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平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市場物價穩定關系國計民生,更是全面抗戰時期各個敵后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命脈和要害。在各抗日根據地初創時期,貨幣市場十分混亂。國民黨政府曾于1935年11月實行幣制改革,廢除銀本位,以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統一全國貨幣。此后法幣一度取得社會的信任,成為主要的流通支付手段。但由于國民黨政府的政令軍令一直沒有實現根本性統一,上述四行發行的法幣并沒有獨占全國市場,而形形色色的其他鈔票仍在各地流通。省有省鈔,縣有縣鈔,一些實力雄厚的銀行、錢莊乃至商號、貨棧、酒鋪、當鋪、信用合作社也都發行流通券。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爆發,日偽銀行的鈔票也大量涌入根據地。日軍占領大同、張家口、歸綏一帶后,為控制當地金融和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于1937年9月成立偽“察南銀行”,隨即發行偽鈔。日軍成立偽“蒙疆聯合委員會”后,將偽“察南銀行”改為偽“蒙疆銀行”。此外,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聯銀券”,企圖占領華北金融市場。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先后在石家莊、太原、臨汾、運城等地成立分行及辦事處,建立金融網絡。
根據地的“貨幣戰爭”
為了自力更生,發展根據地經濟,解決軍政費用開支,打擊日偽的經濟掠奪,晉冀魯豫根據地建立了自己的冀南銀行,采取四項方針政策,以統一根據地的金融和物價。一是確定冀鈔(冀南幣)為邊區單一本位幣,逐步擺脫法幣影響;二是冀鈔發行方針逐漸由偏重財政發行改變為財政、經濟并重;三是維護本幣信譽,力求物價平穩;四是嚴格管理外匯,開展對敵貨幣斗爭①。與此同時,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實行合理稅收,減輕民眾負擔,并建立公債與信用合作,極力保障民生,鞏固根據地經濟。
為打贏“貨幣戰爭”,冀鈔被賦予了“打擊偽鈔、保護法幣、統一幣制”的艱巨使命。冀南銀行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領導下,采取了幾項措施來穩定貨幣、發展經濟。
收兌雜鈔。為了不使人民吃虧,由政府通令對雜鈔采取限期繳納或買貨、逾期則不收的辦法,允許用雜鈔繳納1940年度田賦或到公營合作社購買貨物。這一工作進展十分順利,僅1940年8月、9月就收回雜鈔30余萬元,隨后全部集中銷毀。
擴大流通。一是展示實力。打消群眾對冀鈔的顧慮,冀南銀行充分利用1940年9月在黎城縣西井鎮舉行的工農業生產展覽會,對掌握的銀幣、元寶、黃金等準備基金進行公開展覽,通過士紳、商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口耳相傳,冀南銀行準備金雄厚、冀鈔可靠的事實,傳遍了根據地的各個角落。二是購物折讓。冀南銀行協助貿易局、公營合作社等新式機構集中采購糧食、棉花、食鹽等大批生活必需品,群眾拿上冀鈔不但能買得到緊俏貨品,還有一定折扣的優惠,進一步提高了老百姓使用冀鈔的積極性。三是發放貸款。冀南銀行將差不多一半的資金用于發放農業和手工業貸款,既支持了生產,又加速了冀鈔在根據地的流通。
穩定幣值。盡管掌握了貨幣發行權,但冀南銀行始終堅持穩健發行的方針,依據實際需要嚴控發行總量和財政透支,根據地黨政軍民通過積極開展大生產、增收節支及時歸還透支資金。在此基礎上,靈活調整外匯牌價,支持公營機構和國有商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外貿易,達到低價購進必需品,高價輸出農副產品,實現根據地貿易平衡的目標,全力避免產品進出對物價的沖擊。同時針對戰爭或自然災害造成的物價波動,冀南銀行配合相關部門及時調運吞吐物資平抑物價,在根據地擴大時,及時投放冀鈔,結合商業物資供應,迅速占領貨幣市場;當根據地因日軍的“掃蕩”收縮時,及時拋投既定地區積存的物資,主動收縮冀鈔發行數量,保護淪陷區群眾利益,鞏固冀南幣信用并阻止敵幣擴張,同時避免或減緩因本幣內流而引發根據地物價上漲。鄧小平同志在《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一文中曾指出,“太行、太岳物價之低,在很長一個時候,為他區所不及。”
打擊假鈔。隨著冀鈔發行范圍擴大,破壞冀鈔的行為開始增加,僅1943年敵特務機關東興公司就印制假票6000萬元,從太原、榆次、太谷等地向根據地傾銷。冀南銀行采取普遍建立兌換所和對照所,發動群眾和公安局鋤奸部共同防范打擊偽鈔,有效遏制了敵特偽造及破壞冀鈔行為。在根據地黨政軍民的共同支持下,幣值不穩的偽鈔和國民黨政府的法幣市場日益萎縮,冀鈔在根據地的“貨幣戰爭”中節節勝利,到抗戰勝利前夕不但成為根據地統一流通的本位幣,就連敵占區的有錢人也紛紛儲存冀鈔。
根據地的財政政策
山西各抗日根據地初創時期,財政管理比較混亂,負擔也不合理,抗戰經費主要來源于沒收的漢奸財產、賦稅和軍政自身生產收入等幾個方面。其中,根據地人民的稅收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稅收主要根據舊政權時期的錢糧冊按地畝負擔的銀兩攤派。這種舊的財政賦稅政策,造成了平均攤派和負擔面窄的局面,造成了不同地區負擔的不平衡和無計劃,給抗戰中的八路軍給養保障帶來了困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各根據地政府都加強了財政工作。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指示精神,結合實際情況,各根據地確定財政工作方針和任務,財政情況得到明顯好轉。各根據地立足于自力更生,整頓混亂的財政,開源節流,發展生產,保障軍需供給,改善人民生活,逐步達到收支平衡。
各根據地通過厲行節約,減少開支來克服財政困難。比如在太岳區,各級黨組織和抗日民主政府帶領全區軍民節支開源,減輕群眾負擔,改善群眾生活。對各級行政部門實行低標準供給制,采取“精兵簡政”,大幅度壓縮各級行政機關的人員數量,對行政村則進行合并或撤銷。實行精簡后,全區黨政軍及民眾團體人員僅有27220余人,占不到全區人口的3%。這些工作的實施,有效減輕了人民群眾的負擔。
抗戰之初,各根據地大多由“動委會”負責征收抗日經費,實行合理負擔和公平負擔,取消了幾十種苛捐雜稅。有的停止征收田賦,以募捐、攤派的辦法籌措經費,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種合理負擔的辦法起初在晉東北的天鎮、大同、懷仁、廣靈、靈丘、渾源、應縣等18個縣實施,隨后其他抗日根據地陸續開始采用。
1942年下半年,太行根據地抗日政府,在深入農村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得出初步結論,認為“在戰爭年代敵人頻繁掃蕩的情況下,邊區的人民,每人每年負擔以不超過其總收入的15%左右為宜,超過這個比例,達到17%、18%就重了”②。此后,太行區就把15%左右這個比例,確定為征收群眾公糧負擔的標準,同時實行了負擔面達到80%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太行區百姓的負擔實現了基本穩定而且有所減輕。以小米計算,1942年人平均負擔為2.9斗,占人均總收入的16.96%;1943年人均負擔為1.63斗,占人均總收入的10.5%;1944年人均負擔為2.57斗,占人均總收入的12.75%。“抗日政府在非軍事開支無減少的條件下,竭力把稅收約束在這樣的范圍內。既保障戰爭的供給,又使根據地的再生產得以進行,使戰爭與人民負擔這個尖銳的矛盾,得以適當平衡”③。
1943年1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召開高級干部會議,根據地財政和經濟工作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共中央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經濟和財政方針得以確定。這一時期,以農業為主包括各個生產領域的大生產運動發展迅速,“合作化”生機蓬勃。太行分局高級干部會議作出了加強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應是財政建設的基本環節”。會議還總結了以“統制貿易、貨幣斗爭與發展生產”相結合的對敵經濟斗爭的經驗,加強了經濟戰線對敵斗爭的指導。此后,根據地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太行分局的正確方針的指引下,理順了財政經濟的關系,發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戰勝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粉碎了日軍的軍事進攻和經濟掠奪與封鎖,從根本上解決了戰時財政的困難。
根據地的合作事業
根據地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生產規模小,消費低,大部分群眾購買力有限,有一點余糧和小的消費品都不得不跑到很遠的市場買賣。在戰爭環境下,購買布、鹽、油等日用品非常困難,收點山貨也賣不上價。“為了改善人民生活,對敵進行經濟斗爭,減少奸商壟斷操縱,調劑邊區經濟,組織合作社是一個最好的辦法,一個人一元兩元,積少成多,一個村組織,互相聯系,逐漸就形成組織的力量。”④在根據地的商業貿易中,合作社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太行區抗日根據地的合作事業起步于1938年。當時合作社的形式有三種:部隊、機關的公營商店,邊區政府為組織輸出而成立的國營商店,以及組織群眾加入的合作社。合作社雖然數量很大,但是由于商品供給數量種類少,作用有限,初期就沒有發展起來。1942年,在太行區生產自救運動中,合作社開始走上了“民辦公助,發展生產”的道路。新合作社徹底貫徹群眾自愿原則,實行民主辦社的方針;實行合作資金以“群眾集股”為主的原則,不僅允許資金入股,還允許實物入股和勞力入股。這種多渠道入股方針的實施,向廣大群眾敞開了大門,為合作社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作為抗日根據地各階層人民群眾的經濟組織,合作社的根本任務是組織群眾生產、提高群眾收入、改善群眾生活。太行區的新合作運動,堅定地確立并實行了這樣的發展指導方針。由此,合作社的業務活動范圍很廣,有生活性合作社、消費性合作社,有包括生產消費供銷信貸的綜合業務合作社。到1942年,太行區的合作社達到101個,其中生產合作社22個、消費合作社13個、綜合性合作社61個。1943年以后,消費合作社又進一步向生產合作社和綜合性合作社發展。太行區新合作運動的發展是迅速而富有成效的。到1943年6月,合作社由101個發展至416個,社員由14001人擴大為71429人,股金由450399元增加到了999152元,分別增長了約312%、410%和122%。
合作社發展加強了為群眾服務的功能,給群眾生活帶來實惠,從根本上保證了群眾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在物品價格上從為群眾服務的宗旨出發,打破了以往不準賠錢的原則,采取低于市場價格販賣的辦法,平抑了物價,打擊了奸商,適當地解決了群眾的生活困難。這種合作社從簡單的消費業務開始,逐步推進到復雜的生產業務,將供給、運銷、生產、信用等結合為一體,群眾以小投入獲得大收益,體會到了合作社經濟的好處,更加擁護與關心合作社發展,從而進一步壯大了合作社的經濟實力。
根據地合作社,在組織生產、開展運動、平抑物價、調劑有無、保護冀鈔等方面,發揮出積極作用,有力地維護和保障了廣大軍民的生產與生活,鞏固了根據地,支援了八路軍的軍事斗爭。
① 戎子和:《晉冀魯豫邊區財政工作的片段回憶》,載河北省政協文史委編:《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史料匯編》(下),第2642頁。
② 戎子和:《在晉冀魯豫邊區財政經濟史座談上的發言》(1984年8月)
③ 太行革命根據地史總編委會:《財政經濟建設》(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10頁。
④ 魏宏運主編:《晉察冀邊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1編總論),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第5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