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的自主性、靈活性逐步增強,在監管政策推動下,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的規模穩步增長,品種更加豐富,以商業銀行為發行主體的創新性金融債券,蘊含著較好的市場前景和較大的市場機會。本文著重對商業銀行創新性金融債券進行梳理和分析,并展望發展前景。
監管政策積極信號頻現
為促進商業銀行更好地利用債券市場,更好地發揮金融媒介、信用中介的作用,近年來,監管機構先后出臺多項利好政策,對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給予了更大的自主權。2023年,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優化了金融債券的年度“余額管理”。該管理模式始于2022年,最初劃定國有六大行、12家股份制銀行以及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3家城商行作為試點范圍試行金融債券的“余額管理”,各試點行于上年度末提交申請,人民銀行就當年金融債券新增余額作出準予許可,試點行可在本年度內自行選擇發行的債券品種,并自主選擇發行時間,不再針對單獨品種實施管控。此后,人民銀行進一步擴大名單范圍,向浙江省及江蘇省的部分城農商行下發余額管理行政許可,將浙江省的16家銀行、江蘇省的13家銀行納入,至此,試點范圍增至50家。2022年10月,《中國銀保監會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2022修正)》正式實施,取消了商業銀行發行非資本類金融債券的發行前審批,實行發行后報告制。2023年3月,《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申請材料目錄及格式要求(2023年版)》發布,簡化了資本債券申報材料清單,進一步提升了申報的便捷性。總體來看,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對于金融債券審批環節的簡化,能夠提升各商業銀行申報、發行金融債及資本類債券的意愿,加之監管部門對于創新類金融債券給予了一定的政策優惠,促進了商業銀行金融債券產品的總供給量及創新性金融債券發行量的增長。
近年來創新性金融債券的總體情況
本文中所指創新性金融債券,是具有專項用途的金融債券,不同于普通金融債券(非資本性),其創新主要體現在資金用途方面,主要是以響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及監管導向,或突出自身發展特色為目的而發行的專項金融債券、概念金融債券。也就是說,商業銀行除可在境內發行普通金融債之外,亦可發行小微、綠色、“雙創”等專項債,還可以發行“碳中和”、鄉村振興、支持區域協調發展等專項貼標品種,即概念債。
過去六年,創新性金融債券得到了快速發展。從數量上看,2018—2023年,創新性金融債從每年發行58筆提升到127筆,發行數量增長了119%,占金融債券(不含資本債)發行數量的比例從53%提高到69%。從規模上看,創新性金融債從每年發行2057.2億元提升到7307億元,發行規模增長了255%,占金融債券(不含資本債)發行規模的比例從36%提高到55%。商業銀行發行創新性金融債券的筆數和規模均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時相比于普通金融債券,商業銀行發行創新性金融債券的占比也有顯著提升。
創新性金融債券構成分析
專項金融債品種日益豐富。專項金融債券是指監管機構在部門規章、部門規范性文件中明確提出債券定義,有明確內涵和具體資金用途的金融債券,目前主要包括小型微型企業貸款金融債、綠色金融債、“三農”專項金融債、創新創業金融債等。
最早推出的專項債品種——小微金融債。小微金融債是商業銀行發行的、募集資金專項用于小微企業貸款的金融債券。2011年,小微金融債正式推出,后續十余年間人民銀行、原銀監會、原銀保監會等金融管理部門綜合考慮融資環境變化和導向要求,對小微金融債券發行管理政策進行優化調整并由政策文件予以規范。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影響,小微金融債作為支持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穩企業保就業的重要金融工具和募資渠道的作用日益凸顯,金融管理部門優化發行審核流程,開辟注冊發行綠色通道,縮短時限支持發行,優先支持疫情防控以及疫情較重地區的金融機構注冊發行。對于已發行的小微金融債,金融管理部門始終堅持加強后續督導原則,要求發行人規范使用募集資金,確保籌集資金用于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并加強對實際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2018—2023年,銀行間市場共發行小微金融債239筆,總規模為14967億元,是專項金融債中商業銀行發行規模最大的品種(見圖1)。
與國際接軌的專項品種——綠色金融債。綠色金融債券,顧名思義是指募集資金用于支持綠色產業項目的金融債券。隨著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實踐,綠色金融得到逐步發展,綠色金融債券已成為商業銀行支持綠色發展的重要金融工具。按照“實質綠”監管要求,相比于普通金融債券,商業銀行發行綠色金融債還需滿足三方面條件:一是具有完善的綠色產業項目貸款授信、風控、營銷等制度規定和成熟的業務團隊。二是募集資金用于綠色產業項目,同時鼓勵商業銀行獲得第三方認證機構出具的評估或認證意見。三是存續期間發行人需按季披露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并將上一年度綠色金融債券募集資金使用情況上報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6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于當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方案進一步拓寬了商業銀行考核業務的覆蓋范圍,將考核內容由綠色貸款業務升級為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業務,并為綠色股權投資、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綠色理財等預留了空間。方案的實施有助于持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投資綠色債券,推動綠色債券激勵機制建設,為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提供新動力,同時也將進一步增加相關機構對綠色債券的投資需求,改善我國綠色債券投資積極性不高等狀況。2018—2023年,共發行綠色金融債185筆,總規模為8517億元,是發行規模增長最快的專項金融債(見圖2)。
支持農業發展的專項品種——“三農”專項金融債。“三農”專項金融債,是指募集資金專項用于發放涉農貸款的金融債券。獲準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的商業銀行,需要建立專門的管理和統計制度,實行專戶管理和定期考核,同時,還需加強債券募集資金使用管理,嚴密監測資金流向,確保全部用于發放涉農貸款。2018—2023年,共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48筆,總規模為1171億元,主要發行主體為城農商行(見圖3)。
支持產業創新的專項品種——“雙創”金融債。“雙創”金融債券,是指募集資金專門用于發放創新創業企業貸款的金融債券。與其他專項品種相比, “雙創”金融債出現時間較晚,與之相關的監管政策主要為2019年8月27日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關于支持商業銀行發行創新創業金融債券的意見》(銀辦發〔2019〕161號),旨在鼓勵商業銀行發行“雙創”金融債券、增加“雙創”領域信貸投放、助力發揮各類創新主體的創造潛能、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2018— 2023年,共發行“雙創”金融債16筆,總規模為533 億元,國有大行及城農商行為發行主體,資金運用于廣東、浙江、江蘇等發達省份較多(見圖4)。
政策下的概念債創新。隨著各專項金融債券發行逐漸成熟,各專項債項下逐漸衍生出各類概念債, 發行人可在募集資金用途中作出更加明確的限定,體現出對專項領域的精準支持。近年來發行的概念債較多,包括“碳中和”、鄉村振興、支持區域協調發展、房地產并購等政策鼓勵領域,以及疫情防控、軍民融合、科技創新、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方面(見表1)。
一是“碳中和”概念債。2 0 2 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國家開發銀行于2021年3月在境內發行首單碳中和主題金融債券。截至2023年,已發行的“碳中和”概念債已有8筆,存續規模為490億元。
二是鄉村振興概念債。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針對鄉村振興類項目面臨的投融資困境,有關鄉村振興債券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規陸續出臺。目前雖然沒有明確“鄉村振興專項金融債”相關政策,但發行人將募集資金用途進一步明確為直接用于鄉村振興相關領域,可賦予該期金融債券鄉村振興概念,使債券主題更為鮮明,體現發行人對于國家政策的精準響應和對社會責任的積極擔當。在2021年至今已發行的鄉村振興主題金融債券中,主要發行主體涵蓋了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大部分依托于“三農”專項債形式發行。2021年至今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金融債券共發行14筆,總規模為800億元。
三是支持區域協調發展概念債。2020年5月原銀保監會在《推動銀行保險機構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金融支持》一文中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5月,原銀保監會稱,推動銀行保險機構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金融支持是銀行監管機構的重要任務,銀行應當發揮相應作用,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提供金融支持。2018年以來,支持區域協調發展概念債累計發行21筆,總規模為2140億元。
四是房地產并購概念債。2022年以來,房地產紓困政策密集推出,各項金融政策“組合拳”發布,為緩解優質房企融資壓力,鼓勵發行房地產并購主題債。自2022年1月首單房地產并購主題債成功發行以來,此類概念債累計發行6筆,總規模為300億元,為處于困境或出險房企及相關項目提供了融資。
五是疫情防控概念債。2020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各金融監管部門持續關注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的支持力度,疫情防控概念債應運而生,疫情防控概念債主要取決于疫情情況以及政策態度,2021年6月之后未再發行疫情防控概念債。
六是其他概念債。除以上概念債外,還有一些地方城農商行發行的專門用于某一具體領域的金融債券,這類債券從專項債衍化而來,比如發行金融債券募集資金優先用于投向科技創新類企業的貸款項目,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發行金融債券專門用于支持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契合軍民融合項目建設的長周期資金需求,發行軍民融合概念債,用于支持地方軍民融合示范區相關項目;為支持華僑金融,募集資金優先用于支持華僑客戶貸款的華僑金融概念債券等。
商業銀行發行專項金融債券前景及市場展望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并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未來商業銀行創新性金融債的發行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各類專項金融債券將持續擴容。發行專項金融債券符合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專項金融債將持續增長,在各類創新性金融債方面:一是在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的政策導向下,2023年商業銀行發行2617億元小微金融債,未來小微金融債仍然是專項金融債的主要品種之一。二是作為銀行業綠色金融評價指標,綠色金融債被納入持有量考核,在政策的推動下,2023年商業銀行發行綠色金融債3433億元,較2022年進一步增長,“碳達峰、碳中和”概念債仍將成為熱點。三是“三農”“雙創”金融債方面,2023年商業銀行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592億元,在持續支持“三農”背景下,“三農”專項金融債將保持增加態勢;在支持專精特新發展的政策下,2023年商業銀行發行“雙創”金融債5億元,與2022年持平,未來通過注冊制改革等舉措“雙創”企業融資渠道將得到拓展。四是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發生變化,疫情防控概念金融債預計將退出舞臺,跟隨經濟恢復的進程,轉為與經濟恢復相關的概念。五是鄉村振興概念債預計將跟隨“三農”專項金融債保持穩定的態勢。六是相關地區的區域性銀行預計仍將大力發行相關概念金融債,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目標,把握區域經濟發展脈搏,重點支持相關領域信貸業務。
發行專項金融債券有利于豐富國內債券市場產品體系。商業銀行是債券市場極為重要的一類發行主體,也是非常特殊的一類發行主體,能夠在以債券為載體的直接融資市場和以信貸為載體的間接融資市場之間,通過自身信用中介職能,建立起聯系的紐帶和橋梁,商業銀行通過不斷發行和創新金融債券的品種,不僅能更好地為各類實體經濟領域“精準”輸血,也能夠為專項用途的各類創新性金融債券提供風險與定價參考,讓資源配置更富成效,通過信息披露讓投資人的風險與收益更加清晰透明,從而有利于債券市場種類和品種間可量化、可比較、可評估。專項金融債產品體系的豐富,有利于擴充全國債券市場的產品類型,完善債券市場體制機制。
發行專項金融債券有利于商業銀行提升風控能力。專項金融債和創新性金融債,在政策及監管導向上面臨著較大機遇,緊密圍繞國家政策進行專項領域信貸投放,有利于商業銀行落實服務實體經濟的責任。對于商業銀行來講,專項金融債券在優化商業銀行的負債結構,豐富長期限負債來源,匹配長久期適應性資產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專項金融債一方面約束募集資金投向,有利于商業銀行發揮資本中介作用,撬動金融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不同品種利率成本不同,有利于商業銀行優化負債結構,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對于募集資金專項用途的管控,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商業銀行貸后管理能力,尤其是信息披露方面可以促進貸后管理的不斷規范。
發行專項金融債券有利于從供給側提升投資吸引力。專項金融債的品種不斷豐富,銀行發行專項金融債的規模不斷擴大,有利于更多投資者參與到金融債投資中,提升金融債的活躍度和吸引力。預計未來,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綠色、小微企業、“三農”方面金融債券投資的政策鼓勵力度,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專門考核指標體系等方式加強對金融企業的管理與指導,帶動市場投資人對該類債券認可程度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