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青年教師在聽了示范課之后,感覺沮喪。備課時,青年教師不約而同地向我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我確實因為性格等原因,課堂教學不夠靈動,例如學生的問題‘接不住’,需要評價的時候不知道該說什么,課堂有突發情況時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那么,我還有機會發展嗎?我還能上出一節好課嗎?”
性格是造成教學低效的原因嗎?性格也許是一種影響元素,但這兩者絕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聯。同時,教學并非只有“隨機應變”的靈動,也不可能只有“幽默”這一種風格。實際情況是,大多數教師是做不到靈活應變、幽默風趣的。所以對上文這一問題,如果思考結果,對大部分青年教師而言,是極為有益的。
實際上,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反思如下:首先,課堂上的靈動表象,并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經歷三十年執教,在無數次打磨中形成的。其間,也經歷了反復、顛覆、糾纏……最終形成的教學風格是不同執教生命的狀態反應,并非刻意而為。其次,課堂教學如果是一門技術,并且最終能上升為一門藝術,那么其必定有練習、發展、提升、延展的路徑。而這樣的路徑中所推薦的,將是最為普適的范式,也是這一行當中最為基礎的邏輯。只不過,我們需要在表象之下繼續探索,找到規律而已。
因此,如何給廣大青年教師提供最有效的課堂備課、設計、執教的輔導,讓每一名教師都能在教學中找到方向,獲得尊嚴,增加職業認同感,乃至獲得人生的幸福感,也隨之成為一門學問。
我用了近兩年的時間進行教研直播服務,其間完成了小學2—6年級上下冊所有課文篇目的配合和設計,涵蓋閱讀與作文兩個板塊。大量且全學段、全覆蓋的實踐也讓我漸漸發現了深藏其中的基本原理,即如果青年教師經過判斷,確證個人靈動性、應變性不足,破解的路徑就是“花更多的精力在課前做好準備”。相對而言,最糟糕的應對方案是,既不充分準備,又抱怨與推責給性格。“干瞪眼”與“瞎忙活”是可以通過預設得以轉變的。
我給青年教師的建議是,請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事先的準備上。具體而言,應該準備的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準備一:優先確保理解目標
教學無效,大多是因為不知道“要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不少教師備課時是不看目標的,他們更為關心的是這節課有參考資料嗎?有課件下載嗎?課文是舊的還是新的,我熟悉嗎?如果是熟悉的舊課文,教師就按照舊的方法上;如果是不熟悉的新課文,教師就按照教輔資料教。教到哪里算哪里,總之只要不講錯就行。因此,許多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都是一再重復的“老一套”,例如凡是有比喻句就分析,凡是有排比句就高聲朗讀……
殊不知,沒有理解目標的教學,連“錯”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教學是無效的。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5單元的習作,看起來是寫一篇說明文,很容易理解為用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做比較等常用的說明方法說明一個事物。因此,習作可以寫得很老套,因為這樣的說明文,“打小就熟悉”。
理解目標才能找到教學的方向。此課的目標表述為“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可見,“說明事物”這一目的達成,必須先經歷作者的事先搜集資料。同時,說明方法并不是全用,而是選用,選用之后還要調試,直至合適,最后達到“說清楚”的效果。而對五年級學生而言,“清楚”含義豐富,包括對象是什么樣子、具備什么功能、如何操作使用、歷史發展與后續延展會怎樣。這些都是目標中暗含的學習指標。如果沒有對目標的了解,最典型的失誤就表現為讓學生當堂直接寫,追求一篇陳舊的、貼標簽式的說明文的出現。于是,課堂上就會出現五年級學生還在寫老式電視機、電冰箱、文具盒、玩具等的情況。這樣的寫作,喪失了最重要的意義。“借助資料”既是學習路徑,也是新課標下寫作教學的特征,更是寫作學習中具有研究色彩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一種能力考驗。這是本次練習的深層意義。
對目標理解的缺失,必然導致教師在課堂上碌碌無為,因為不需要作為;還會導致課堂學習氣氛沉悶,學習成果缺乏應有的價值。而往往此時,教師會將對教學效果的反思歸結為“性格原因”“學情不佳”等,真正的問題并未得以發現。因此,優先對目標充分理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要義。
準備二:針對目標設計評價
針對目標,沒有設定評價標準,是部分教師在課堂當下“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關鍵原因。
即便是成熟型教師,或者是能夠做到隨機應變的人,也要花大量時間去設定針對目標的評價標準。問題在于,越是茫然迷糊的教師,越欠缺對評價標準的考慮,誤以為評價就是“聽聽學生說什么,做些反應”。無效的評價自然造成教學效果的缺損。
關于評價,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解決方案。
一是評價內容,即到底要“評價什么”。對評價內容的思考,原則就是和目標保持高度一致。繼續以上文的習作為例,目標決定了評價的內容是:能否搜集資料,資料是否經過篩選后實現有效運用,是否使用適當的說明方法,是否將對象說明清楚。理解目標后,針對目標設計評價內容,就知道課堂上“該干什么”。
二是評價等級,即設計不同層級的評價結果。要明確做到何種程度算是合格,何種算是良好,何種算是優秀。以上文習作為例,其中的使用說明方法,可以設計為:僅使用一種且說明清楚便為“合格”;使用兩種且說明清楚便為“良好”;使用三種或者以上,且能將對象表述清楚則為“優秀”。依照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表現予以區分,讓評價的結果更有指導性。
三是評價操作,即如何實施評價。具體包括:在什么時候用,以什么形式進行等。例如學生寫出一段說明文字時,是否立即針對這一段話評價?是讓作者本人反思還是由同伴互相評價?是否提供可供勾選的表單?結合目標,對評價的運行方案、操作流程等,要事先構思。這將影響評價本身能否發揮作用。
倘若教師能在走進課堂之前,花更多時間在“如何鑒定學習結果”這件事上,那么教學就不會顯得自由散漫,學生的學習也能更為準確地靶定方向,教學效果才能得以保障,而教師本人也不至于“不懂該說些什么”“不知該做什么”。
準備三:更充分地解讀教科書
這是意想不到的缺損。教學效果不佳時,教師會認為自己不善于設計、能力不足,所以舍近求遠地求助于教輔資料、他人的課件,而忽略了教科書中細致而翔實的流程指導,可這是舍本逐末。
依然以上文習作為例。教科書中清清楚楚地告訴教師:“寫之前,細致觀察要寫的事物,并搜集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這個事物,想清楚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研讀教科書,每一名教師都知道該做什么。教師清楚,學生也清楚。
再讀教科書,發現對寫作的內容也做了規約,研讀后可以精準設計評價標準。例如:“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試著用上恰當的說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紹事物的不同方面。”學生完成初稿后,該做什么,教科書表述為:“寫好后,與同學交流分享。如果別人對你介紹的事物產生了興趣,獲得了相關知識,你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習作。”所以,評價可以針對“是否有新鮮感”“是否讓同伴獲得相關知識”進行,讓評價促進全體學生的認知成長。
充分解讀教科書,教師能獲得教學流程,能明確教學內容,還能知道自己在寫作前、中、后,到底該做些什么。教科書既然已經給了明確的指導,何必另辟蹊徑呢?如果你確認自己是因為性格所致而不夠靈動,則更應該研讀教科書,落實其中的學習步驟和指導意見。只有這樣做,“不夠靈動”的你,才能對每一步“要做什么”、下一步“該怎么辦”做到心里有數。心中明白,操作也就不慌亂,才有可能變得相對靈動了。
真正的秘密在結尾說破:做到這三點時,教師會發現,看似靈動的教師,其實就是因為在這三點做得更投入、更徹底而已。因為這三件事,就是設計與執教的底層邏輯,是意義非凡的方法。教師不管本人屬于何種氣質、擁有何種教學風格,都要努力去做這三件事。做了這三件事,學生才能在你的課堂中有所得、有所進、有所發展。教師不能讓自己的性格,成為影響學生進步的障礙。
(作者單位: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