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波斯語稱德拉克馬為“迪拉姆”(Direm),古阿拉伯語稱德拉克馬為“狄爾汗”(Dirhem)。狄爾汗銀幣是阿拉伯帝國發行和使用的主要貨幣。
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攻占并消滅薩珊王國的時候,阿拉伯人打制的狄爾汗銀幣便取代了薩珊王國的迪拉姆銀幣,成為當時西亞地區流通的主要貨幣。公元9世紀,斯堪的納維亞的海盜們向東方的陸地發展,控制了從東歐和俄羅斯到中東阿拉伯帝國的商路,劫掠過往商人,并從事毛皮和奴隸的貿易,獲得了巨量的貨幣收益,從而使狄爾汗銀幣大量流入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成為瑞典、挪威和丹麥最早的錢幣。然而,狄爾汗銀幣的形制,無論是幣文還是重量,都與斯堪的納維亞的文化、制度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于是,公元10世紀,瑞典、挪威和丹麥,都仿照英格蘭的銀便士,開始各自發行自己的錢幣。從此,一度作為主要貨幣的狄爾汗銀幣,便逐步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消失不見了。
斯堪的納維亞
斯堪的納維亞(挪威語:Skandinavia)在地理上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括挪威和瑞典,在文化上還包含半島南方對岸的丹麥。
公元8世紀,斯堪的納維亞出現了許多海盜,他們在歐洲沿海劫掠過往的船只。這些人被稱作“維京人”(Viking),意思是海上冒險的人。公元8世紀至11世紀,維京人跨海向南發展,開始只是打劫西歐沿海的修道院,因為這些修道院具有造幣工場的功能,庫存著大量的錢幣。后來,維京人對歐洲各國進行有組織的入侵,從愛爾蘭到不列顛,從法國到東歐,維京人的足跡遍及歐洲大陸。
同時,維京人向東發展,被芬蘭人稱為“羅斯人”,意思是北方人,東斯拉夫人則稱他們為“瓦良格人”,意思是商人。這些人登上歐洲大陸,從事強盜和商人的“雙重工作”,擄掠人口運到君士坦丁堡出售。
公元9世紀,東斯拉夫的許多部落相互攻伐,打得不可開交。諾夫哥羅德貴族請來北方的維京人幫助作戰。一伙兒被稱為羅斯人或者瓦良格人的軍隊,首領名叫留里克,來到諾夫哥羅德。這個留里克來了就不走了,自命為諾夫哥羅德大公,在這里建立了一個長達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
留里克的繼承人奧列格更加厲害,他率領軍隊向南發展,攻下基輔,將統治中心從諾夫哥羅德遷往基輔,成為第一任基輔大公,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國。從此,這里生活的百姓被稱作羅斯人(Rus),西歐民族則將羅斯人集居的地方稱作露西亞(Russia)。直到13世紀,蒙古人在東斯拉夫人集居的地區建立了金帳汗國,由于蒙古語發音“R”存在困難,只好在“R”前加上元音“O”,將羅斯人稱作“俄羅斯”(Orus)。伴隨著維京人在俄羅斯的活動,狄爾汗銀幣進入了俄羅斯,并成為俄羅斯最早的錢幣。
正當維京人在北歐、西歐耀武揚威的時候,南方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國家——阿拉伯帝國。此時,這個帝國已經進入頂峰時期,占據著南歐、北非以及西亞的大片領土,在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的統治之下,統轄面積達到134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狄爾汗銀幣是當時國際最重要的貨幣。
狄爾汗銀幣
狄爾汗銀幣的前身是古希臘的德拉克馬銀幣。德拉克馬銀幣在西亞地區的廣泛流通,源于古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對波斯地區的征服和占領。
早在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統一波斯,建立了波斯帝國,史稱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團攻入波斯波利斯,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繼續向東進攻印度北部地區,并在西亞地區建立了重量標準為4.24克的德拉克馬銀幣制度。這個制度延續了一千多年,直到薩珊王國統治西亞地區的時候。
亞歷山大去世后,他的部將塞琉古在西亞地區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公元前247年,帕爾尼首領阿薩克斯取代了剛從塞琉古王朝宣布獨立的帕提亞總督安德拉哥拉斯,進駐達赫以南的帕提亞地區,建立了帕提亞王朝,中國稱其為“安息王朝”。安息王朝不斷擴張,形成為地域廣袤的龐大帝國。安息王朝繼續發行和使用亞歷山大重量標準為4.24克的德拉克馬銀幣。
公元224年,在安息王朝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之后,一個名叫阿達希爾的波斯人通過戰爭建立了薩珊王國。薩珊王國的統治一直延續到阿拉伯帝國入侵,耶茲格德三世于公元651年被迫逃亡的時候為止。
薩珊王國繼承波斯文化,又稱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國取代安息王朝成為世界強國,從而繼承了安息王朝的德拉克馬銀幣制度。薩珊王國的官方語言是中古波斯語,將德拉克馬稱作“迪拉姆”,繼續采用亞歷山大4.24克的德拉克馬重量標準。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取代薩珊王國統治西亞地區。阿拉伯帝國的官方語言是古阿拉伯語,將德拉克馬稱作“狄爾汗”。然而,阿拉伯帝國制造狄爾汗銀幣,不再采用亞歷山大德拉克馬重量標準,而是采用阿拉伯重量制度下的1/10阿拉伯盎司重量標準。
最初的阿拉伯帝國處于倭馬亞王朝(公元661—750年)統治之下。倭馬亞王朝的主要重量單位是阿拉伯磅,重量350克。據說,阿拉伯磅是在羅馬磅的基礎上建立的,在1羅馬磅(327克)的基礎上增加1/14的稅賦,便是1阿拉伯磅[327克×(1+1/14)=350克]。
1阿拉伯磅等于12阿拉伯盎司。1阿拉伯盎司的白銀制造10枚狄爾汗銀幣,每枚狄爾汗銀幣的重量便是2.92克(350克÷12÷10=2.92克)。
由于阿拉伯帝國的狄爾汗銀幣是從迪拉姆銀幣發展轉化而來,所以,我國錢幣學家仍然稱其為“迪拉姆”。
銀幣的流入
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不在阿拉伯帝國的疆域之內。但是,公元9世紀的斯堪的納維亞出現了許多狄爾汗銀
幣。此時,斯堪的納維亞還沒有開始制造自己的錢幣。
根據考古證據,公元9世紀中期,斯堪的納維亞的銀幣大多來自西歐,而公元9世紀末期斯堪的納維亞的銀幣則越來越多的來自中亞,即被當地人稱作“庫法”(Kufic)的狄爾汗銀幣。
斯堪的納維亞的西歐銀幣來自維京海盜在西歐沿海的劫掠,而其獲得的狄爾汗銀幣則不完全來自維京海盜在東方商路上的劫掠,而是更多地來自維京人在東方陸地上的貿易。
維京人被東斯拉夫人稱作“瓦良格人”。他們在今天的俄羅斯北部收購毛皮和奴隸,將其賣給保加利亞和伊蒂爾的阿拉伯商人,以換取銀幣。在維京人的貿易中,奴隸的價值是最高的。這些奴隸主要來自斯拉夫,正如早先時候,“斯拉夫人”(Sclavus)在西歐語言中取代“奴隸”(Servus)成為奴隸的代名詞時的情形一樣,公元9世紀的“Sclavus”的另一個派生詞“奴隸”(Saqaliba)成為阿拉伯語中斯拉夫人和奴隸的通用詞。從劫掠和貿易中獲得的狄爾汗銀幣,由此大量流入斯堪的納維亞地區。
公元10世紀,斯堪的納維亞人開始制造自己的銀幣。但是,斯堪的納維亞自己制造的、最早的銀幣,并不是仿照狄爾汗銀幣的形制制造的,而是仿照英格蘭銀便士制造的。
公元10世紀晚期,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狄爾汗銀幣逐步減少,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麥人都開始制造自己的錢幣。這些錢幣是仿照英格蘭埃特爾萊德二世(公元978—1016年)的十字架便士制造的。
那時,丹麥人正在攻打英格蘭,埃特爾萊德的對策是支付“丹麥金”給入侵者。于是,英格蘭愈加虛弱,丹麥愈加強大。公元1016年,埃特爾萊德去世,丹麥國王斯溫的兒子卡紐特繼承英格蘭王位,并迅速將整個英格蘭統一在自己的治理之下。公元1019年,丹麥國王斯溫去世,卡紐特又繼承了丹麥王位,從而建立了包括丹麥、挪威、英格蘭、蘇格蘭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國”。
在丹麥國王主導的“泛斯堪的納維亞板塊”的各個王國中,英格蘭的貨幣制度最為成熟,而丹麥、挪威、瑞典都沒有自己的貨幣,所以,共同采用英格蘭的貨幣制度制造自己的貨幣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此后,狄爾汗銀幣逐步從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中消失。狄爾汗銀幣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流通最終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