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曼諾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1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各門課程的思政功能,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認知能力的獲得與提升是教育者關注的重點,自主性、創造性、責任心乃至情感和動機等內生動力的激發和驅動也應受到關注,從而使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此,讓受教育者從一開始就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公民標準要求自己,把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發展與國家現代化需求相結合。我院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肩負著守護人民生命健康、推動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使命與責任。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主要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學習、生活、成長和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樂觀的良好心態和自立自強、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因此,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心理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為其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新生在入學階段缺少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如何在課程思政視角下引導學生從更高層次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如何在報效祖國與服務人民的歷史進程中提升站位、拓寬格局、涵養情懷、增強能力是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的方向。筆者以北京衛生職業學院高職護理專業新生為研究對象,分析課程思政視角下護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認知情況和需求,結合學生成長規律、教學規律,探索如何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提升護生思想政治素養、職業素養、健康素養,培養護生進取精神和奮斗精神。
2023 年4 月17—19 日在北京衛生職業學院高職護理專業新生中隨機發放調查問卷,共回收調查問卷241 份,其中有效問卷238 份。
研究者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包括4 個問題(均為多選題),包括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需求和期望、對課程思政和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關系的認知情況、希望的課程思政融入方式、課程思政教學需求4 方面,采用SPSSAU 軟件統計分析數據。
對于問題“你希望通過學習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解決什么問題”,認可率排名前3 的選項依次為:明確職業生涯目標和規劃方法、提升職業內在素養、掌握求職面試技巧,見表1。

表1 護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需求和期望情況(n=238)Table 1 Nursing students' needs and expectations for career planning courses(n=238)
對于問題“你認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和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關系”,認可率排名前3 的選項依次為:有助于樹立職業理想和夯實職業信念;注入正能量,有助于提升職業素養;激發學習動力,培養奮進精神,見表2。

表2 護生對課程思政和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關系的認知情況(n=238)Table 2 Nursing students' cognitive stat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n=238)
對于問題“你希望的課程思政融入方式”,認可率排名前3的選項依次為:將優秀醫務工作者的榜樣事跡引入,優秀畢業生的成功經驗分享,身邊同學、老師的感想和經歷交流,見表3。

表3 護生希望的課程思政融入方式Table 3 Way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urses that nursing students hope for
對于問題“你希望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教學形式”,認可率排名前3 的選項依次為:社會實踐(走訪基層、志愿服務等),線上和線下相結合,講授真實案例和榜樣事跡,見表4。

表4 護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教學需求情況Table 4 Demand for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ursing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調查結果顯示,護生的首要需求是“明確職業生涯目標和規劃方法”(86.13%),其次是“提升職業內在素養”(69.33%),排名第3 的是“掌握求職面試技巧”(68.07%)。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涵蓋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目標確立和職業生涯規劃路徑設計、職業素養提升與求職就業準備等內容,但是重理論、輕實踐。大多數護生希望樹立明確的目標、掌握科學的方法,在大一就做好專業學習和綜合素質提升規劃,少走彎路。教師要引導護生從入學之初就樹立目標、明確發展路徑,在校學習期間、在醫院實習期間獲取相關證書,組織開展優秀簡歷分享、模擬面試等活動,帶領護生為就業做準備。同時,注重提升護生科學文化素養、思想政治素養和健康素養,實現育人目標。
調研結果顯示,84.03%的護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助于樹立職業理想和夯實職業信念”;78.99%的護生認為課程思政“注入正能量,有助于提升職業素養”;72.69%的護生認為課程思政可以“激發學習動力,培養奮斗精神”。可見,護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提升需要課程思政的引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目標:在認知層面,幫助學生完成“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蛻變,從學業、生活、身心健康和就業創業方面給予學生指導;在價值層面,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發展緊密結合,這也與讓思想政治教育主線根據自我實現的階段性需要,有計劃、分層次地培育受教育者的公共理性、德行和技能的教育目標相吻合。
在對課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的調查中,79.41%的護生希望“將優秀醫務工作者的榜樣事跡引入”,74.37%的護生希望是“優秀畢生的成功經驗分享”,69.33%的護生希望是“身邊同學、老師的感想和經歷交流”。充分挖掘優秀醫務工作者的感人事跡和勵志故事,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合。南丁格爾獎獲得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以及奮戰在醫療救治一線的歷屆優秀畢業生都是護生學習的榜樣。護生通過連線方式和優秀畢業生對話,紛紛表示要扎實掌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滿懷熱忱,永保初心,弘揚和傳承南丁格爾精神。要將榜樣的事跡融入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引領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德育功能。
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教學需求,85.71%的護生選擇“社會實踐(走訪基層、志愿服務等)”,78.99%的護生選擇“線上和線下相結合”。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踐性很強,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時,要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重視校外育人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通過校企結合、產學研結合創建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把班級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同時,課程思政在教學方式上還要實現線上線下聯動,要利用護生身邊的真實案例,將言傳身教與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積極推進教學創新。
結合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有機融入課程思政。例如,教師可以偉大抗疫精神引出“職業理想”這一課程內容,讓護生明白實現職業理想的道路充滿挑戰,醫護工作者只有同心協力、披荊斬棘,才能共渡難關。正是因為有個人夢融入振興祖國的家國夢的思想引領,才能讓護生樹立“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在講授“立足專業、謀劃發展”內容時,以“大國工匠是如何煉成的”為題,探討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培育方法。通過護理行業工匠人物的事跡,讓學生感悟作為新時代醫護工作者的良好醫德、卓越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專業品質,激勵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斷踐行并自覺成為先進精神的傳承者與弘揚者。
課程思政建設在培養護生報效祖國的愛國精神、生命至上的敬畏精神、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和醫者仁心的人文情懷等方面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目標相得益彰。戰火紛飛的年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抱負,他們在民族危亡之際奮不顧身。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青年一代不畏艱險,挺身而出,奮戰在各個醫療救護現場。護生看到前輩夜以繼日地救治被疾病折磨的同胞,也會暗自下定決心提升專業水平,早日擔起為祖國醫療事業貢獻力量的重任。優化教學設計,合理融入思政元素,通過引導思辨、啟發心智和共情體驗等方式,激發護生自我體悟、內化,做到培根于無形、鑄魂于無聲。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極大地推動了教育教學活動的變革與創新。面對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思政教育形式也要與時俱進。在線學習平臺、云課堂、移動學習客戶端的出現,滿足了當代學生隨時隨地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的需求。課程思政的推進要順應時代發展,搭建虛實結合、內容豐富的虛擬課堂。以大學慕課為代表的各類線上學習資源提供了低成本和碎片化的學習模式,以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不斷推送優質信息,進行宣傳教育,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
課程思政的教育需求是關乎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的需求,必須予以重視。借助大數據技術在大學生社會心理和政治判斷力的形成階段予以引導,在多元價值博弈中引領正確的方向,在積極營造求真、求善和求美的氛圍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使大學生以輕松愉悅的方式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陶冶和感染,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覺悟。
思政教育的傳播形式要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我院身處首都,承擔著培養優秀護理接班人的重任。近年來,我院創建了課程學習交流平臺,學生可以在該平臺觀看微型黨課、團課,參與職業發展評估和心理測評與咨詢。網課期間,我院利用該平臺組織觀看援鄂北大醫療隊的講座,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學生感受到北大青年醫護者的創新精神。他們第一時間進行文獻匯報和疑難病例討論;在搶救危重癥患者時,建立隔離病房管理體系、開展院感防護培訓;建立多學科合作和護理“三米陽光”模式。學生受北大前輩勇敢和無畏精神的感染,主動為重癥患者上無創呼吸機,進行“話療”等配合救治。作為未來的白衣天使,學生感悟到醫者仁心和人文關懷的重要性。為患者進行日常洗漱及進餐照護,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戰勝病魔。要發揮新媒體優勢,增強信息轉播的針對性和互動性,通過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在交互共振中逐漸趨向融合,共同推動育人目標達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換句話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公共事務,是以培養符合社會意識形態要求、社會行為規范的合格公民的教育實踐。在積極引導大學生公民身份認同和公共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增長才干、知行合一。
我院每學期都有近百名護生下基層,深入社區醫院和綜合性醫療服務機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要善于利用實踐機會,組織護生開展實踐服務,真正將“服務人民和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付諸行動。例如,疫情防控期間,有的護生配合社區開展每天的測溫工作,有的在村口協助村委會分發封控家庭的日用品和食物。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實踐課上分享自己的經驗、交流感受,在網絡平臺上留下真實的記錄和視頻。護生寫道:“作為一名護理專業的學生理應成為后備力量,通過志愿服務鍛煉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我不再是羽翼下的雛鳥,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要學會自己成長,學著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為醫療事業做出貢獻”“這于我而言,不僅可以為阻擊疫情出一份力,更是一堂社會實踐課……” 護生雖不能遠赴高風險地區參與救治,但是他們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默默無聞、不辭辛勞地用汗水揮灑青春,讓青春的底色在不負人民的旗幟上熠熠生輝。學期結束時,我院會評選“最美志愿天使”“最美志愿先鋒”“最佳實訓標兵”,為學生成長成才助力,發揮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關注人的認知、情感、態度、道德和價值觀等,而人腦中的變化往往很難通過直接觀察、口頭交流來獲得。因此,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估存在重表面、輕實質,重內容、輕效果等問題。構建過程性的多維動態智能評價體系是推動評價方式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例如,在講授“如何提升職業內在素養”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的方式進行過程性評價。讓護生在情景劇表演中將護士的思想政治素養、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表現出來,再現真實工作環境中護士的職業勝任力。課程思政要關注教育過程中主、客體的交流互動,記錄護生的情緒、行為和反饋等,加深護生對行業、社會發展和國家改革的認識與體驗。
同時,考評方式要關注護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變化,重視成長性,關注傾向性。綜合考量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指標,突出護生在實習實踐、案例討論和課外自學過程中的表現,注重知識內化吸收效果和綜合素質的提高[1]。評價最終的目的是增強護生獲得感和幸福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要在動態調整中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達到培養護生人文素養、提升政治素質,培養理性和平心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