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豪杰,鮑 瑩,王婉鶯,岑可沁,周 伊
(1.西安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2.西安醫學院基礎醫學部,陜西 西安 710021)
2016 年10 月出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康中國,科普先行”,醫學科普是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的重要方式。作為醫學知識的學習者與應用者,醫學生在開展醫學科普活動、提高全民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下網絡及新媒體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偽醫學”“偽科普”搭乘網絡便車進入大眾的生活[1]。科普的主要目的就是反謠言,幫助人們充分理解科學[2]。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工作的后備軍,理應成為醫學科普隊伍的主力軍[1]。本文通過對西安醫學院在校生醫學科普實踐現狀進行調查,提出培養學生科普素質的措施與建議,以提高學生醫學科普工作積極性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西安醫學院在校生為調查對象,涵蓋臨床醫學、非臨床專業學生。共發放問卷256 份,回收有效問卷252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44%。
針對醫學院校學生醫學科普實踐現狀設計問卷,采用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相結合的形式,內容涵蓋學生對醫學科普的認知情況、醫學科普活動參與情況、參與醫學科普活動的途徑、參與醫學科普活動的影響因素、不同專業學生對醫學科普認知的差異等。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針對大學生喜歡上網的特點,采用問卷星網絡問卷的形式進行調研。
利用問卷星平臺導出數據,使用Excel 2019 軟件進行頻率分析,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n=252)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rvey subjects(n=252)
調查結果顯示,71.43%的學生認為對公眾進行醫學科普是十分重要的,25.79%的學生認為重要,1.59%的學生認為一般,1.19%的學生認為不重要。59.52%的學生認為參與醫學科普實踐活動對自身發展非常有幫助,36.90%的學生認為有幫助,2.38%的學生認為一般,1.19%的學生認為沒有幫助。
表2 學生醫學科普活動參與情況Table 2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med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93.65%的學生表示愿意參與醫學科普活動,其中40.48%的學生表示會積極主動參與。20.63%的學生經常參與醫學科普活動,21.83%的學生較少參與,從不參與的學生占2.78%。學生對參與過的醫學科普活動的滿意度(10 分制)評分為6.99 分,非常滿意的占22.45%。
調查顯示,通過社區志愿服務等形式參與醫學科活動的學生占63.89%,利用專業知識對親朋好友進行醫學科普宣傳的占65.87%,利用互聯網宣傳醫學知識的占70.24%,參與學校或其他組織舉辦的科普征文或知識競賽等活動的學生占51.98%,其他途徑占2.38%。
影響學生參與醫學科普活動的因素主要有缺乏師長的幫助和指導(63.89%),自身醫學知識欠缺(60.71%),沒有時間(58.33%),缺乏展示自身醫學科普能力的機會、活動或平臺(47.62%),完成科普作品的技能(如科普文章撰寫、科普視頻制作)水平不高(44.84%),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不強(38.89%),對醫學科普不感興趣(13.10%)。
非臨床醫學類專業的學生對醫學科普重要性的認識與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參與醫學科普對自身發展的幫助的認識與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專業學生醫學科普認知情況(%)Table 3 Students' cognition of med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rom different majors(%)
大多數學生認為對公眾進行醫學科普比較重要(97.22%),參與醫學科普活動對自身發展非常有幫助或有幫助(96.42%)。學生有參與醫學科普活動的意愿(93.65%),但經常參與醫學科普活動的人數比較少,僅占調查總人數的20.63%,而參與過醫學科普活動的學生對活動大多是滿意的(61.63%),說明有一些因素影響了學生醫學科普活動參與度。
近年來互聯網以其便捷性、傳播性、實時性、共享性、開放性強的優勢已成為科普知識宣傳的主要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科普手段會應運而生,也很快會被人們所接受。而對專業知識和語言表達能力要求更高的科普征文、知識競賽等醫學科普活動的參與度相對較低(51.98%),說明學生科普技能水平還有待提高。
調查發現,學生對參與醫學科普活動有濃厚興趣(86.90%),也能認識到醫學科普活動的重要性和對自身發展的有利影響,會主動參與醫學科普活動(40.48%)。但因為醫學知識欠缺(60.71%),完成科普作品的技能水平不高(44.84%),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不強(38.89%),沒有時間(58.33%)等自身因素影響,以及缺乏師長的幫助和指導(63.89%),缺乏展示自身醫學科普能力的機會、活動或平臺(47.62%)等客觀因素影響,不能有效參與醫學科普活動。而這一結論對于制定提高學生科普素質的相應措施也有所啟發。
調查顯示,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對醫學科普的重要性和對自身發展的幫助這兩項的認知水平均較非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高,但對醫學科普重要性的認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大部分臨床醫學類專業(74.57%)和非臨床醫學類專業(64.56%)學生認為醫學科普十分重要。在醫學科普對自身發展的幫助方面,部分非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51.90%)和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63.01%)認為醫學科普對自身發展非常有幫助。這可能是因為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領域、接觸和服務的對象不同,影響了其對醫學科普的認知。
通過科普宣傳提高公眾醫學知識水平,不僅是臨床醫生的義務與責任,而且是所有醫務工作者的責任。非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也應在掌握醫學專業技能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科普能力,增強公眾服務意識[3]。醫學科普不僅需要專業的醫學知識,還需要較強的表達能力,非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參加醫學科普活動不僅能提高自身醫學專業知識水平,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面對新形勢,學生應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自覺履行服務社會的義務[4]。認真學習醫學專業知識,為今后從事醫療服務工作積累知識,也為開展醫學科普活動打好專業基礎。醫務工作者有義務為群眾普及醫學知識,深入開展健康科普宣傳,提升居民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優秀科普文章,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升自身醫學科普素質;也可以利用所學醫學知識撰寫醫學科普文章,向大眾普及醫學常識。當前,網絡與移動設備已成為醫學科普的重要陣地[5],學生可以通過相關軟件和平臺等[1],開展形式多樣的醫學科普知識宣傳。
現有的醫學教育模式重視專業教育,對醫學科普教育不夠重視,很少有專門的醫學科普課程,缺少醫學科普課程體系及相關專業教師,不能滿足社會對醫學科普的需求。學校對學生參與醫學科普活動缺乏統一規劃和組織,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科普活動形式單一,學生參與積極性也不高[4]。
醫學院校應改革傳統醫學教育模式,將醫學教育與科普教育有機結合,設置醫學科普教育課程,開展科普創作知識技能培訓,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科普素質。此外,也可以開設醫學科普學概論、醫學科普教育學、醫學科普傳播學、醫學科普心理學、醫學科普社會學、醫學科普公共管理學、醫學科普技術學、醫學科普哲學等課程[6]。
科普課程在高校普及程度不高,大多數學校也沒有科普專業教師,科普師資培養方面有待加強。學校可以通過學術交流、校外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熱愛科普事業的教師。
在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也應兼顧學生其他興趣的培養,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因材施教,使醫學與計算機、互聯網、藝術等相結合,提高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知識的能力。
加強醫學院校不同專業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重視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和思想交流。如組建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醫學檢驗、公共衛生等多學科融合的醫學科普社團,針對社會上的醫學熱點問題搜集素材,經多學科交流、分析討論,撰寫科普文章,由教師進行審核,把握科學性和嚴謹性,最終將高質量的醫學科普文章借助網絡平臺進行發布,以提高醫學科普文章的可信度和傳播力度[7]。這種跨學科的集思廣益、探討研究可促進醫學各學科優勢互補和思想融合,也有助于學生進行跨專業、跨院校交流合作,開闊視野、互相學習,掌握多項專業技能。
如今,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醫學科普不再停留在某些如報紙、雜志等單一的信息載體上,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通過公眾號、視頻號等,采用內容豐富、設計新穎的圖文、漫畫、動漫、微電影、改編或原創歌曲、公益游戲等多種形式進行推廣和宣傳。以深圳大學傳播學院2020 級學生畢業設計“互動游戲:我們要如何說再見”為例。該作品通過簡單的畫面設計和鏡頭語言向公眾展示了安寧療護對于患者及其家屬的意義,作品設計新穎、簡潔明了,操作簡便,可以讓游戲參與者對安寧療護進行深入思考。這樣的科普創作形式是新時代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公益游戲形式對大眾進行醫學科普的優秀案例。此外,學生也可以參加學校、協會、政府舉辦的科普征文競賽、演講活動,或各種社區活動進行科普宣傳。
當前的醫學科普活動存在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對學校組織的科普活動缺乏興趣等問題[8]。應建立醫學科普實踐獎勵與評價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普活動。
對于學生在科普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可給予學分、綜合評定或獎學金等方面的獎勵,也可將醫學科普作為學生社會實踐必修課,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見習、實習、節假日、寒暑假積極參與科普活動[9]。
醫學科普的受眾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要想檢驗醫學科普成效可以對大眾進行問卷調查,而這也有助于受眾對醫學科普的內容、方式和形式提出建議。
學生在見習或實習時,可以利用所學知識對患者進行醫學科普宣傳,也可以在科室組織科普宣講活動。在臨床教學中增加醫學科普能力訓練環節,可以提高學生臨床服務質量,進一步改善醫患關系。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對學習過的書本知識進行復習,有助于提高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臨床知識水平[10]。在見習、實習環節,可增加對醫學科普方面的綜合考評及獎勵措施。改革醫生和教師職稱、績效評定標準,把醫學科普實踐方面的成績作為考核評估的重要依據,鼓勵醫學工作者投身醫學科普公益活動,投身醫學科普創作[6]。
2022 年9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對于推動我國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醫學院校在學生健康教育方面還應加大力度,重視學生健康教育工作,將醫學科普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科普能力,提升學生科普素質,推進科普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