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名校點擊
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始建于1938年,歷經擴建、合并與布局調整,規模日漸壯大。多年來,學校秉承“每位師生獲得成長和成功的體驗”的辦學理念,著力深耕“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管理強校、特色名校”的高品質建設之路。“十三五”以來,學校以現代人文教育哲學思想和兒童發展理論為指導,重構教育生活,作為人格養成教育新的增長點,進行“生長性”課程的建構和實施研究,嘗試用“生長”串聯起學校、師生發展的學術邏輯。
文化凝塑:構建育人新格局
晨光實小立足辦學歷史,結合新時代教育要求與現代兒童的發展特點,圍繞“生長”這一核心文化主張,于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課程文化等層面同時著力、彼此支撐、同生共長,以此建構學校的文化坐標體系,繪就適切的晨小文化地圖。
打造溫暖向上、德性流淌的物態文化。學校充分利用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精心規劃校園文化布局,營造有兒童立場的校園環境。一走進校園就映入眼簾的“雅慧”校訓石、“希望”校歌墻,指明了師生擁有共同的“瞭望方向”。禮儀長廊、科技走廊、英語回廊、美術館、美食坊等,不僅成為了學校的標志性景觀,更成為拓寬學生成長的場域空間。對部分教室空間布局進行改造后,和諧溫暖的“潤澤教室”成為了師生之間相互傾聽的最佳場所,幫助師生構筑輕松自如的和諧關系,營造品德為魂、規則在先、學為中心的學習微環境。此外,學校還搭建了愉悅教師身心的“三吧”:“動吧”“書吧”“咖吧”。在這里,教師們可以一起讀經典名著、看電影大片、做做瑜伽、喝喝咖啡,在自我調整的時間和空間里,教育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健全人文高效、自洽實用的制度文化。學校建立了情理相諧、充滿人文關懷的管理運行機制,形成了晨小“暖制度,熱生活”行為管理范式:通過“走動管理”“六倍溝通”等協商式管理方式,注重團隊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贏,使決策、執行和評價系統彼此呼應,提升了整個管理團隊的執行力和自動化運作水平。此外,學校還擁有一套靈活高效的決策、執行和評價系統:決策層由校長、副校長、科室主任組成;執行層由若干基本團隊組成,實行團隊項目負責制;評估層則吸納和鼓勵學生、家長、教師全員參與,通過靈活的自主轉換機制使各種信息準確決策,有效執行。在晨光實小,真正實現了用人道的立場、人文的方式,抵達人性的棲息地,每一名師生都可以在具有人文氣息的制度文化中盡享成長與成功的體驗。
完善學為中心、指向未來的課程文化。把學生放在課程的中央,是晨光實小課程建設的首要議題:一是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識別、發現、回應、滿足、引導學生的內在需求,并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課程的整體規劃與設計開發;二是突出學生在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中的主體地位,設計學生喜歡的課程學習樣式,讓學生在實踐、沉浸、對話、互動、參與中擴充和豐富生命體驗。從規范走向品質,建構晨小獨特的課程坐標:橫向合理分類,構建言語生長、思維生長、美育生長三類課程;縱向搭建階梯,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生長需求,并在“橫”與“縱”的交叉點上開展項目化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品格滋養:拓展育人新場域
晨光實小實施“‘快樂學習者的自主體驗晨光行動”品格提升工程,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生長,在生長中頓悟,在頓悟中拔節。
建構“快樂學習者”體驗場域。學校建設了5個為學生提供多樣自主體驗的場館,通過校內外聯動,讓學生在真實生動的環境中獲得認知、豐富情感。勞動場,培養學生能擔當、尚獨立的品格,做生活小能手,校內有晨小“郵樂場”、“牽著線條去旅行”涂鴉館,校外有馬蹄酥非遺食品工廠、紅光蔬菜基地等;健身館,培養學生強意志、勇挑戰的品格,做生活小健將,學校配備了足球場、籃球場、游泳館、武術館等;美食坊,培養學生能分享、善合作的品格,做生活小達人,邀請校外輔導員舉辦美食專題系列講座,開展“我們一起為江陰傳統美食代言”等主題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美食文化;走秀臺,培養學生會審美、有創意的品格,引領生活時尚,以動靜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藝術鑒賞,靜態包括名家書畫作品、時尚藝術工藝品展示等,動態則由學生展示個人才藝;創客間,培養學生勇開拓、樂探究的品格,做生活小先鋒,如生活小竅門探索、無人機演示、創意制作與科技發明等。
實施“快樂學習者”主題行動。學校每年都有豐富多彩的主題日,采用常態與創想結合、實踐與公益結合的形式,開展全方位體驗活動,幫助學生豐富生活認知,提升生活技能。“親子生活日”,讓家長和學生一起走進農家樂,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快樂;“徒步旅行日”,讓學生在旅途中錘煉迎難而上、永不氣餒的品質;“假期生活日”,學生會根據寒暑假和傳統節假日的“假期生活單”開展系列活動;“校園生活日”,學校開放所有場域,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或需求,選擇參與適合自己的活動。
致力“快樂學習者”課程開發。學校整體構建獨具個性、符合兒童發展的課程群,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真正的“快樂學習者”。童謠課程,讓學生做生活的發現者,根據兒童年齡特點,選編有意思、有意義的生活童謠,以唱、吟、誦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生活技能;繪本課程,讓學生做生活的探索者,引導學生用圖文結合的繪本方式呈現自己的所見所感,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精算師課程,讓學生做生活的求知者,憑借教師義工、家長進課堂等形式,開展“24點大挑戰”“我是收銀小達人”“小管家我能行”等游戲,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獨立營課程,讓學生做生活的實踐者,通過科學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的營地活動,借助項目化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無限潛能;勞動創意課程,讓學生做生活的開拓者,如依托紅光蔬菜基地,設計菜圃特色標記牌、填報階段性觀察記錄表、制作經驗分享卡、組織實地采摘活動等。
學習賦能:邁進育人新境界
晨光實小一直致力于兒童賦能學習的實踐探索,通過逆向設計、真實性情境任務等變革,讓兒童在深度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價值感、目標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與創造意識,培養解決生活與自身問題的關鍵能力,做負責任、有熱情的終身學習者。
形成兒童賦能學習的理念主張。學校以促進兒童整體性發展為核心,綜合考慮影響兒童生長發展的諸多要素,設計和實施情境性學習任務,為兒童學習賦能,促進兒童素養提升,形成了“有價值,愛學習,會生長”兒童賦能學習的理念主張。
建立兒童賦能學習的基本教學樣態。學校建立了“學習結果預期—評估證據確立—情境任務實施—評估反思改進”兒童賦能學習的基本教學樣態,即先根據目標圖譜預設學生應該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夠做什么,再確立通過什么樣的證據來判斷學生是否達成預期結果,然后根據生長落點、學科主題、兒童特點設計和實施真實性情境任務,最后綜合評估目標達成情況,反思學習過程與方法策略,提出改進辦法或建議。學校堅持“以生命為本,以生活為源,以生長為軸,以生趣為翼”的整體思路,對現行的課程進行二次開發,初步提煉對“生長性”課程的本質特征及外在形態的理性認識,并依據不同學科的核心目標與重點任務,開展各具學科特質的兒童賦能學習實踐探索。如語文學科側重于言語實踐活動,數學學科側重于游戲與實驗,英語學科側重于交際與表達。借鑒國際教育測試項目PISA的做法,主要設置個人情境、教育或職業情境、公共情境、科學情境,將學習與真實生活連接起來,打通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打造兒童賦能學習的支持平臺。通過“春暉教師”素養提升工程,促進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提升學習任務設計、組織與實施能力,以及依據賦能學習所需要的教學評估能力,培養面向兒童的服務意識、面向未來挑戰的學習意識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同時,積極開發促進兒童賦能學習的課程資源,創造條件建設場館基地,如晨光劇場、種植基地等;建構實施系列特色社團活動課程,如“少年中國說”演講社團、“線造型”創意社團等,不斷優化兒童賦能學習的支持平臺。
團隊建設:鑄就育人新高地
在晨光實小,教師和學校構建成一個價值共同體,凝聚為一個迎著朝陽奔跑的奮斗團隊,這讓晨光教師始終昂揚向上、執著堅韌。
尋求學校發展與教師發展的精神契合。學校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專業智慧等方面,對不同層次的教師給予分層式要求和輔助,滿足其發展需求。青年教師制訂近期和長期規劃,學校逐一論證,并適時指導、跟蹤管理。以“青藍工程”為抓手,組織教師簽訂責任狀,指導教師制訂規劃表,及時進行考核,評選表彰優秀青藍對子,教師成長積分制、績效獎勵考核制等制度,進一步助推教師成長,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與發展。
共建教師專業發展的精神高地。晨光實小的教師始終做到在綜合育人中提升師德專業修養:樹立“春暉好教師”形象,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在課堂實踐探索中體驗專業價值:持續探索“生長課堂”教學樣態,堅持開展滾動磨課、推門聽課等校本教研活動,在“生長課堂”中體驗專業價值;在教育科學研究中重構專業視野:利用省市級課題或項目,喚醒可持續發展的內動力,扎根在實踐的“田野”中研究真問題、開展真行動。
形成晨光團隊發展的燎原之勢。近年來,學校團隊建設與發展實績顯著,各層次骨干教師不斷涌現,骨干教師數量多、層級高、學科分布廣;教師個人專項課題數量多、級別高、學科多;學校執領的省級教科研課題、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收獲了以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為標志的科研成果。
葉圣陶先生曾說兒童是“有生機的種子”,“本身具有萌發生長的機能,只要給以適宜的培育和護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長成佳谷、美蔬、好樹、好花”。一直以來,“教育即生長”是晨光實小樸素又執著的教育哲學追求,在這里,我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自然生長,快樂生長,一路前行,一路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