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虹寧
融合報道是一種依托于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新型報道方式,以其多元化、受眾廣、傳播快的特點正逐漸成為新聞報道的主流方式。與傳統報道相比,融合報道融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畫、H5 等多種報道形式,創新性地使用多源信息形態作為媒體載體,在促進新聞傳播、提高主流媒體傳播力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廣西日報傳媒集團作為廣西權威主流媒體之一,在媒體融合方面不斷優化升級,以數字化、智能化推動媒介生產方式變革,實現了傳統媒體和主流媒體的有效融合,實現了與地方媒體的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實現了內容優化和輿論宣傳的雙向提升。
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作為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旗下的權威新媒體集團,依托廣西云·東盟六國國際傳播聯絡站和中心圈、緊密圈、協同圈、共建圈“四圈深融”的廣西云融媒體生態系統優勢,積極推動多元數字產業發展和文化“出海”,形成立足廣西、連通全國、輻射東盟的融媒體品牌。①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積極利用新媒體“短、平、快”的特點,打造新媒體報道矩陣,面向東盟國家推出一系列短視頻產品和影視動漫產品,并進行多語種、多載體、多角度的海外推送,實現更加豐富、便捷的國際傳播,形成“海內+海外”協同傳播的新格局。
數字傳播時代下,國際重大主題報道也要有新的時代表達,借助新媒體、新形式、國際語態、故事化敘事,讓中國形象在海內外“破圈”。2023年正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創辦20 周年。在此期間,廣西取得了許多建設性的突破成果。廣西主流媒體要利用有限的報道,積極宣介廣西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動中國—東盟開放合作走深走實的突出成效,以小切口展現大主題,生動展現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創辦20年來取得的成效和中國—東盟合作共贏中的廣西力量。
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緊扣“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創辦20周年主題主旨,推出了《大道同行絲路共鳴——“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暨東博會和峰會創辦20周年特別報道》(以下簡稱《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特別報道),報道記者團深入文萊、越南、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老撾、緬甸、印度尼西亞10 個東盟國家,實地探訪中國和東盟在經濟、貿易、交通、文化、科技、農業、旅游、教育等領域的重點合作項目、合作成效。以視頻化創作、移動化傳播、多元化報道,對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交流、變化、發展進行了全方面、多角度報道,讓“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和合共生建家園,命運與共向未來”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主題深入人心。其報道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是近年來之最,成為新時代媒體融合傳播的典范。
新聞可視化是指借助新媒體技術,將文字、數據、聲音等新聞信息以圖片、視頻、動畫等視覺化的形式展示出來,以提升受眾對于新聞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增強受眾的閱讀性、參與性和互動性。《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特別報道針對不同主體,從不同角度,采用短視頻、專題、H5等多元化、可視化手段,推出了《“有料”東盟》《HELLO!ASEAN》《潮評》等系列短視頻,H5長卷《絲路山海卷丹青繪錦繡》,專題頁《大道同行,絲路共鳴——“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暨東博會和峰會創辦20周年特別報道廣西云走東盟融媒專題》等系列報道,多角度、多形式呈現中國和東盟國家友好交往、合作共贏的故事,對加深我國與國際各國之間的交流互通,提升我國國際傳播力和國際傳播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1.短視頻增加報道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短視頻作為新媒體時代受眾喜愛的傳播方式之一,已成為融合傳播的主要方向。相比于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短視頻可以使其信息展現的方式更加生動形象,因此容易獲得公眾的接受。②系列短視頻《“有料”東盟》從經濟、文化、教育等角度出發,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畫面展示我國與東盟各國共商共建、文化交融的故事;《HELLO!ASEAN》以記者在東盟十國的所見所聞為題材,采用第一視角的記錄方式,帶領觀眾領略東盟各國的風土人情和異域文化。記者采用輕松幽默的方式,與屏幕前的觀眾頻繁互動,極大提升了受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
融合報道不僅僅是報道形式的多元融合,還要有多元化的報道視角和內容。《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特別報道除了選取趣味性強、觀眾喜聞樂見的報道角度,還推出了《潮評》專欄,通過邀請業內專家,從權威、客觀、全面的報道視角出發,站在專業的角度對此次報道中的亮點進行點評,揭示此次報道對推進中國和東盟人文交流、互聯互通的積極意義,有效引導正面評論,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
《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系列視頻報道采用記者采訪、受訪者講述、專家解讀等多維敘事進行全面報道,提升報道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潮評》專欄的權威視角和《“有料”東盟》《HELLO!ASEAN》的大眾化視角相輔相成,從不同維度、不同角度,提升報道的權威性和覆蓋面。
2.H5手繪長卷增加報道的互動性和視覺體驗
區別于用文字、圖形、視頻、音頻進行單向信息展示的傳統新聞形式,融合報道的重要特點是互動性,受眾可以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等方式和報道互動,推動報道二次傳播,進而擴大報道的影響力。③H5報道具有跨平臺、互動性強、沉浸感強等優勢,將其運用在融合報道中,能提高融合報道的互動性。在《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特別報道中,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依托新媒體技術,推出《H5|絲路山海卷丹青繪錦繡》手繪長卷。H5以黃色和藍色為主基調,采用國風手繪的方式,結合動態技術,將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眾多景觀融成一卷,搭配悠揚的背景音樂和動態的視覺效果,將絲綢之路厚重的歷史底蘊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蓬勃發展相結合,實現了內容的可視化傳播。訪客只需要點擊鏈接,便可足不出戶瀏覽卷軸的全貌;點擊相應的專題合輯,便可瀏覽相應的故事報道。這種將選擇權和主動權交給用戶的融合報道方式,使受眾和報道的連接更加緊密,極大提高了受眾的體驗感和互動感。
3.專題頁集納報道亮點和采訪成果
新聞專題頁面是一個集中展示特定主題相關新聞的內容集納頁,呈現出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覆蓋面廣的特點。為了更好地展現融合報道的成果,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推出了《大道同行,絲路共鳴——“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暨東博會和峰會創辦20周年特別報道廣西云走東盟融媒專題》。專題頁面以淡黃色為主基調,飄浮的云朵和煙霧元素,營造了動態的視覺體驗,契合“走東盟”的主題。廣西的銅鼓元素、城市元素以及東盟十國的標志性建筑主元素搭配相得益彰,與貫穿專題全頁的山川、海浪、絲帶等元素拼湊成一幅壯麗的山河畫卷,揭示出廣西“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區位優勢。
專題頁面設計精美,氣勢如虹,專題內容精彩紛呈,《“新海絲”上的廣西力量》《絲路山海卷》《VR窗口》《線下成果展》等9 個欄目將此次報道成果進行集納,布局合理,自上而下、由淺入深,為此次報道提供了完整、生動、具體的輪廓,不僅提高了報道的趣味性和多樣性,還提升了報道的全面化、立體化。
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5G、VR、AI等技術逐漸應用到新聞報道中,使新聞報道形式更多樣、可塑性更強,不僅能給用戶帶來沉浸式的感官體驗,還能增強新聞的交互性。依托VR技術手段,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在《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特別報道中創造性地推出了《VR窗口》特別欄目,并在微博、公眾號、廣西日報官網等多家媒體平臺推出,吸引了大量受眾關注。
《VR 窗口》采用VR 全景技術拍攝,將東盟十國的風土人情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現。受眾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不同的場景,從不同角度,沉浸式進行瀏覽。欄目通過技術賦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受眾即使無法親臨現場,也能在云上沉浸式體驗,拉近了受眾和報道內容的距離,極大激發了受眾的閱讀熱情,拓展了傳播渠道,使融合報道更具靈活性、互動性、多樣性。
報紙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在文化傳播、輿論引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即使在融合報道盛行的今天,報紙依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在順應媒介發展趨勢開展融合報道的同時,也積極采用傳統媒體開展深度報道,并對報紙的版面進行創新設計,提升報紙版面的藝術感和可讀性。
2023 年9 月7 日至9 月16 日,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連續十天在廣西日報推出《大道同行絲路共鳴》專欄報道,以我國與東盟十國合作取得的成果為切入點,內容包含數據對比、政策講解、成果展示等多種角度,報紙的排版也不再是傳統的長篇大論,而是迎合了當代年輕人的審美,以精練的講解搭配恢宏大氣的圖片和醒目的標題,如《文化相通聚民心——探訪仰光中國文化中心》《廣西“唄儂”顯身手——探訪菲律賓“新百年水源工程”卡利瓦大壩項目》《澎湃動力闖海外——探訪玉柴駐越南辦事處》等,讓讀者能夠從報紙中快速提取關鍵信息,掌握全文概要。
傳統媒體的特點在于專業性和權威性,能夠對新聞進行深入報道,提高報道的質量和水準,而新媒體的報道形式則更加自由多樣,能夠增加新聞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此次報道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兩者相輔相成,不僅兼顧了不同受眾的閱讀偏好,也提升了傳統報道的活力和創造力。
與線上報道相比,線下報道往往更加具體、真實,受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也會更加強烈。2023年9月6日,“大道同行絲路共鳴——2023 廣西媒體東盟行采訪活動成果展”亮相第20 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展區將線上融媒體報道《H5|絲路山海卷丹青繪錦繡》進行線下實體展示,把報道作品打印成20米蜿蜒綿長的畫卷,實現內容共享、線上線下一體化傳播,讓觀眾可以近距離瀏覽融媒體報道產品,增加體驗感。除此之外,展區大屏幕還播放此次報道的系列短視頻,將采訪的花絮和成果完美地展示在照片墻上,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的火熱舉辦,吸引線下觀眾前來打卡分享,同時也以此次線下展覽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營造熱烈的氣氛,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傳播,全力打造活動傳播聲量,擴大傳播輻射面。
為了吸引線下觀眾,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還推出明信片、電子畫冊、聯名咖啡、騎行卡等活動周邊產品,吸引觀眾互動參與,實現線上線下相互引流。此外,展區還設置“中國—東盟記者融媒體采訪區”,吸引各級媒體前來采訪報道,充分借助媒體合力,擴大傳播力度,提高活動曝光度。線上系列報道和線下成果展相結合,打通了線上線下的傳播壁壘,實現了融合傳播。
新聞報道的目的在于有效傳遞內容價值和引導輿論,報道的傳播效果是否符合預期,是檢驗新聞報道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融合報道不能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傳播效果。《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特別報道雖然有官方背景的支持,報道強度高,報道形式多樣,但還存在傳播效果不高等問題。例如擁有700 多萬名粉絲的廣西日報官方微博發布的此次報道的相關內容,從用戶閱讀、評論、轉發、互動等方面的傳播效果均不理想,粉絲與相關報道的互動率不足1%,難以形成宣傳熱度。除此之外,此次報道尚未在海外落地傳播,未能及時加入海外輿論場。因此,廣西主流媒體開展國際重大主題報道,要充分拓展海內外傳播渠道,借助海內外媒體平臺、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并積極與用戶互動、引流,實現裂變傳播。
融媒體時代,媒體之間的合作也在不斷加深,融合報道應該抓住媒體融合的契機,采用多方聯動、媒體合作的方式助力融合傳播。在《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特別報道中,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與廣西廣播電視臺記者聯合前往東盟十國進行采訪,實現了媒體資源和平臺的最大化利用。兩家廣西主流媒體強強聯合,可以充分整合媒體力量和媒體資源,形成協同效應;雙方聯合策劃,合理分工,可以避免重復采訪和同質化內容;雙方在各自的媒體平臺同步傳播,可以相互引流,持續輸出內容。例如,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旗下新媒體平臺廣西云客戶端轉發了廣西廣播電視臺制作的《大道同行絲路共鳴》電視系列報道、《我們“一路”走來》短視頻節目、《廣西視聽專題|大道同行絲路共鳴》專題頁面,而廣西廣播電視臺旗下新媒體平臺廣西視聽同樣轉發了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制作的《HELLO!ASEAN》系列短視頻,形成宣傳合力,進一步擴大傳播效果和傳播覆蓋面。因此,廣西主流媒體在開展國際重大主題報道時,要積極與國內外權威媒體展開合作,充分利用各級媒體的優勢和資源,實現內容聚合、傳播聚合。
情感傳播是把人們共通的情感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媒介表現出來,讓傳播內容可感可知,從而引發人們持久、強烈的共鳴。情感傳播不僅打破同時空社會交往模式,還使同時不同空、同空不同時的社會交往模式在短視頻平臺得以實現。④廣西主流媒體開展國際重大主題融合報道時,可以聚焦典型人物、生動事例,尋找新聞報道和目標受眾之間的共通之處,建立情感聯系,在潛移默化中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例如《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特別報道中推出的《60 秒看柬埔寨:相似度高達90%,這個文物也太像……》短視頻,介紹柬埔寨出土的銅鼓文物,與中國廣西、云南等地出土的銅鼓高度相似,進一步揭示了中國和柬埔寨文化往來的悠久歷史,引發受眾對中柬文化的認同。視頻從中柬同源文物的角度切入,打破語言文化差異,以受眾可理解、可共情的文化進行表達,從而拉近了媒體和受眾的距離,以此達到催生共情、引發共鳴的效果。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通常不能決定人們對某個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相關信息和安排議題等方式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以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⑤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做好輿論引導,提高人們對國際形勢和社會的關注度,加強國際傳播工作,對于地方主流媒體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地方主流媒體在進行融合報道前,應加大對報道信息的宣傳力度,采用調查、采訪、民意收集等方式了解受眾的需求以及對相關報道的喜好程度,并以此為依據優化報道內容,對報道的時間、排版等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進一步完善新聞的收集和采編工作,以此來滿足受眾群體的審美需求。以《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特別報道為例,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通過在微博中開設“‘新海絲’上的廣西力量”話題來進行議程設置,積極引導人們關注。網友通過搜索話題就可參與其中,為中國和東盟交流交往提供良好的輿論支持。
地方主流媒體受限于地理位置的制約,在進行融合報道時難以做到全方面報道。同樣的新聞,不同地區的媒體所報道的角度和形式也有很大的區別,容易形成地方差異,從而影響報道的傳播質量,但只要方法得當,地緣限制也可以轉變成地緣優勢。以廣西為例,作為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廣西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發展、促進我國與其他東盟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此,廣西主流媒體可充分利用自身所處的地緣優勢,多開展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報道,并將報道的側重點集中在廣西和東盟之間的交流合作上,與其他地方報道區分開來,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報道特點和品牌效應,從而為受眾群體提供更加具體、詳細、真實可靠的報道。
廣西主流媒體在進行融合報道時,除了要對融合報道的形式進行創新優化,更要注重提高報道的傳播力度和傳播手段。《大道同行絲路共鳴》特別報道綜合采用報紙、圖文、短視頻、H5、VR 等傳統報道與融合報道,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不同產品形式的多樣化全媒體傳播,契合不同受眾的審美需求,達到多方同頻共振的傳播效果。整個報道主題主線突出,既有通俗易懂的國際話語表達、生動形象的人物見聞、廣泛深入的采寫報道,又有深刻的觀點輸出,全媒體展示廣西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動中國—東盟開放合作走深走實的顯著成績,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發展、促進我國與其他東盟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