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的發行是法定貨幣在數字經濟建設時代的必然結果,我國的央行數字貨幣即數字人民幣(e-CNY)是央行以數字形式發行的法定貨幣。自2019年開始試點至今,數字人民幣已基本覆蓋至C端零售消費場景,并在工資代發、貸款發放、財政補貼等B端和G端領域得到拓展性應用。同時,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應用的推廣也不斷加速。
數字人民幣試點推廣情況
從C端覆蓋到B端創新
數字人民幣自2014年開始啟動研究,2019年開始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等地區以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場景開展試點測試。隨后,試點區域擴展至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2022年3月起,天津、重慶、廣州、福州、廈門以及浙江省承辦亞運會的六個城市被納入第三批試點地區。與此同時,數字人民幣的應用領域不斷延伸、場景覆蓋范圍持續擴大。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從C端逐步擴展至B端和G端。截至2023年6月末,數字人民幣交易額達1.8萬億元,流通的數字人民幣達165億元,數字人民幣交易總量超過9.5億筆,開通錢包1.2億個①。從應用特點看,數字人民幣具有攜帶使用“輕量化”、保管存儲“更安全”、資金流向“可控制”、轉賬支付“可追溯”以及宏觀調控“有依據”等多方面的優勢。
區域政策助推數字人民幣應用模式不斷創新
2022年12月,蘇州市發布《蘇州市數字金融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數字人民幣貸款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2023年末,蘇州市累計開立對公錢包194萬個,全年交易金額超過3萬億元,占江蘇全省交易量的九成以上。2023年4月,昆山市發布《2023年昆山市深入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行動方案》,其中明確表示要實現“中小企業數字人民幣貸款金額超250億元”。2023年6月,常州市印發《常州市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方案》,提出要在2025年底基本實現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特定區域全覆蓋。
截至2023年末,福建省數字人民幣交易金額達到3513.6億元,開通數字人民幣支付商戶門店44.28萬個(見表1);福建省內“紓困增產增效”專項貸款通過數字人民幣發放的金額超過1200萬元。
數字人民幣與供應鏈金融
基于智能合約技術構建各類主體共同參與的“開源生態平臺”,可以為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系統性支撐。通過加載不影響貨幣功能的智能合約實現數字人民幣的可編程,是數字人民幣頂層設計的一大核心特色,可以強制性約束供應鏈金融參與各方的行為,有效規避以往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存在的信息造假、合同抵賴、套取資金等風險問題。
對商業銀行來說,數字人民幣的應用有利于形成資金閉環,從而提高風控能力。數字人民幣不可非法復制、交易不可篡改的流通機制有助于建立“交易→支付→溯源”的閉環生態,有效解決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交易造假、資金不可控等一系列問題(見表2)。同時,數字人民幣的應用有助于商業銀行實現貸款資金智能化管理:在融資環節,金融機構為企業創建一個加載智能合約的數字人民幣錢包,并將智能合約模版部署其中,通過“if-then”條件設定實行資金自動、定向支付;在還款環節,系統依據產業鏈體系內的智能約定,可實現回款資金自動歸集。數字人民幣通過智能合約既能保障貸款資金的專項使用,又能確保金融機構及時回收資金,從而有效規避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數字人民幣通過“支付即結算”機制實現對供應鏈資金的管控,有別于傳統的商業銀行支付結算服務模式。在數字人民幣推出之前,各商業銀行也嘗試通過數字技術對銀行賬戶進行智能控制。例如,平安銀行的“結算通”與“平安易”產品、招商銀行的“CBS+財資管理”平臺、廈門國際銀行的“慧E通”產品等,都是通過支付結算業務疊加供應鏈金融產品,實現對產業鏈上中小微企業的批量式授信管理。但與數字人民幣應用模式相比,傳統的銀行支付結算融資一體化模式依托的是商業銀行自身賬戶體系,面向特定平臺或場景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機構與機構之間仍存在“信息煙囪”問題;而數字人民幣應用則通過數字錢包實現跨機構、跨區域的互聯互通,打通“廣域”上的信息壁壘。
供應鏈金融中的數字人民幣應用實踐
試點階段,數字人民幣B端的應用主要集中于平臺支付結算和跨境電商支付結算領域。數字人民幣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實踐以上游環節的保理、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票據貼現等業務為主。
平臺化、體系化:銀行競爭創新加速
國有大行繼續發揮“頭雁”作用,在業務創新層面,發揮先行先試的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和政策優勢,針對地區特色產業定向開展數字人民幣供應鏈融資創新業務(見表3)。
平臺化是實現業務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港航物流領域,青島銀行以供應鏈金融平臺“青銀鏈融”為載體,與山東港口集團“山港易付”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進行對接,于2022年12月落地首筆數字人民幣融資業務。在跨境貿易領域,浙江稠州商業銀行以“凡榮e鏈”平臺服務為基礎,以數字人民幣錢包為載體,為跨境電商企業發放數字人民幣貸款,于2023年11月實現了首筆業務的落地。
強化開放合作
數字人民幣應用的推廣加速了商業銀行數字化進程。商業銀行一方面與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完善數字人民幣供應鏈金融技術架構,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服務模式。2023年9月,工商銀行與京東科技聯合推出“基于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可編程供應鏈金融全鏈路解決方案”,并在橡塑行業面向下游企業的采購場景中落地首筆29萬元融資業務。另一方面,結合具體的產業場景,建立“點對點”服務機制,面向產業交易中的薄弱環節輸出鏈式金融服務。中國銀行四川分行將“惠鏈速貸·酒鏈e貸”平臺與瀘州老窖“易融超市”進行對接,面向瀘州老窖下游經銷商客戶提供基于智能合約的數字人民幣貸款業務。2023年12月,業內首筆面向白酒下游經銷場景的數字人民幣供應鏈金融業務正式投放。
依托區域經濟特色
各地政府基于自身區域經濟發展特色,結合數字人民幣國家戰略,聯合屬地金融機構協同打造“政銀企聯動”的數字金融解決方案。在福建,興業銀行立足生態強省、海洋大省、對臺前沿等特色優勢,在閩臺融合、碳金融等領域先行先試。2023年4月,該行與新大陸集團建立合作,整合雙方在數字人民幣運營及應用上的優勢資源,共同探索園區場景支付、硬件錢包、供應鏈金融等數字人民幣特色業務。工商銀行福州分行針對福州長樂紡織的產業集群優勢,面向紡織產業鏈上企業,推出基于智能合約的數字人民幣供應鏈融資業務。2023年8月,該行成功落地全國首單紡織行業數字人民幣供應鏈保理融資業務,通過加載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方式向下游企業定向支付100萬元。
存在的問題
身份歧視與價格歧視
精準掌握客戶數據伴隨著“身份歧視”和“價格歧視”問題,有違“金融向善”的普惠原則。應用數字人民幣代替現金進行支付結算交易,可將散落于中小微企業中的零碎信息梳理為可實時更新和共享的數字化信息。但是,數字技術使普惠對象標簽更加精細化,大數據算法更容易對那些財力低、風險高的特殊群體作出歧視性判斷,進而實行價格歧視策略。而智能算法的自我學習反饋路徑會導致歧視偏離度越來越高,被貼上弱勢群體標簽的客群獲得金融服務將更加困難,“嫌貧愛富”的程度可能更嚴重。同時,智能合約可能存在被濫用的情況,在缺乏數據平權和各主體平等協商的情況下,資金的鎖定和釋放環節存在被壟斷或不平等使用的風險。
商業模式的重構與技術改造
數字人民幣應用于供應鏈金融領域,需要產業鏈上的企業集群對商業模式進行重構,并在技術層面進行整體性升級改造。從商業模式看,平臺型企業需要從產業鏈的角度重新思考應用數字人民幣所帶來的綜合性影響,企業固有的支付習慣和交易習慣面臨改變。比如,需要企業重塑賬戶結構體系,適應數字人民幣的交易規則和技術要求;數字人民幣跨機構統一追溯機制也會引發用戶對商業隱私被泄露的擔憂。數字人民幣借助智能合約技術實現交易的“透明性”,有助于消除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灰色地帶”,但也可能會抑制創新,一些強勢的平臺型企業會利用技術優勢和壟斷地位對弱勢企業進行“鉗制”,通過“鎖死”弱勢企業的利潤空間進行不正當競爭。從技術層面看,圍繞商業模式重構而產生的技術升級將是一場大規模的變革,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和資源成本,對整個產業鏈將是不小的挑戰。
對策與建議
建議商業銀行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基于數字人民幣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一是持續提升數字化水平,結合數字人民幣技術設計架構,完善供應鏈金融系統的功能定位,通過數字技術實現降本增效。二是金融機構之間應加強合作,聯合搭建互聯互通的數字人民幣支付結算“橋梁”,為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一點接入”式新型聚合聯網服務,推進數字人民幣在跨平臺、跨產業之間的結算應用。三是持續打造開放銀行機制,積極對接各類產業交易平臺和科技主體,拓寬數字人民幣供應鏈金融業務開拓渠道。四是持續加強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通過數字技術拓寬數字人民幣的應用范圍,構筑以產業交易場景為依托、以數字技術應用為支撐、以數字人民幣為支付工具的生態化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