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樂飏 常啟云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講深、講好、講活文物歷史故事成為一項重大議題。當歷史與現代發生碰撞,新媒體平臺傳播文物文化,不僅助其實現了數字化的鏈接,更為互聯網時代文物實現活化傳播提供了契機。歷史與創意交相輝映的短視頻正在成為一種世界語言,在歷史傳承、文化傳播、國際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對抖音平臺中的文物熱門短視頻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歸納探究短視頻時代文物文化傳播的表征及敘事邏輯,為構建中華文物現代化傳播體系提供思路。
【關鍵詞】文物;傳播;短視頻;共情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產工作,強調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并就此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1]種類豐富的文物,凝聚著一代代中國人的辛勤勞動和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也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者。文物的活態化傳播既可以以史為鑒啟發后人,還能夠傳承發揚歷史,重振文化自信。
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產物,短視頻APP以全新的內容展演形式和立體化的傳播機制為“互聯網+文化傳播”的模式注入能量。抖音平臺在傳播時長、擴散速度、社交黏性等方面的優勢為文物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陣地。抖音發布的《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抖音平臺內與文博相關的視頻播放總量達到513.4億次,相關視頻累計時長達24萬小時,共有2013萬抖音用戶發布過與文博相關的視頻。
基于此,本文將以抖音平臺中“文物”話題下的100條熱門短視頻為研究樣本,運用內容分析法及個案分析法,從傳播主體、視頻形式、內容主題等方面,展開基于抖音的文物活化傳播研究,以期為傳統歷史文化利用新媒體平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選取
截至2023年9月1日,抖音平臺中“文物”這一相關話題下的視頻累計播放量已突破214.3億。本文以抖音平臺中“文物”這一相關話題下的熱門短視頻為研究對象,通過人工對視頻逐一瀏覽并篩選,除去重復與無關內容,選取100條有效樣本視頻,并通過ROSTCM6軟件對短視頻樣本進行人聲提取,最終形成字數為26472字的文本文檔。在對文檔進行分詞處理及詞頻統計后,提取生成95個高頻詞詞云圖如下。
(二)樣本類目建構
短視頻中所呈現的文物傳播景觀是由諸多要素組合構建而成,結合本文的研究內容與實際可操作性,筆者圍繞短視頻平臺中文物類短視頻在視頻時長、傳播主體、視頻形式及內容主題上的表征進行分析,進而勾勒出短視頻時代文物活化傳播的敘事邏輯(見表1)。
就視頻時長而言,相關短視頻多集中在3分鐘以內,其中30秒以內的占比28%,30秒—1分鐘的視頻占比26%,1—3分鐘的視頻占比24%,超過5分鐘的僅占5%,這意味著觀點密集、節奏緊湊的文物短視頻更容易成為爆款,“短、平、快”的云端交互成為常態。在視頻發布主體方面體現出PGC與UGC共同創作,通過短視頻傳播鏈條形成協作式生產關系。在視頻形式方面,大致呈現為新聞類、紀錄類、劇情類、動畫類、圖文類、口播類、vlog、剪輯合集類,其中,主流媒體發布的熱門視頻中,歷史新聞類、紀錄類以及“圖文+背景音樂”類視頻較受歡迎;自媒體發布的相關視頻較為多元化,口播類、劇情類以及剪輯合集類爆款視頻較多,圖文打卡并配合熱門背景音樂、自導自演、自拍自剪的vlog及口播類視頻成為網絡素人熱衷拍攝的題材。
就視頻主題而言,多聚焦于文物考古發現、科普文物歷史背景、文物擬人化數字化展示、文博打卡分享、呼吁關注文物歷史議題、歷史的解讀與評析等維度;創作者善于將歷史色彩濃厚的文物轉化為生動的符號,通過網感化的表達、音樂渲染情緒氛圍、傳統與新潮元素的融合再輔以即時性的互動討論,建構出了極具抖音特色的文物傳播景象。同時,點贊、評論、轉發等社交屬性讓抖音平臺內的文物傳播更具生命力,最終形成雅俗共賞的視覺文化圖譜。
三、短視頻時代文物傳播敘事的邏輯架構
通過對抖音平臺中的文物類視頻進行內容分析發現,其整體敘事邏輯主要圍繞符號生產、喚醒記憶與激發情緒共鳴來展開。
(一)從記錄到再生產,媒介活化文物符號
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于大眾而言是比較抽象的,短視頻平臺試圖通過塑造特定符號來實現文物歷史的還原與展演。舉例來說,文物短視頻中使用極具親和力的“地方方言”來作為配音,不僅呼應了文物的“地理發源地”,更是帶給受眾鮮明的文化表征與深刻的記憶點。短視頻平臺以影像化形式傳播文物相關內容,本身就對“無聲”的文物進行了“有聲化”傳播,再發揮其社交互動屬性給參與者以強烈的社會臨場感,受眾在參與活動、接收相關信息后實現了信息的二次生產與擴散,在此過程中賦予文物以其本體之外的意義與價值,實現了對文物符號的重塑。
同時,短視頻充分發揮數字化、去中心化的優勢,對傳播的群體及符號意義進行了拓展,將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空間從實體轉向虛擬,以“離場”的視覺參與達成“具身參與”。借助一系列特效技術,將傳統文化元素快速高效地融入現代場景中,實現符號的再生產,而后通過可視化的重新編碼,減少了受眾在進行歷史認知時的晦澀難懂之感,使大眾得以在趣味性的解碼中提升參與意愿與文化認同感,文物歷史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祛魅”。
此外,文物表情包近來也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推崇,為文物賦予了新的話語表達方式,借助表情包使得文物成為符合當下社會語境的表意符號,從而提高其與現代社會的融洽度,并為其注入外在活力。不少網友欣賞文物后感慨“古人精神狀態領先我幾千年”,此時的文物儼然成為大眾窺探歷史的視窗,在貫通古今的長河中為人們提供了無限想象。加上“文物盲盒”“考古盲盒”,傳統文物的神秘面紗、盲盒內容的未知與驚喜、“云體驗”考古的刺激等種種“文物體驗”時刻沖擊著受眾的感官。
(二)從符號到文化,媒介活化歷史記憶
文物是一個個具象的符號,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需要大眾參與了解并感知。文物的形態及其所蘊含的史料等價值通過巧妙的敘事手法“被編碼”,受眾在解讀與互動中完成譯碼與解碼,文物作為“文化符號”得以被詮釋。例如,“央視紀錄”聯合抖音短視頻,以國家一級文物為主題,選擇100件“國寶”推出#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視頻,“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紀錄型的呈現、代入化的角色設定,對話式的語氣,創作者為每一件文物量身設定符合它的敘事語境,通過現代化的語言講述著文物所屬的時代內涵。
文物擬人化形象塑造也是文物類熱門短視頻中常見的敘事方式,《逃出大英博物館》將文物碧玉薄胎玉壺擬人化,講述了“她”在大英博物館里蘇醒后,出逃尋找自己故鄉的故事。“大英博物館”“文物”“出逃”等詞語勾起了中國人深刻的歷史記憶。
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曾在《論集體記憶》中提出,“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通過對過去的記憶塑造使其獲取現實意義,形成當下共同的價值體系。記憶不僅來自個人,而且更來自于集體。[2]集體記憶是構成國家認同的關鍵要素,當我們在談到文物時,它凝結成了集體記憶的具體載體,相較于建構記憶,它更強調的是“不要失憶”。因此,可以說《逃出大英博物館》是媒介激發并重建大眾記憶的一次突破性嘗試,將“過去”與“當下”乃至“未來”鏈接起來。短視頻平臺以“打造符號—吸引注意力—引發參與討論—聚集相關群體”為敘事邏輯,媒介在聚集群體內部傳播信息并引起群體成員之間的交互,符號的重疊在共享互動中不斷被強化,最終孵化出群體內部“當下”的集體記憶,并借此喚醒被暫時“遺忘”了的歷史與文化記憶。這也正說明了文物的傳播不能局限于單一的物質符號,其蘊含的文化價值與歷史背景才是更有待挖掘與傳承的瑰寶,也更是媒介活化歷史記憶的關鍵所在。
(三)從記憶到認同,媒介實現共情傳播
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指出:“相互關注和情感連帶是互動儀式的核心機制,個體在互動過程中相互關注形成情感連帶,從而喚起其他成員的情感認同或促進成員不斷互動,最終形成共同體,個體又在共同體中不斷獲得身份認同感以及群體情感。”[3]在抖音文物類熱門短視頻文本的語義網絡中,暗含情緒指向的相關詞主要有“回家”“浪漫”“掠奪”“指責”“神奇”“珍貴”等。
短視頻的情景敘述特征,是在媒體實踐中自然而然產生的。[4]“情”指在敘述過程中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境”則是指其營造出的一種可以表達觀點、傳達情感的立體空間。高質量的視頻驅動受眾觀看、點贊、評論甚至是參與分享,持續發酵后再引發與之相關話題的討論,進而形成社會熱點。最典型的莫過于音樂“千年淚”幾乎成為文物類短視頻中的“標配”背景音樂,“搖搖欲墜不止你的淚,還有今生的世界”“穿越千年的眼淚只有夢里看得見,我多想再見你哪怕一面”。這兩句歌詞與大眾在觀賞文物時的情感精準契合,成為抖音文物類視頻中最常用的背景音樂之一。約書亞·梅洛維茨提出的“媒體—場景—行為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原則”指出,媒體為大眾營造出一個想象中的虛擬場域,從心理上引導大眾投入情緒,進而提升大眾的情感參與度。[5]在建構“故事”時,人物、情節等議程設置引發大眾情緒的波動,沉浸式的傳播環境更容易激起大眾的共鳴與共情。在受眾以個人身份發表對視頻理解或分享視頻體驗時,有著共同理念或情感的個體會在抖音這個社交平臺中聚合成“共情群體”。
文物既是一種文化的展示,也是一種對國家和民族情感的喚醒。[6]劇情化的演繹、情感化的詮釋,與文物穿越千年的歷史相呼應,讓觀眾在了解文物本體的價值外,從人生哲學、家國情懷等視角感知到文物的魅力與重要性。文物符號在傳遞文化意義的過程中,對民族情懷的重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結語
通俗來講,文物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留下的具有一定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來說,文物是人類活動的信息載體,它被賦予了前人的生存智慧,積淀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文物活態化傳播的關鍵,是要講好文物的故事。而要講好文物的故事,必須構建完整、有效的文物故事傳播體系,既要對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進行精準化深挖,做到見物、見人、見精神;[7]又要堅持“內容為王”,敘事要講求策略與技巧,把握好傳播主題與現代化的思想融合,通過傳承并對文化內容進行再生產延續歷史文化的生命力;同時還要拓寬傳播渠道,延展文物傳播的廣度與范圍。
抖音作為一種顯要的社交平臺,文物歷史在此得以實現立體化的展示,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圍繞文物的內涵提取其歷史符號展開創作,利用現代化技術加持,生產出符合現代語境的文物表達,為文物的活態化傳播注入能量。同時,借用文物符號喚醒記憶與激發群體情緒共鳴,將一個個文物符號內化為文化集體記憶并由此引發大眾的文化認同。通過以上敘事建構,文物文化在抖音傳播中實現了物質載體與思想情感維度的雙重傳承,文物在抖音平臺中的活態化傳播閉環由此完成。
[本文為國家社科規劃項目“互聯網群體傳播對節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影響研究”(編號18BXW09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翟佳琪.“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學習習近平關于文物和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論述[J].黨的文獻,2023(3):35-42.
[2]屈健,劉艷卿.歷史的聲音:口述史方法與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21(1):106-109.
[3]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5-17.
[4]王長瀟,孫玉珠.技術與文化的張力:創意短視頻跨文化共情傳播[J].當代傳播,2021(1):27-31.
[5]約書亞·梅洛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34-36.
[6]蔡瑩瑩,謝兵.影像視域下文博短視頻符號呈現與意義表達:以《國寶很有戲》為例[J].新聞論壇,2022,36(01):69-71.
[7]陸建松.如何講好中國文物的故事:論中國文物故事傳播體系建設[J].東南文化,2018(6):117-122.
作者簡介:薄樂飏,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鄭州 450001);常啟云,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州 450001)。
編校:張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