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力 王珊 WANG Chunli WANG Shan
隨著大型醫院就診量不斷攀升,醫院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建設用地有限的困境,增容需求迫切,故高容積率醫院的建設備受關注。分析高容積率醫院在空間界面、交通空間、公共空間等方面的功能需求,探索高容積率醫院公共空間建構策略,以期為高容積率醫院設計發展提供新思路。
綜合醫院;高容積率;公共空間
隨著醫療需求的增長以及醫療機構“大型化、集中化”的趨勢,大型綜合醫院的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其床位數量遠超平均水平和標準規定下限[1],給醫院空間利用帶來極大挑戰。建設用地不足導致綜合醫院容積率偏高、功能空間面積與醫療服務需求量不匹配,造成局部空間堵塞、垂直交通不便利、患者就診效率低、公共空間品質差等空間使用問題,打造高質量、高效率的醫院公共空間成為關注的焦點。
在城市高密度發展態勢下,由于用地條件限制,醫院建設用地規模呈現緊縮趨勢,隨著就診量逐漸增長,部分城市醫院出現“一號難求”的現象。與此同時,高容積率綜合醫院的建設用地無法擴張,導致城市環境問題更加突出。
隨著醫療建筑功能與質量的并行發展,高容積率醫院公共空間從重視單一醫療功能服務轉向對空間功能的多元利用,呈現復合化、立體化的發展趨勢,力求實現空間密度、空間品質與人本健康的動態平衡。
1)城市節點融入醫院 大型醫院公共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與城市功能設施相結合,將城市節點與醫院空間功能統籌協調,提高區域整體活力。在總體規劃上,對城市與醫院的交通接駁、周邊商業、生活設施進行整合設計,利用城市空間特性,形成明確、開放、立體、復合的功能組團,消解城市與醫院的功能邊界,在二者之間建立共享系統,實現醫療建筑與城市的自然融合。
2)醫院界面面向城市 醫院空間界面作為城市空間界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城市空間系統穩定性的重要要素。從宏觀角度看,應識別城市空間的界面秩序,并通過對空間邊界的柔化,使醫院空間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從中觀角度看,應把單體建筑與街區特征相聯系,提升街區的獨特性,以增強界面的整體協調性;從微觀角度看,應把握城市建筑特點,包括造型設計、景觀構建、標志引導、路面鋪裝等,構建更加完善的城市空間結構,實現視覺與布局的協調統一。
1)流線組織立體化 大型綜合醫院存在高容積率較高、功能設施復雜、使用人群較多、垂直交通不便等特征,故醫院的流線組織必須保持高效,以提高醫院整體運行效率。采用流線組織立體化設計既能降低醫院交通路徑的冗余性,又能構建完整、連續、多層次的交通網絡,有效銜接重要的公共節點,實現立體并聯、節點轉換的交通空間模式。
2)節點組合多元化 交通空間節點既是保證醫院交通系統正常運轉的重要支撐,又是醫院空間序列的變化點和調節點。交通節點在醫院平面布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既可加強與其他功能區域的聯系,又可起到限定空間尺度、改變空間節奏、營造空間氛圍的作用,如增強空間的連貫性、調節空間的開放程度、改變步行者的視線等。通過將交通空間節點與服務設施、休憩空間有機融合,使醫院交通空間的韌性與活力極大提升,通過“點線面”的功能延伸,增強醫院公共空間的場所體驗。
1)復合轉換 在高容積率與高密度條件下,如何增強醫院公共空間的復合轉換是設計的關鍵。醫院公共空間既是就診者的活動場所,又是突發緊急情況的應急場所,故應增設快速連接且可靈活調整的服務設施,并使其具備在不同環境下的動態適應能力,通過多樣化的空間元素組合及開放的空間邊界實現空間復合轉換。在滿足醫院公共空間使用需求前提下,對“中性空間”進行局部功能植入,打破原有空間范疇,將單一的限定空間轉變為可靈活調整的復合空間,以承載更多的使用功能。
2)化整為零 隨著容積率的增加,醫院建筑公共空間的品質要求不斷提高,僅靠擴張用地來滿足空間需求的模式已不符合實際情況,公共空間布局逐步從單一集中式向多點分散式轉變。
3)突發衛生事件響應需求 高容積率醫院的公共空間具有高密度、高活力特征,在滿足醫院空間發展基礎上,應構建具有災難應對能力且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空間系統。在非防控時期,醫院公共空間可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當面對公共衛生事件時,可靈活轉變為緊急救援與緩沖區等應急避難場所,進而提升醫院整體活力與韌性。
1)功能延伸滲透 針對高容積率下醫院建筑所面臨的用地面積小、容積率高等挑戰,通過醫院公共空間垂直發展策略,采用底部架空、懸挑等方式形成架空空間,從而實現建筑與城市空間的融合。同時,將空間向外延展,模糊室內外界限,如在醫院建筑入口處設置廣場與公共休閑設施,提高空間的利用效率。設置下沉廣場,既可擴展使用空間,吸引周邊人群,又能增強醫院建筑的整體活力,打破醫院公共空間單調乏味的傳統印象。
2)高效互饋樞紐 在空間系統中建立高效互饋的交通樞紐,實現由水平二維結構到垂直三維立體結構的轉變。采用分區樞紐化設計,在垂直方向穿插布置交通轉換層,就診人群從建筑的不同出入口乘坐扶梯或直梯前往交通轉換層,保證人群垂直移動的秩序與速度,提高建筑空間的使用效率。
1)協作空間 傳統醫院采用層級化設計組織外部復雜的醫療流線,使醫院與城市存在清晰的邊界[2]。在高容積率現狀下,醫院與城市的邊界被弱化,“共享協作”概念從空間維度拓展至時間維度,醫院公共空間不再受醫療功能的制約,其公共屬性被激活放大。醫院公共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節點,在交通層面實現與城市道路的多元接駁,設置架空層、中庭、開放屋面和坡道等內外交換點,柔化空間邊緣界面,形成城市“局部中心”,承擔激發城市活力的功能。
2)立體綠化 引入綠化休閑空間可提高空間環境的舒適性與景觀的豐富性。在水平方向上,城市客廳與下沉庭院為患者提供等候時的休憩空間;在垂直方向上,引入庭院綠化,或以空中綠地的形式彌補地面綠地的不足,如屋頂綠化和入口廣場綠化等分散式景觀系統,將分散的庭院式綠化與醫院交通軸并行。此外,采用退臺式綠化平臺使每層候診空間最大化享受陽光與綠化景觀,拉近患者與大自然的距離,營造平靜且充滿治愈力的建筑空間。通過公共空間、下沉綠化、空中綠化和屋頂綠化等深化與補充醫院空間系統的綠化網絡,從而創造更加宜人的醫療環境。
1)增強空間視線可達性 醫院的公共空間分布在多個水平面上,患者在空間移動過程中的最大問題是視線可達性與識別性,空間連續感知程度直接影響患者在空間中的尋路行為。在就診過程中,患者傾向于選擇空間開闊、方便識別的路徑。為使患者更好地理解醫院的空間環境,減少等待時間,提升運營效率[3],應盡可能采用簡潔易懂、易于辨識的空間形式(見圖1)。視線可達性是高容積率醫院立體化公共空間體系良好運作的前提,醫院不同空間節點可在增強空間識別性的同時,強化患者對醫院公共空間體系認知地圖的把握。

1 中日友好醫院導向標識(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提高多維交通轉變快捷性 縱向交通通過多維交通轉換使人們更便捷地進出;水平交通則借助水平出入口使人們有序通過醫院各個功能分區,避免流線混亂和交通資源的浪費。醫院的自動扶梯能連續運載大量人流,但僅可在相鄰樓層間傳送人流,對于跨越層數較多的患者而言效率較低。電梯雖能直接到達目標樓層,但運輸量較小,等待時間較長,因此,當醫院組織豎向交通時應采取扶梯與電梯協同布置方式,將其分區化,在垂直方向穿插布置交通轉換層,以減少人流交叉沖突,引導人流合理分布,并根據人流量實際情況,優化電梯數量配置。
本文從空間界面、交通流線、空間功能特征等方面探討高容積率醫院公共空間的建構模式,隨著土地資源的減少,關注高容積率醫院公共空間面臨的新形勢與新需求將是綜合醫院規劃與設計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