測量技術,獲取歷史建筑“云數據”,采集建筑的幾何數據信息及空間位置信息,完整記錄街區各個時期的風貌,為后期街區的保護與活化工作積累數據基礎。

1 姚衙前周邊歷史建筑情況(圖片來源:《贛南特色文化一條街項目》)
為激發街區活力,鼓勵原住居民回遷,吸引新入住居民落戶,保留并延續街區的社會網絡關系,重點建設街區活力空間。根據街區的歷史信息設計懷舊、經典、活力等主題的多元場景,提升街區的特色化和地域性。在延續街區歷史脈絡、格局的過程中,重點關注街巷空間的處理,設計立體化、多樣化的游覽路線,如提高街區內2,3層建筑的利用率,通過聯防天橋、屋頂連通走廊等形成立體游覽空間,建設多元游覽空間和使用空間。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特定文化遺產,應對實體價值空間、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等進行功能定位。同時,針對街區業態也要進行一定引導。當前,我國歷史文化街區普遍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業態低端化、地域特色弱化等問題。歷史街區業態不僅具有商業價值,更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單調且缺乏地域特色的業態與街區存續的歷史風貌及文化內涵不符,無法體現地方文化特色。
歷史文化街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承載,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內核。以往關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方法的制定和實施主要從城市建設、城市規劃的角度出發,缺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闡述,導致部分街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活化過程中遭到破壞,街區缺少歷史沉淀和文化底蘊。街區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存在大量共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作為街區文化承載的“隱性”空間。
完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的資金籌措機制,增強街區自身“造血”功能,克服資金瓶頸制約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的重要一步,可從政府、企業、社會、個人等角度多方面籌集資金:落實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優化相關稅收政策,鼓勵企業捐資;接受社會特別是與歷史文化遺產相關的人員捐資;街區采用市場運作的方式,學習國外“發展權轉移”的管理政策。綜上所述,地方政府應提供自下而上的保護與活化機會,保障后續的管理運營和修繕維護。
根據上位規劃對騎樓街長度、產權單位、建筑面積等街區信息進行統計記錄,對產權單位進行分類,類別包括公房、私房、公私混合、無產權等(見圖2)。為各產權單位設立建筑信息表,包括該產權單位的門牌號、產權分類、建筑面積、使用情況、建筑風貌、建筑質量、整治措施、建議業態,實現對產權單位建筑信息的全覆蓋。對騎樓建筑的基本信息進行采樣和收集,梳理建筑立面及細節照片,對應提出山花、屋頂、色彩、窗臺、陶管、柱頭等的改造策略(見圖3)。

2 姚衙前周邊建筑上位規劃(圖片來源:《贛南特色文化一條街項目》)

3 數字化管理平臺(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通過梳理以往騎樓的老照片和現存的歷史建筑信息,提取騎樓街原有的廊柱、山花、門窗、柱頭、窗楣、材質、街面等元素,建立騎樓建筑可提取元素樣式庫。在騎樓建筑修繕時保證原真性,實現空間場景關系、天際線、立面形象、街面連續度等一體化設計。秉持修舊如舊、新舊共生的理念,在保護和延續騎樓街整體風貌特征的同時,對局部的大體量建筑進行拆解,形成多個獨立、互通的小開間建筑,實現整體風格的協調統一,并在功能上進行規劃(見圖4~6)。

4 陽明路傳統山花(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5 陽明路傳統廊柱(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6 建筑立面改造導則(圖片來源:作者自攝+自繪)
3.3.1 建立地標建筑,引領街區活力
增強騎樓街的辨識度和歸屬感,結合歷史照片、路口交叉點、重要歷史建筑、標準鐘等節點,修復騎樓街重要地標。通過街區內地標的形式、高度、色彩、體塊來控制整個空間的秩序和節奏,提升整體活力。
3.3.2 合理規劃入口、廣場、通廊
將規劃設計重點放在入口、廣場、通廊上,打造不同主題的廣場,如活動廣場、觀景廣場、歷史廣場等,同時設立景觀通廊。以廣場形成片區公共空間的節點,以廊道強化行人的交通流線并保證景觀視線的通透性。
3.3.3 科學規劃立體交通
考量騎樓街現存交通問題,以重要建筑為節點,設計立體交通模式,提高屋頂、窗臺的利用率,并引入休閑、運動、觀賞、文化等功能,形成立體互動的騎樓街區。
首先對騎樓街內產權進行梳理,公房定向招商,私房建立業態“正負面清單”,對街區內業態統籌考慮,形成老字號門店、文化展示展覽館、鎮街特色主力店、旅游商業基礎服務設施等,實現以文化產業及商業為主導的主要業態類型。公房根據建筑形式、建筑面積進行定位定向招商,引入文化、特色、創意類新業態,私房設置業態準入制度,對業態進行嚴格規定,同時建立業態“正負面清單”,引導其有序、健康發展。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和發源地,以騎樓街區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在當今資源約束較大、發展理念轉變的全新社會背景下,亟待探索與國家政策相適應的實施路徑,挖掘被粗放浪費的資源,整合現有的歷史、人文、自然資源,有目的地構建具有人文氣息、歷史價值的城市空間更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