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體育明星國際傳播中“高成就—低曝光”現象的媒體報道溯源與優化路徑

2024-05-03 09:40:28趙永華陽洋王靖凱
新聞愛好者 2024年3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

趙永華 陽洋 王靖凱

【摘要】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運動員在賽場和媒體上呈現的個性與風格是一國體育制度與體育文化的反映。選取北京冬奧會期間我國外宣媒體與西方主流媒體關于花樣滑冰運動員隋文靜、韓聰的報道為研究樣本,進行框架比較分析。研究發現,西方媒體通過運用豐富多元的框架種類、更為緊密的框架聯系,塑造了立體生動的運動員形象,而我國外宣媒體對運動員形象的塑造略顯單一,在運動員形象“出?!敝写嬖诮裹c失準、忽視海外受眾需求、難以構筑跨文化認同等問題。運動員形象的國際傳播應針對特定議題、明確受眾定位進行精細化傳播,以跨文化視角著力打造運動員的魅力形象,從而提升中國體育的整體形象。

【關鍵詞】運動員形象;國際傳播;體育傳播;報道框架;文化認同

大型體育賽事的媒體呈現直接影響著國家形象的塑造,其中,運動員相關報道在體育傳播中至關重要,運動員不僅是比賽的直接參與者,體現著一國的競技水平,他們在賽場上展現出的個性與風格也反映著一國文化與體育制度。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中國運動員中不乏處于世界頂尖水平、收獲大批國外粉絲的“體育明星”,然而,其中存在一類“高成就—低曝光”的群體,表現出以下特點:在國內報道及對外報道中均較少出現,曝光程度不足,曝光質量不高,相對而言甚至不如國際媒體中的報道豐富。此類情形并非個案,國際受眾往往需要從外國媒體上了解我國運動員的成就及形象,我國媒體對運動員形象的國際傳播受阻或存在缺失。

本文即從國際傳播的視域出發,聚焦“高成就—低曝光”的反?,F象,力圖解答以下三個問題:(1)我國運動員“高成就—低曝光”的反常現象有何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2)“高成就—低曝光”的反常現象主要源于哪些因素的影響?(3)我國媒體應如何在國際傳播中全面、立體、豐富地呈現我國運動員形象,從而減少此種反?,F象的發生?

在研究案例及研究方法層面,花滑項目頂尖選手、北京冬奧會金牌得主隋文靜、韓聰是“高成就—低曝光”群體的典型代表。本研究通過分析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我國對外英語媒體與西方主流媒體的相關報道,對其報道框架及信息呈現進行深描及比較,借助統計學、語義網絡分析等方法整體把握,結合個案分析,剖析這一現象的本質及成因,發掘我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塑造運動員形象、尋求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認同方面的不足之處以及改進空間。希望未來媒體能提升報道的數量與質量,讓“高成就—低曝光”運動員在世界上獲得進一步的關注與認同,以期讓世界上更廣泛的人群能夠了解中國的優秀運動員,從而提升中國整體的體育形象。

一、文獻綜述

(一)“外國媒體的中國體育及中國運動員報道”研究

外國媒體對其他國家體育賽事的報道呈現出“因國而異”的特征。以奧運會相關研究為例,有學者通過分析敘事框架,對比了《紐約時報》、BBC對索契冬奧會與平昌冬奧會的報道差異,認為西方媒體通過“意識形態偏見”“國家利益競爭”“人道主義”等報道框架,影響讀者對兩屆冬奧會的認知感受[1];有學者對六屆奧運會和冬奧會的報道進行語義網絡分析,認為西方媒體在報道奧運會時除了賽事,還側重于報道舉辦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對非西方國家尤為如此[2]。

對中國運動員的報道,西方媒體一方面延續了賽事報道上的偏見,塑造中國運動員一味追求勝利的形象;但同時,也從明星運動員身上挖掘其他不同的主題。對前者,中國學者多采用批判性話語分析等方法,研究西方媒體對中國運動員的刻板印象,認為倫敦奧運會期間英國三家全國性報紙的“葉詩文話語”構建出全方位的負面中國形象[3];倫敦奧運會期間西方媒體塑造了中國運動員身材矮小、僅適合敏捷性的運動與只會辛苦訓練、缺乏自己的生活與其他情感這種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刻板印象[4]?!都~約時報》在東京奧運會期間的報道充滿了對中國運動員的意識形態偏見,多在塑造受到“壓迫”的低齡女性形象、行為偏激的“政治工具”形象、為國獻身的“悲情”英雄形象[5]。對后者,學者們研究了國外媒體對中國明星運動員的報道,探究運動員形象塑造的多元視角。有學者研究了英國、美國、印度的三家報紙對李娜法網奪冠的報道,認為三家媒體塑造出李娜“充滿魅力的網球明星”“追求獨立的現代女性”“事業有成同時在家庭中依賴丈夫的傳統東方女性”形象[6]。里約奧運會期間,美聯社、BBC與《赫辛頓郵報》對游泳運動員傅園慧的報道,不同于以往“競賽機器”或“體制犧牲品”的套路,展現出她真實可愛的個人魅力。但與此同時,大部分媒體仍表達了對中國體育體制乃至社會文化的否定態度[7]。

(二)“國內媒體的中國運動員報道及國際傳播”研究

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分別經歷了:凸顯時代精神、放大“閃光之處”的高大形象;商業化冒頭、消解宏大敘事的過渡期;展現運動員個人性格風采、同時負面新聞增多的多元化階段[8]。

目前,國內媒體對運動員的報道仍有不足,例如,競技體育形象塑造落后,存在將形象與實力等同的錯誤、塑造方式單一且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和主動性不足[9]。有學者比較中西方體育賽事報道,認為中國媒體進行賽事報道時具有著重高層次精神追求的描寫、較少涉及賽前賽后而只專注于賽場等特點[10]。

國際傳播層面,我國體育對外傳播目前面臨著主體及功能單一、渠道狹窄、內容失衡、受眾定位模糊、受負面信息影響等各種問題[11]。北京冬奧會召開之際,有許多學者聚焦于中國運動員形象的打造,提出構建中國體育“可信、可愛、可敬”的多維形象,指出應該鼓勵運動員展示可愛的形象,提升中國體育人的網絡社交能力,并在社交媒體中分享賽場與生活中的立體形象[12]。

綜上所述,以往研究大多關注一方,或者是西方媒體對中國運動員的報道,或者是中國運動員形象的對外傳播。本文則對中外媒體展開比較研究,尤其是對“高成就—低曝光”運動員的報道,從中探究進一步優化的路徑。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的選取

本研究選取的運動員是隋文靜和韓聰(以下簡稱隋韓)。他們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滑金牌得主,但卻遭遇到“高成就—低曝光”的反常現象。隋韓在花樣滑冰項目上的成就很高,是第一個收獲花樣滑冰“全滿貫”(Super Slam)的雙人滑組合①。長時間參加國際大賽的經歷以及優異的成績為他們贏得了一大批海外粉絲,二人也成為許多國外花滑選手的偶像。然而,北京冬奧會他們在國內媒體上的熱度相對不高,國內中文媒體的低曝光也傳導了中國對外傳播中的低曝光。同時,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呈現出一種少見的“內冷外熱”趨向。作為“高成就—低曝光”運動員的代表,研究隋韓在國際傳播中的形象,有助于探究體育明星“出海”獲得跨文化認同的途徑。

(二)研究文本的選取

為了獲得豐富、全面的分析樣本,本研究選取了通訊社、電視、報紙三種類型的中外媒體。在中國的外宣媒體中,選取了新華社、CGTN、《中國日報》三家媒體,它們具有較強的國際傳播力,在國家對外傳播方面具有代表性。在西方媒體中,首先選取了國際新聞的主要報道者——世界三大通訊社,路透社、美聯社與法新社。其中,美國在花樣滑冰項目上實力強勁,同時也是世界上媒體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電視媒體在奧運報道方面表現突出,因而本研究把美國的主要廣播電視網(NBC、CBS、ABC、CNN、FOX)列入檢索范圍。美國傳統主流大報的奧運會深度報道對國際輿論具有引導作用,因此也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與《華爾街日報》納入研究之列。

在Factiva數據庫中,以“atleast2 Sui and atleast2 Han”為查找條件進行搜索,即搜索在正文中關鍵詞Sui和Han同時出現兩次或以上的文章。時間范圍設置為北京冬奧會開幕前1個月至閉幕后1個月,即2022年1月4日至2022年3月20日。自動檢索后,人工去除其中的轉載文章、重復文章、簡單比賽成績通報,以及隋韓僅作為背景出現的文章。在所選媒體中,CGTN的報道未被Factiva數據庫收錄,固在其官網以相同條件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文章。收集整理后,共獲得中國媒體對外報道16篇,其中,新華社10篇、CGTN4篇、《中國日報》2篇;西方媒體報道27篇,其中,法新社6篇、路透社4篇、美聯社4篇、NBC5篇、CNN1篇、《紐約時報》4篇、《華盛頓郵報》2篇、《華爾街日報》1篇(CBS、ABC、FOX未檢索到報道)。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框架分析為主要方法。一般認為新聞傳播學中的框架理論起源于社會學家戈夫曼。之后,塔奇曼將框架引入媒介研究領域,提出了“新聞是框架”的論斷[13];吉特林則進一步將框架與新聞傳播學結合,認為“媒介框架是認知、解釋和表達的連貫模式,是篩選、強調和排除新聞報道的過程”[14]??蚣芊治鲎鳛橐环N分析方法,尤其在國際新聞研究領域運用廣泛。由于新聞框架源于媒體的建構,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媒體在報道時會受到不同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從而呈現出不同的框架。

本研究以語句為單位,對媒體報道內容進行編碼,并歸納為不同的框架。需要說明的是,單篇報道中可以出現多個不同的框架。經逐篇分析并統計,所選報道主要呈現為6種框架,如下表所示(表1)。

三、中外媒體報道框架差異分析

(一)框架類型:中媒偏好成長、國家框架,外媒偏好國家、專業、情感框架

中外媒體在報道框架的選擇及使用上呈現出一些差異。作為體育項目,媒體普遍采用競技框架是必然的,差異則主要表現為中國對外媒體偏好成長、國家框架,而西方媒體偏好國家、專業、情感框架(見圖1)。

競技框架是中外媒體在報道隋韓時采用的基礎框架,當報道內容較為簡單時可單獨使用。當報道中含有2個及以上框架時,西方媒體的報道全部包含了國家框架?!度A盛頓郵報》的一篇報道《最后一項雙人滑比賽東道主奪冠 在家鄉觀眾的歡呼中結束》(以下簡稱《歡呼》)就提及“他們背負著中國這個世界面積第三、人口第一的大國民眾的期望”。NBC的文章《中國組合隋文靜、韓聰雙人滑奪金 兩對美國組合位列前八》(下文簡稱《奪金》)中寫道“在充滿民族自豪感的國家中二人面臨著在家門口奪冠的壓力”。

西方媒體常常描述隋韓如何受到觀眾的歡迎與喜愛,但同時強調現場觀眾是中國挑選出的“特定觀眾”。例如美聯社的報道《冬奧會花滑陰云掩蓋了精彩》(以下簡稱《冬奧會花滑》)稱“場館中精心策劃的中國粉絲們終于發出幾周以來第一聲欣喜的叫喊”。本次研究發現,在報道文化距離較遠的中國運動員時,傾向于個人主義價值觀的西方媒體有意識地使用了含有集體主義特質的字詞、句法,以符合甚至強化外國受眾對中國運動員的固有想象。

同時,西方媒體的報道還多涉及專業框架,在報道比賽結果時常提及兩人的動作難度及表現力。在法新社的報道《中國組合隋韓激動地贏下了冬奧會雙人滑金牌》中,作者對兩人捻轉四周的動作做了詳細的描寫,指出沒有其他任何組合做出相同的嘗試。《奪金》則引用了加拿大著名花樣滑冰編舞白齊克的評論,認為兩人的節目是“精湛的技術、深思熟慮的編排和極具情感張力的表演的完美結合”。相比之下,我國外宣媒體對于專業框架的涉及不多,采用競技框架之后接著出現的一般為成長框架。例如新華社在二人奪冠后的一篇文章《人物檔案:起伏之后中國頂尖花滑運動員重回巔峰》中,極為詳盡地梳理了隋韓這些年經歷各種傷病但卻仍然不斷成長進步的感人經歷,但關于具體比賽的內容卻少有著墨。

此外,西方媒體相較于我國對外媒體,報道中常采用情感框架。例如《冬奧會花滑》直接引用韓聰接受采訪時說的話“我們做到了最好并享受整個(比賽)過程,我們非常開心得到了裁判的認可,獲得了高分并打破了世界紀錄”,傳達出韓聰取得成功后的喜悅心情。《紐約時報》的文章《中國最終以微弱優勢獲得勝利》(以下簡稱《微弱優勢》)則引用了隋文靜的話,展現她“夢想成真的快樂”。

(二)框架內涵:中媒較為單一,外媒內涵豐富、多元

整體而言,西方媒體的報道框架更加多元,單篇報道中通常含有多個框架(見圖2),框架內涵也更為豐富。

除了前文提及的注重國家框架與專業框架之外,西方媒體對隋韓的個人魅力也有充分的報道。法新社在冬奧會開賽前發布的一篇文章《中國花滑組合希望深厚的情感紐帶能助力贏取奧運金牌》,強調了兩人的性格魅力與明星特質,稱“他們的勇氣與幽默感為他們帶來了龐大的粉絲群體與代言”,并講述了二人在疫情期間無法出國訓練,只能通過Zoom上網課的困境,二人的編舞師尼科爾認為“兩人的幽默感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樂趣”。

西方媒體的報道還出現了許多趣味議題,從側面凸顯運動員的魅力?!都~約時報》的文章《飛得高些,青蛙公主!不錯,陳三!》總結了中國網友對各國冬奧運動員的昵稱,并詳細說明了隋韓二人組合昵稱“蔥桶”的來源;《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從與俄羅斯接壤的冰河 追溯中國雙人滑奧運冠軍的傳承》則梳理了中國花樣滑冰項目在哈爾濱從無到有、再到涌現出數位世界冠軍的發展歷程。其實,此類文章在國內報道和網絡上并不罕見,但中國外宣媒體秉持一貫的嚴肅風格,并未以英語的形式做對外傳播。

即便采用同樣的報道框架,中外媒體的具體呈現也存在差異,西方媒體多描繪細節、內涵豐富。例如在競技框架中,隋韓在平昌冬奧會以0.43的分差遺憾獲得銀牌,在北京冬奧會最終以0.63的分差奪金,西方媒體敏感地捕捉到分差這一戲劇性元素。美聯社的文章《隋韓最終在雙人滑項目獲得冬奧金牌》寫道“二人在自由滑中的高難度動作彌補了后續失誤的失分,也讓他們在短節目中建立起0.16分的微弱優勢繼續保持,未被反超”。

此外,西方媒體將隋韓視為花樣滑冰運動項目的一部分進行報道,在報道中常同時出現他們的競爭對手——獲得銀牌以及銅牌的選手。例如,《微弱優勢》贊美隋韓在《憂愁河上的金橋》樂曲的伴奏下表演“令人感動,分數超越了剛剛同樣奉獻出精彩自由滑節目的塔拉索娃、莫羅佐夫組合”。而在中國外宣媒體的相關報道中,亞軍及季軍的情況常常被忽略,即使出現也常作為單獨的段落,簡要提及他們的分數以及排名,而沒有與隋韓內容形成互動。

(三)框架共現:中媒框架關聯較弱,外媒不同框架彼此交織

為了進一步展現中外媒體報道中不同框架的內涵及相關關系,本研究利用文本分析軟件KHcoder,去除停用詞后對收集到的相關報道文本進行語義網絡分析。KHCoder由日本學者開發,可用于英文、日文、中文等多種語言的文本分析。為便于理解,本研究選擇僅繪制最小生成樹,以精簡表示關系的線條,分別得到中國對外媒體報道語義網絡圖和西方媒體報道語義網絡圖。

從語義網絡圖中可以發現,中外媒體報道的關鍵詞都被分為7個子群。實線連接的詞匯組成單個子群,代表這些詞語之間聯系緊密。可以看出,中國外宣媒體報道中,單個子群的內涵比較簡單,與前文所定義的單個框架基本符合。不同的框架之間少見明顯相互嵌套、彼此交織的關系。

西方媒體的報道中,單個的子群內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出現不同的框架,即不同框架之間經常相互關聯,同時出現。

以成長框架與其他框架之間的關系為例,中外媒體都提及二人的自由滑選曲《憂愁河上的金橋》對于二人成長的意義。我國外宣媒體的報道常常到此為止,局限在成長的框架之內,而西方媒體則同時引入其他框架。例如《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國組合奪冠 結束了兩周花滑比賽中的紛亂》寫道“隨著西蒙和加芬克爾《憂愁河上的金橋》的旋律,隋韓毫不費力地從滑冰場的一端滑到另一端,并完成了一系列的投擲、跳躍和托舉”,與專業框架相結合?!稓g呼》一文則又引入國家框架,描述“兩人在演繹這首歌曲時,不僅展現了他們相伴十五年的故事,而且獲得了觀眾巨大的喝彩聲”。

其他不同框架之間也可形成交織關系,例如法新社的一篇報道《中國組合隋韓打破紀錄 但決賽選手的差距十分微弱》提及了隋文靜關于對手的看法:為他們能在十年間都處于高水平的相互競爭而自豪。這一段將競技框架與情感框架相結合,傳遞了隋韓與頂尖實力對手之間的友誼與惺惺相惜之感。

復雜化的框架間關系增加了報道內容的厚度,豐滿了運動員的形象。在不同的框架之下,受眾可以看到運動員的不同側面。當競技框架中“金牌的有力爭奪者”“歸來的復仇者”、國家框架中“為國爭光的運動員”“花樣滑冰的傳承者”、成長框架中“浴火重生者”“相互支持的搭檔”、專業框架中“花樣滑冰之美的展現者”“擁有頂級難度的選手”、情感框架中“為比賽而激動的擔憂者”“獲勝后流下喜悅淚水的夢想成真者”、魅力框架中“性格鮮明的運動員”“擁有眾多粉絲的體育明星”等形象匯聚在一起時,才能突破單一框架導致的單調形象,最大程度上還原運動員的立體形象,從而在更大范圍受眾中收獲認同。

四、中國對外媒體報道優化路徑

綜上,中外媒體在報道中國運動員時由于文化背景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報道框架。中國的外宣媒體仍然存在對問題焦點把握不準確、對國內外受眾身份差異區分不清楚、對構筑跨文化認同認識不深入等缺陷,導致傳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一批“高成就—低曝光”的中國優秀運動員形象未能在國際傳播中高質量“出?!??;谏鲜龃嬖诘膯栴},本文對我國運動員形象國際傳播提出如下建議。

(一)針對特定議題與受眾進行精細化傳播

中國外宣媒體缺乏對問題焦點的準確把握,識別比賽與運動員的爭議點與出彩點并及時報道的意識不強,需在精細化傳播上下功夫。例如在北京冬奧會中,隋韓奪冠的領先優勢微弱,而且二人在比賽中出現過明顯的失誤,因此冠軍是否實至名歸成為爭議點。在國外的花樣滑冰粉絲論壇GoldenSkate上,也有對打分的爭議。因此,報道中除了表現比賽的戲劇性以外,應該著重凸顯二人得分的科學性,避免一些對花樣滑冰打分標準不了解的受眾產生“東道主優勢”等聯想。但中國外宣媒體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關注焦點,而是仍然按照選手奪冠的普通套路進行報道,缺乏針對性。

中國媒體對國內外受眾身份的區分也存在不足。面對國外受眾,可以借鑒西方媒體的做法,將運動員放置在比賽項目的競技環境之下,作為該項目的組成部分進行專業性報道。當中國運動員與其他國家頂尖選手同臺競技時,容易浮現比賽的緊張激烈感,對手所在國家的受眾也會愿意關注比賽。他們大多對項目及選手本身感興趣,希望讀到本國媒體沒有報道的內容。此時,中國媒體應發揮其接近賽場、面對運動員、便于采訪等優勢,做出豐富生動的報道。如果最終的稿件只有新聞發布會上運動員對記者提問的回答或是可查找的網絡公開資料等獲取門檻較低的內容,那就極大地浪費了在地優勢。

(二)以跨文化視角打造有魅力的運動員形象

在跨文化傳播的語境下,具有不同價值取向的文化群體相互之間跨越文化邊界、構建跨文化認同十分重要。在刻畫運動員形象時,如何使其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獲得共鳴、贏得喜愛是值得媒體思考的要點。目前,中國對外媒體在構筑跨文化認同上仍有不足,表現為:第一,重視運動員的優秀品格與比賽結果,但不注重比賽過程。在中國的“長期導向”社會中,人們表現得更加堅韌,愿意為長遠回報而不斷努力[15]。然而,過多強調努力、忽略比賽過程會導致報道失衡,產生只要運動員努力克服困難就能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好的比賽結果自然隨之而來的錯覺。第二,重視運動員的水平與成就,但不注重其個人魅力與情感表達。目前,國內媒體對運動員的形象塑造越來越豐富多元,但這樣的轉變未能很好地體現在對外英文報道中。閱讀中國對外媒體的報道很難讓讀者對隋韓產生“歷經困難終于獲得勝利的運動員”之外其他的印象。

雖然在傾向于集體主義的社會中,人們自信、有活力等外向性特質不如個人主義社會中那么顯著[16],但有特色的性格不一定是張揚、不羈或反叛的,鮮明的情感表達與個性表露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傅園慧帶有“傻氣”的幽默、全紅嬋“水花消失術”高超技藝與可愛小女孩形象的反差等,并未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文化特征,但同樣也展現了她們的獨特魅力。運動員無論是輸是贏,他們在賽場上都有動人的真情流露,他們的性格無論是內斂還是張揚,都有吸引粉絲的可愛之處。

目前,西方媒體仍對中國運動員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其中最為常見的印象即“過度工作”和“沒情感的機器”,將獲得成功全都歸因為“日積月累的訓練”[17]。東京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對中國運動員的報道刻意使用“大批量生產”(churning out)、“機械的程序”(rote routines)、“中國體育機器”(Chinese sports machine)等詞匯,強調所謂中國運動員訓練的機械化和僵硬化[18]。在中國外宣媒體的報道中,如果繼續強調運動員帶傷堅持訓練、比賽等內容,會在西方受眾中強化這種原有的刻板印象,拉開中國運動員與西方受眾之間的距離,不利于運動員獲得跨文化認同。

因此,在進行運動員的國際傳播時,媒體應致力于尋求廣泛的認同,對比賽的精彩場面進行描寫,而不是拘泥于簡單賽果通報或訓練故事的傳統框架之中;同時,也要著重關注運動員在賽場內外的真情實感、個性特征等,讓海外受眾感受到運動員的魅力所在。

最后,本文意在強調,奧林匹克一直是團結與和平的象征。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在其名作《體育頌》中飽含熱情地寫道:“啊,體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間建立愉快的聯系……使全世界的青年學會互相尊重和學習,使不同民族特質成為高尚而和平競賽的動力。”[19]在當前這個分裂越發凸顯的時代,人們前所未有地希望奧林匹克理想成為彌合分歧、連接世界的紐帶。即使世界格局風云變幻,站在五環之下,每一位選手追求著對自我的突破,享受著人與人之間緊密聯結的友誼。運動員在競賽過程中展現出的不懼挑戰、克服困難、超越自我的精神足以消弭文化的隔閡。媒體應將奧林匹克精神融入運動員形象傳播中,讓全世界觀眾在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之下,面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他國運動員,也會發自內心地感到理解與喜愛。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俄媒體交流、戰略傳播與全球治理中制度性話語權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6ZDA217)、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創新團隊項目“多元主體共建中國形象親和力”(項目編號:2022XWTD011)的階段性成果]

注 釋:

①體育運動的“大滿貫”“全滿貫”等頭銜包括哪些賽事冠軍一般為約定俗成,并無具體規范。花樣滑冰“全滿貫”指青少年世界錦標賽冠軍、青少年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冠軍、世界錦標賽冠軍、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冠軍、四大洲錦標賽冠軍、冬奧會冠軍,獲得較大范圍的共識。奧運官網發布的文章中也承認這一標準,參見:Olympics.Hanyu Yuzuru wins Four Continents to complete career 'Super Slam'.[EB/OL].https://olympics.com/en/news/hanyu-yuzuru-win-maid

en-four-continents.

參考文獻:

[1]胡百精,安若辰.認知落差、媒體敘事與冬奧會的全球想象[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1):31-38.

[2]黃河,李政,楊小涵.西方媒體奧運報道的議程網絡特征及北京冬奧會傳播對策:基于近6屆奧運會新聞報道的語義網絡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5):10-20.

[3]鐘馨.互文性與中國形象:英國全國性報紙中的“葉詩文話語”[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6):43-48.

[4]李欣.中國運動員刻板印象現狀及對策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8-123.

[5]張玉,湯佳佳.體育傳播中的西方意識形態圖謀:以東京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相關報道為例[J].對外傳播,2022(2):59-63+66.

[6]洪建平,宋詞.國外主流媒體對李娜法網奪冠報道的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4):38-45.

[7]陳璐.新時期境外媒體對中國運動員形象的建構研究:以里約奧運會期間美聯社、BBC、赫辛頓郵報對傅園慧的報道為例[J].新聞前哨,2016(11):18-23.

[8]于德山.30年來我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分析[J].體育與科學,2009,30(4):73-78.

[9]王梅,湯敬東.中國競技體育形象建設的困境與重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4):49-52.

[10]邱亞娟.中西方體育賽事報道的差異分析[J].新聞戰線,2016(18):75-76.

[11]鄧星華,宋宗佩.中國體育對外傳播的反思與超越[J].體育學刊,2017,24(2):13-18.

[12]鐘新,尹倩蕓.可信、可愛、可敬:北京冬奧會中國體育形象的多維建構[J].對外傳播,2021,302(11):9-13.

[13]蓋伊·塔奇曼.做新聞[M].麻爭旗,劉笑盈,徐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30.

[14]托德·吉特林.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M].張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4.

[15]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揚·霍夫斯泰德,邁克爾·明科夫.文化與組織:心理軟件的力量[M].3版.張煒,王爍,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174.

[16]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揚·霍夫斯泰德,邁克爾·明科夫.文化與組織:心理軟件的力量[M].3版.張煒,王爍,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86.

[17]李欣.中國運動員刻板印象現狀及對策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8-123.

[18]張玉,湯佳佳.體育傳播中的西方意識形態圖謀:以東京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相關報道為例[J].對外傳播,2022(2):59-63+66.

[19]熊斗寅.《體育頌》啟示錄[J].體育與科學,1988(4):2-6.

作者簡介:趙永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陽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北京 100872);王靖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北京 100872)。

編校:董方曉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
論社區檔案參與社會記憶構建的作用及路徑
檔案管理(2017年1期)2017-01-17 19:03:21
文化認同視野下太極拳的育人之道
武術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31:01
論黎族題材小說中的自然意象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26:18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22:06:59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視域的民族教育發展路徑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
文化認同視角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人民論壇(2016年19期)2016-08-01 11:3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欧亚日韩Av|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午夜视频www|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1级黄色毛片|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va|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男女男精品视频|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在线观看的黄网| 女人一级毛片| 亚洲美女久久|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1精品综合|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中文字幕资源站| 亚洲三级影院| 欧美劲爆第一页|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欧美第一页在线|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综合色亚洲| 91九色国产在线|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91网站国产| 老司机精品久久|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精品福利网|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欧美色图久久| 成人蜜桃网|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欧美色综合久久|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