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盧楊 徐曉娟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新現代性視域下中國道路的多維闡釋及其當代啟示研究”(22YJA720004);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復雜現代性與中國道路研究”(2020BJ12)
第一作者簡介:劉芳(1981-),女,漢族,安徽滁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外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前沿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等。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46
摘? 要:“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對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要求和明確規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傳播和培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主渠道,要在課程性質、實現途徑、重要抓手等三個方面發揮作用,切實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針對性和可親性,從而為培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意識形態;凝聚力;引領力;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2-0193-04
Abstract: Striving to establish a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robust cohesion and leadership is an imperative requirement and explicit standard for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s the primary platform and conduit for disseminating and nurturing socialist ide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ssume three crucial roles: curriculum essenc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and important point. By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efficacy, relevance, and accessibility of these courses, they 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cultivating individuals who will build upon and succeed the socialist cau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cohesion;leadership;collaborative education
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在“七個著力”上下功夫,其中“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是重要一條。這一重要要求與黨的二十大報告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為我們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引和重要指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開展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我們應該從其課程的特殊性質、實現途徑和重要抓手出發,深入探討和研究怎樣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意義。
一? 高校思政課:旗幟鮮明講政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受到如此密切的關注與重視,在于其“事關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1]。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高等教育的目的一定是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做準備,而高校思政課作為落實高等教育根本目標的“關鍵課程”,對于培育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做好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辦好思政課。
眾所周知,西方國家為了滿足自身利益,從未放棄對中國實施 “西化”“分化”的圖謀。特別是我國的青年大學生群體,一直是其關注、策反的重要對象。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一方面,思想活躍,具有極強的批判精神和懷疑意識,但是另外一方面,世界觀、價值觀還不成熟,極其容易受到西方價值觀的蠱惑、影響。因此,對于正處于“拔苗育穗”期的青年大學生,引導他們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和擔當意識,從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一項重要使命。
5G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進入了智能媒體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意識形態斗爭的“必爭之地”。作為網絡“原著民”的青年大學生是接觸網絡最廣泛的群體之一,他們首當其沖會受到一些錯誤思潮,比如說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民主社會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不可避免會對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產生沖擊。因此,傳統的課堂講授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高校思政課教學也面臨著很大困難,“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成為很多老師的魔咒。在某些同學的觀念中,高校思政課的政治性、意識形態性反而被詬病為洗腦、政治灌輸的工具,因而對此類課程有一種本能的疏離和拒斥。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源是源于他們對于這類課程性質的誤解,或者說,他們對于意識形態本身的認識存在很大的誤區和偏見。
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這就意味著,在人類歷史上,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國家,其主流意識形態一定是在經濟上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主導意識形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這就意味著,在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一定是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因此,高校思政課作為黨和國家理論宣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具有意識形態性和政治性,無可厚非,毫無疑問,理所當然,而且是必須如此。理直氣壯、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那么,作為高校思政課也就理所當然必須要講政治,意識形態性是其本質要求。
二? 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針對性和親和性的實現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而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重中之重,因為它關系到我們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高校思政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有效性、針對性和親和性迫在眉睫,而且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一)? 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重要職責,必須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始終牢記社會主義大學的底色是“紅色”。新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關鍵是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要向45分鐘的課堂教學要質量、要成效。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意識形態傳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課堂教學比其他知識接受形式相比,更具基礎性、系統性、全面性。因此,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傳播的主陣地,思政課想要高質量地實現對國家政策方針的正確闡釋,有效引導學生的三觀,就必須要緊緊抓住思政課課堂教學這個主要環節,緊緊牽住這個“牛鼻子”。然而,正如某些學者所說,“新媒體新技術發展的瞬息萬變、多元文化思潮的碰撞、新生代教育群體思想的特殊性、多重價值觀的沖擊同樣考驗著新時代的思政課。雖然其內部架構、發展模式等在多年的磨礪下已經完整健全且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實事求是地講,親和力不強、實效性不高、針對性不夠、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依然存在。[3]”因此,要化解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要不斷推動思政課的改革創新,特別是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才能實現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發展要求。
高校思政課必須要遵從“八個相統一”原則要求,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改革創新。一方面,要豐富創新其外在形式,充分利用新媒體、新科技,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滿堂灌”的單一形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如沉浸式、互動式、辯論式和啟發式等,不斷調動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將顯性教育的灌輸性與隱形教育的滲透性充分融合,從而增強思政課堂的針對性、感染力與吸引力。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另一方面,內容永遠是“王道”,思政課要依托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契機,要求教師不斷加深對課堂教學和教材內容的深度研究,用科研反哺和助力教學,詮釋好思政課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論性的辯證統一,旗幟鮮明講政治,做大做強思政課的專業特色。另外,還需要結合時代特征和青年大學生的實際訴求,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有效占領這個意識形態工作的新空間,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掌握網絡空間思政課的話語權,有效融合思政元素于高校校園文化之中,從而真正實現思政課堂的內外聯動,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調動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4]。說到底,思政課的最終的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教師。要切實發揮好思政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還必須要進一步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上好思政課不是一件輕輕松松、輕而易舉的事情,其涉及面廣、要求高,不是知識的簡單傳授,也不是簡單的理論宣講,而是要實現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論性的辯證統一,理論只有徹底才能說服人。因此,思政課就是“要讓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來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4]。這就進一步明確了思政課教師要將“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作為提升自身素養的準則,必須具備“真懂、真信、真情”的能力。思政課教師只有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厘清悟透,透過現象看本質,講深講透思想理念,而且還能結合當下中國的具體實踐,有理有據分析、解答學生疑惑,才能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真正在課堂講授中做到心中有底,眼中有光,從而不斷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政治性和學理性的辯證統一,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觀的引導,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要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崇高的政治信念和強烈的使命意識。“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真懂才能真信,真心信仰才能堅定執著,才會富有感染力、引導力,學生也才會真心信服。一名優秀的思政課教師應具備四個核心素養:深刻的思考能力、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出色的教學技巧。因此,思政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必須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正能量;而且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引導學生掌握全面客觀看待問題的方法論原則;“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課上課下都要嚴格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做學生效仿的榜樣。
(三)? 致力“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雙向奔赴
高等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的“兩張皮”現象,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缺乏對所有學生的育人教育,以及沒有將育人教育的思想落到教育的全過程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5]”只有突破兩者長期以來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不再是思政課教師的“責任田”,其他專業課程也要與思政課程相互配合,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合力和協同效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員全方位的,用“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工作模式,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雙向奔赴。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教育面臨的多種復雜情況以及學生所面臨的多元文化挑戰,使得“孤島式”的思政課教學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也無法實現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這就需要專業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充分認識并合理利用隱性的思政元素,不斷提升全員育人的效果。長期以來,由于對課程性質以及一些自身的認識偏差,一些專業課教師認為“思政課程”與自己無關,“立德樹人”是思政課教師的事情,自己的專業課追求的是科學和真理,不具備任何意識形態性,因此,在課堂上甚至會有意無意傳播不當或錯誤言論,對學生的三觀造成巨大沖擊。因此,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必須不斷提升“全員育人”的意識,首先,要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課程教學中,將“立德樹人”貫徹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之中;其次,極推動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之間各種形式的溝通和交流,增進了解和共鳴是要加強教育引導,使專業課教師切實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育人職責;最后,專業課教師也要幫助思政教師,增強思政課教學的科學性和深刻性,理論只有徹底才能說服人。只有如此,才能實現“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良性互動,推進二者的協同育人、雙向奔赴。這就超越了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的科學化、專業化和專門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背景下運行,真正做到了像空氣一樣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發生深刻變化[7]。
(四)? 實現“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有效融合
思政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辯證統一,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用科學的知識理論培養人,更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8]”二者的有效融合旨在通過將學校和社會大背景相結合,以更好地滿足當下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培養具備信念堅定、科學素養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不僅可以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而且還可以推動課程的變革和創新,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的進步。
筆者所在的華東理工大學,為了有效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協同發力,2023年暑假,開展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思政課教學改革。這是一場名為“思政V課堂”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從修訂學生培養方案開始,精心設計各個環節,組織學生開展從理論到實踐的學習,以拍攝、分享Vlog視頻展示學習效果,從而實現學生知、情、意、信、行的全面發展。這一改革的核心主旨就是開門辦思政,強化問題意識,強調自主實踐,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有效性,搭建大平臺,建設大課堂,完善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華理“思政V課堂”通過“行、思、講”三步走,可以有效激活社會大課堂與學校小課堂的聯結互動。很多學生都表示,這種實踐形式可以讓書本知識活了起來,一方面,學以致用,充分利用課堂的理論知識深入實踐,另一方面,又通過自己所見所聞,在實踐中體悟真知,并且通過Vlog視頻的設計制作讓更多的思考得以呈現,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這種“有情感、有溫度”的實踐創新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更加有效的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凝聚力和引導力。
三? 高校思政課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導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抓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9]”因此,意識形態工作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至關重要。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思想和自由的學習環境的社會主義的大學,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它的重要職責,并且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毋庸置疑,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導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應有之義,而高校思政課是現實這一目標的重要抓手。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深入謀劃,展開一系列研究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要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6],高校思政論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和“重要陣地”,不僅承載著一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傳遞,而且攸關一個黨、國家和民族未來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培育。面對的是處于人生關鍵時期的“關鍵群體”,培養的是這一關鍵群體的“關鍵素質”[10]。因此,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建設讓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高校思政課,不斷提升其有效性、針對性和親和性,是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目標。
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特殊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穩固期,一方面追求思想獨立、學術自由,另一方面又肩負著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和歷史重任。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風云詭譎、變化多端,新勢態、新格局、新變革與新實踐都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標。為了應對多元文化思潮、多重價值觀的碰撞和沖擊,新時代的高校思政課就必須銳意進取,持續深入開展教學和實踐改革,采取新媒體新技術新手段,不斷回應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和世界之問,從而更加緊密地聯系到學生的實際需求,更好地引領學生走向成人、成才之路,從而更好地實現“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導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3] 李武裝.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論述研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3(3):88.
[4]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43368.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7] 佘雙好,周偉.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成就、基本經驗與發展趨勢[J].思想政治教育,2022(9):13-14.
[8]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1).
[9]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10] 戚如強.習近平立德樹人思想的理論淵源與精神實質[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