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月 尋曉文 劉冰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本碩博思政課程建設一體化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研究”(21JDSZK095);山東省社科聯202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合作專項(高校德育教育研究專項)“新時代大學生就業思想現狀及對策研究”(2023-DYZX-28);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引領下智慧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Z2022178)
第一作者簡介:劉梅月(1982-),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機電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24
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以后,高校畢業生數量年年屢創新高,新時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就業難是多種因素復合作用的結果,既是經濟社會發展到現階段的結果,也與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用人需求不匹配有關,更與大學生面對激烈競爭時的選擇有關,同時家庭的教育觀念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選擇。為了幫助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該文通過調研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共性特點,多方面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成因,從政府、社會、高校、家庭和大學生五個維度構建新時代大學生“五位一體”就業指導工作體系,進而形成內聚糅合強大動力,助力推動大學生順利就業。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五位一體;就業指導;工作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2-0100-04
Abstract: Since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reached a new high year after year, and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new era,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which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stag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mismatch between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employment demand. Meanwhile, the family's educational concept will also affect the employment choice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cho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ace of fierce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achieve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by investigating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in the new era, and builds a "five-in-on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mil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us forming a cohesive and powerful driving force, to help promote the smooth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 five in one;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1]。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之一。隨著1999年大學擴招政策的實施,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2023年更是達到1 158萬人,預計2024年畢業生人數將達到1 179萬人,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同時,企業招工難、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逐漸突出,“00后”大學生步入勞動力市場之時,正經歷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轉型期,同時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這些都是影響大學生實現順利就業的因素。然而,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不僅可以提高家庭幸福指數、解決人們密切關注的民生問題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能夠幫助高校畢業生樹立時代自信從而積極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進程中。為了幫助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需要充分借助政府、社會、高校、家庭和個人五方力量的優勢,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幫扶,共同推進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一? 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共性特點
(一)? 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相對薄弱
部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足,缺乏長遠和清晰的職業目標,對未來職業和自身都缺乏正確的認知,既不了解職業,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技能適合什么領域的工作,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在準備求職時,就業思想準備不足,缺乏求職主觀能動性,直接導致他們在求職就業時處于被動境地。張濤等[2]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及其應對策略》中設計了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調查問卷,對1 297名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自身能力、興趣愛好、優勢和不足等方面非常清晰的大學生只占8.27%,對未來發展目標清晰的占33.90%,其中多數人制定的發展目標是短期目標,說明當前部分大學生對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相對薄弱,缺少對自己的認知和對職業的探索,對于自己的長遠發展缺少思考。
(二)? 就業能力不足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專業能力不夠強,專業基礎不夠扎實。部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并沒有足夠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專業學習目標僅僅停留在能夠通過期末考試,對專業領域的前沿理論研究和用人需求也缺乏了解和關注,因此不能準確把握市場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導致學習未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在激烈的競爭中錯失很多就業機會。其次是實踐能力有所欠缺,大部分用人單位都要求大學生對大學期間通過專業學習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靈活應用[3]。馬克思曾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而多數大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只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調查研究的基本能力,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也不高,動手能力較差,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單純滿足于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能力的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很容易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因此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實踐能力的高低。最后是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4],部分大學生遇到困難時往往會感到束手無策,不敢大膽嘗試,缺乏面對和解決困難的勇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就業觀念相對保守
根據大學生工作單位選擇趨勢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在單位性質選擇上,大學生最想去的工作單位首先是事業單位,其次是國有企業,大學生選擇到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的就業意愿相對較低[5],工作穩定、待遇好的用人單位崗位更受到大學生的青睞。從中可以反映出部分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趨向保守,對國企和體制內工作較為執著,擇業范圍比較狹窄,缺乏創新意識,期望上岸國企和體制內工作來規避市場風險,追求工作的穩定、體面,就業期望值過高,從而錯過很多其他就業機會,單一的就業觀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順利就業。
(四)? 就業地點選擇傾向一線和二線經濟發達城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2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大學生就業地域偏好明顯,想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和二線經濟發達城市的大學生仍占大多數。大量高校畢業生紛紛涌入一、二線城市,但其中一些大學生并沒有充分考慮自身競爭能力、實際生活成本和未來職業發展規劃,憑借滿腔熱血來到大城市求職,追求“自我實現”,抉擇較為沖動。一線和二線經濟發達城市雖然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但就業競爭相對激烈,生活成本也較高,部分大學生由于缺少就業競爭力,不符合目標用人單位的需求,導致他們在大城市求職時往往以失敗收場,面對此類就業困境,部分大學生又不想降低求職目標,從而影響了他們的順利就業。另外,近年來,國家一直在號召高校畢業生積極投身到祖國西部建功立業,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但在現實情況下部分大學生對基層就業項目的關注度并不夠,亟需人才建設的基層地區、西部地區并沒有成為大多數畢業生的就業首選,部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相對保守和就業選擇單一,影響了他們的順利就業。
二? 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成因
(一)? 社會層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因此,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時代發展和進步的產物,社會的進步要求人才也要進步,從而激勵人才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提升自我,從而使自己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需要。立足新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就業市場用人需求對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大學生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還要求大學生在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能夠全面發展。由于當前市場對相關人才的需求與高校部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存在不一致[6]、企業和高校之間又缺少關于用人標準和要求的溝通交流,導致高校在培養人才時缺乏針對性,高校人才供給和企業人才需求存在偏差,成為影響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造成結構性失業的因素之一。
(二)? 高校層面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市場更需要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這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高校因為缺少對當前社會用人需求的了解,對于一些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陳舊專業沒能及時作出調整,導致部分專業畢業的學生畢業就“失業”,從而影響了大學生順利就業。同時,部分高校講授的專業知識多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對于大學生的具體實踐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培育。大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另外,谷麗等[7]在《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與對策思考》中針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開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在隨機抽取的5所高校中,只有40%的高校從入學開始就進行就業指導工作,有4%的學生選擇沒有接受過就業指導,可見部分高校只是在大學生畢業之年進行就業指導工作,未能做到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到大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指導過程不系統,指導效果較差,不利于激發和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導致部分大學生在畢業求職時比較迷茫,沒有明確的求職目標。此外,當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普遍傾向于傳授求職技巧,如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而對于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未足夠重視,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引導和影響,不利于大學生正確就業觀的培育。
(三)? 家庭層面
部分家長的就業觀念也會影響子女的就業選擇。新時代大學生大多成長在物質富裕的家庭,且獨生子女偏多,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和期望也比較高。印伊玲等[8]在《家長對大學本科生畢業去向選擇的影響研究》中對大四學生的家長展開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在參與調研的1 270個家長中,超過一半的父母希望孩子今后能在體制內單位就業,同時,有一半左右的大學生希望自己以后在體制內單位工作,側面反映出家長的就業期望影響著孩子的就業選擇。由于部分家長的就業觀念未能根據當前就業形勢的變化及時更新,缺乏合理分析當前就業形勢的意識以及對孩子就業的正確引導,窄化了就業選擇范圍,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的就業思想[9],從而不利于大學生實現順利就業。另外,家庭環境也會對大學生就業產生影響,家庭環境通過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間接影響孩子未來就業的主觀能動性。和睦的家庭氛圍更有助于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性格,有助于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順利就業,而壓抑的家庭氛圍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出現自卑心理,表現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自信心,不能向面試官較好地展示自己的優勢,導致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
(四)? 個人層面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和效果[10]。雖然大學生就業問題受到社會、高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影響,但是大學生最終能否成功就業主要還是取決于大學生本身。當前市場并不是真正缺少就業崗位,關鍵在于大學生能否實現就業思想轉變、及時抓住就業機會。大學生只有切實發揮好主觀能動性,將思想付諸于行動,轉變就業觀念,才能幫助自己實現高質量就業。就業困難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缺少清晰的定位,就業期望普遍偏高,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外界就業形勢制定中長期發展目標,導致大學期間處于迷茫階段,未能及時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以至于擇業時沒有具備寬廣的知識面、豐富的實踐經歷、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影響自己的求職就業。另外,部分大學生求職時過于依賴學校、家庭等外界力量,收集就業信息的積極性不高,錯失很多求職機會。同時,有的大學生在就業擇業受挫時,缺少自我調適情緒的能力,導致自己情緒低落,從而影響后面的求職就業。
三? 新時代大學生“五位一體”就業指導工作體系的構建
(一)? 政府要優化政策,援企穩崗
政府可以通過優化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加大對基層就業項目的財政投入力度,由于基層工作條件艱苦,可以在薪酬待遇和生活條件上給予大學生較大的優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住房購房、社會保障等方面制定更具有吸引力的制度保障,滿足他們合理的個人需求,激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促進地域人才結構合理和推動城鄉經濟建設。同時,政府還可以加強對基層就業政策的宣傳,提供更多的基層就業崗位,同時不斷完善保障制度、晉升環境和流動機制,制定基層就業長效機制留住人才。政府相關監督部門也要進行及時的有效督導,確保就業政策真正落實,保障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合法權益,讓大學生們看到明朗的職業發展前景,增強基層就業的信心。另外,政府還要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用人單位招聘過程中的不公平現象,確保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公開透明的就業環境。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積極落實援企穩崗的各項政策,實施中小企業一定費用的減免和緩繳政策,從根本上減少崗位流失,進而維護高校畢業生就業局勢的穩定[11]。
(二)? 社會要優化就業環境,提高崗位供需匹配度
社會要為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只有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企業才有活力為大學生創造、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另外,企業在招聘時要明確崗位要求,讓大學生根據用人標準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企業還可以與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大學生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大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讓大學生能夠提前體驗工作崗位,使其對崗位需求和自身差距有更清晰的認知,進而激發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讓他們提前做好求職準備,明確求職目標,使其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求職競爭力,最終達到提高畢業生與工作崗位匹配度的目的。此外,企業還應該多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根據崗位需求,選聘合適的人才,避免攬才卻高才低用,真正做到人崗匹配,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
(三)? 高校要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做好就業指導工作
高校需要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及時了解當前行業發展趨勢、人才市場供需情況,確保開設的專業課程、就業指導課程與當前市場需求相匹配,通過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實現向市場精準輸送人才,幫助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此外,高校要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大學生的整個大學學習生涯,對大學生不同的就業期望進行分類指導,運用全媒體加強對行業和崗位的介紹以及招聘信息的宣傳,及時提供最新就業政策與就業崗位信息。同時,高校也要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延伸教育教學內容,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另外,高校要推進產教融合,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交流、重視與校友的聯絡,多渠道搭建實習平臺[12],安排專業指導老師定期組織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到相關企業實習實踐,并進行專業實踐能力考試,從而強化實踐實訓教學,達到有效提升大學生求職競爭力的目的。
(四)? 家長要合理調整就業期望,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價值觀念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職業生涯規劃的方向和選擇,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如果家長只側重于引導孩子追求國企和體制內工作,這將使孩子的就業思維受到局限,不利于孩子實現順利就業,所以家長要及時轉變傳統就業觀念,引導孩子擴大就業選擇范圍,到基層就業、進入中小微企業干事創業同樣能夠實現孩子的自身價值。此外,家長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性格、興趣等,適當為其推薦實習、工作崗位。同時,多數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存在焦慮情緒,家長要以鼓勵為主,營造和睦友愛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困難,最終實現順利就業。
(五)? 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發揮主觀能動性求職
大學生要結合自身的性格、職業興趣、專業技能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打開視野,轉變思維,大膽創新,將自身定位在最能發揮個體優勢的行業和職業,做到科學選擇就業崗位[13],這樣工作起來才會更加有自信、更加得心應手,更有利于取得優異的工作成績。同時,大學生要做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客觀判斷當前就業形勢,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14],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主動尋求就業信息,對自身職業發展目標做好精準定位和長遠規劃。此外,大學生要具備良好的就業心態,加強與同學、家長、老師的溝通交流,總結求職經驗,進而提升求職能力。
四? 結束語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有利于國家、社會和家庭的和諧發展。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政府要優化政策,援企穩崗,鼓勵企業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社會層面要為大學生、企業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企業要主動走進高校,為大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高校要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加強實踐教學以提高大學生專業技能,幫助大學生對自身職業發展有清晰的定位;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幫助孩子順利就業;大學生本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當前就業形勢。政府、社會、高校、家庭和畢業生五方力量構成合力,更好地幫助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張濤,梁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及其應對策略[J].黑龍江科學,2023,14(11):134-136,140.
[3] 尹兆華.新時代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2):174-180.
[4] 林凱.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3,9(19):90-93.
[5] 李春玲.風險與競爭加劇環境下大學生就業選擇變化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3,42(5):19-29.
[6] 鄭丹萍.化解就業難,多方合力“解困”[J].人力資源,2022(10):106-107.
[7] 谷麗,畢悅軒.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與對策思考[J].就業與保障,2023(9):103-105.
[8] 印伊玲,劉衛紅,楊蓉.家長對大學本科生畢業去向選擇的影響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9):40-48.
[9] 張艷華.影響大學生就業意向的家庭因素淺析[J].市場周刊,2023,36(7):182-185.
[10] 王翔.三全育人視角下的高校大學生慢就業[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S2):73-75.
[11] 劉明輝.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四川勞動保障,2023(6):33-34.
[12] 姚東,鐘婉音,徐樂,等.產教融合視角下提升高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策略[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3):37-38,44.
[13] 張修現.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建議[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36(4):80-82,85.
[14] 盧嵐嵐,趙澤龍,王靜.職業生涯規劃視角下大學生就業對策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