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義珅 陳馨
【摘 要】再語境化是《論語》在俄羅斯文化傳播時所呈現出的明顯特征。再語境化用來描述將某概念或信息從原語境抽離出來,運移到一個新的語境中,從而產生不同的意義或效果的過程。研究發現,俄媒話語生成者通過運用再語境化的刪除、添加、替代和重組的話語策略,促進再語境化發揮其參與活動、構建身份和再現事實的社會功能。再語境化是用來闡釋話語社會功能的重要工具。再語境化能夠表征機構話語的立場,建構話語形象并融構異質文化。
【關鍵詞】再語境化;話語策略;語境;話語研究;認知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5.9;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2—220—03
引言
再語境化是文本在不同語境的“話語運移[1]”,已經存在的話語一旦被運移至新的語境中,就會以再語境化的方式創造出新的話語秩序,制約新的話語實踐。巴赫金指出“每一話語都是對其他話語的反駁、肯定或補充,都依賴其他話語[2]”。俄羅斯語言學家阿魯玖諾娃認為話語是“語用、社會文化、心理等語言外因素構成的連貫語篇”,話語可以被形象地稱之為浸入在生活中的言語。卡拉西克認為“語篇的實質是一種人類的文化現象,話語作為文化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它的價值性”。《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話語,自有其特定語境。當該文本出現在俄羅斯媒體話語中時,其傳播的情景過程,語境和意義都產生了位移和不同程度的變化,體現出再語境化的特征。本研究主要關注再語境化在俄媒話語傳播過程中是如何分類表征的;探析再語境化在跨文化傳播中發揮的社會功能。
一、再語境化的概念定義
再語境化用來描述將某概念或信息從原語境中抽離出來,運移到一個新的語境中,以產生不同的意義或效果的過程。最初伯恩斯坦將該術語應用于教育話語,用來表示教育話語經歷被移位和被重新定位的過程[3]。范柳文出版了《話語與實踐》一書,專門闡述再語境化作為分析工具在批評話語研究中的應用[4]。范柳文引入再語境化這一理念,將話語嵌入社會認知框架,與社會實踐所構建的知識形成緊密關聯,使話語能夠在具體社會語境中深入分析。同時,語言編碼識解,同一事物、事件或者情景可以不同的方式被概念化,描述客觀現實時使用的不同語言形式或結構會導致對其不同的識解[5]。
二、再語境化的分類表征
再語境化通常包含兩個過程,先對即將進入新語境的要素進行篩選,再將篩選出來的要素融合在新語境中。不同類型的再語境化所經歷的篩選與融合過程都是不同的,因為所篩選的要素具有不同的性質,并且被篩選出來的要素在文本中的實現方式也存在差異。再語境化的過程中,話語的詞匯可以通過簡化、重新聚焦、拓展和闡述來改變。范柳文和沃達克認為,當語篇要素從一個語篇轉移到另一個語篇的過程中,就會發生改適轉換,可以分成:要素刪除、要素添加、要素替代以及要素重組[6]。
(一)要素刪除策略
刪除策略指的是對社會實踐的組成要素的刪除,比如將參與時間、地點刻意刪除,或將施事主體刪除。通過使用要素刪除策略,形成動作狀態化、施事主體非焦點化以及受事主題化的功能作用。
例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媒體話語運用刪除策略來表述:Повторяя старое, узнаем новое.Знания о питании нужны каждому.《哈巴羅夫斯克新聞》2022.9. 溫故知新。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健康飲食的知識。
這篇建立科學飲食習慣可促進身體健康的媒體話語中,話語生成者將原文進行簡化刪除,凸顯建立科學飲食觀念的動作狀態化特征。任何社會實踐都難以被完整全面地呈現,關鍵在于決定將哪些內容納入考慮,同時排除哪些內容。整個語篇將建立科學飲食觀念的抽象動作狀態化,形象地強調更新飲食觀念的重要性。通過要素刪除策略,形成動作狀態化以及受事主題化的功能作用。
(二)要素添加策略
再語境化不僅僅牽涉到對正在發生的事件的描述,還包括對相關要素的表達,主要包括情感反應和合法化。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來看,添加策略體現了話語生成者在描述事件時選擇的不同視點框架。
例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媒體話語運用添加策略:……а перестающий задавать вопросыребенок плохо обучаем. …… Какписал еще Конфуций, ?учиться ине размышлять – занятие пустое;размышлять и не учиться –опасное?. 《真理報》2019.8. 我們很難教育好一個不會提問的孩子。子曰:學而不思則課業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一個既定的語境中,話語界定了施事的一個社會視角。根據表征目的和突顯特征的不同,再語境化過程會添加相應的要素。話語生成者在強調教育過程中的問題意識時,凸顯添加了занятие這一要素。話語生成者將行為主體和行為客體納入視點框架,通過使用添加策略,將行為主體的問題意識這一情感反應合法化。
(三)要素替代策略
在社會實踐中,表征各個要素的過程經常涉及到被替代的現象。這一進程中,概念隱喻和轉喻是最為顯著的替代策略的概念化方式。這兩者可以分別用于描寫和指稱,藉以實現情感共鳴和認知調適的話語等效作用。
例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媒體話語使用替代策略:Невижу зла, не слышу зла, не говорюо зле.媒體話語中對《論語》這一表述更合乎俄羅斯受眾的情感認知,將“非禮”替代為喻式言語中的зло邪惡的。這種替代策略更容易獲得目標語受眾的情感認同。
(四)要素重組策略
社會實踐的各種表征要素并非按照它們實際發生的順序呈現,而是根據社會實踐再語境化的利益、目標和價值,以多種方式重新組織和分散在話語中。從認知視角來看,要素的重新組織體現了突顯和視角轉變的認知解讀過程。
例4:Конфуций сказал:?Найдите себе работу по душе, ивам не придётся работать ни дняв своей жизни?. И я такую работунашёл!《俄羅斯報》,2018.9. 子曰:“找到一份你熱愛的工作,你就不必工作一天。”我正是找到了這樣的一份工作!
在《論語》中唯一與該表述相關的內容為“是以有終生之樂,無一日之憂。”當社會實踐被表征時,出現了要素重組現象,而現實中的成分由符號重組替換。話語生成者為達到特定的傳播目的,可能會將并非某人說過的話冠以其名,以此提升話語的權威性。在俄媒話語中,存在許多假以孔子之名的表述,這表明在話語生成者的認知中,孔子名言具有權威和信度。再語境化勢必引起改適轉換,“將舊的話語拿來并將其置于新的語境中不可避免地會重塑意義[7]”。
三、再語境化的社會功能
再語境化具有三種主要社會功能,即參與、再現和構建。話語可以被跨文化活動者用于參與社會實踐,再現社會實踐和事實,并構建社會事物關系以及社會活動者特征。本研究認為,再語境化能夠表征機構話語的立場,建構話語形象并融構異質文化。
(一)再語境化在媒體話語中的社會功能
再語境化能夠表征機構話語的立場。話語不僅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制約,同時還起到建構社會的作用。俄羅斯媒體話語中語言的選擇、調整通常基于媒體機構的利益和立場,會引起社會關系的不同表征,可見媒體表征是一種典型的對此前社會實踐和話語的再語境化。媒體不僅產出社會知識和價值觀,而且也組織和調節社會生活,突出不同的世界觀。這種話語互動“即是社會網絡中不同層級、不同領域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活動者通過使用特定的語言形式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社會實踐過程[8]”。《論語》在俄媒的話語生成過程充滿了語境的重新構建,原本在特定語境中產生的話語會被未直接參與原始交流的他人重新書寫、概括總結和重新表達。
(二)再語境化的話語形象建構功能
再語境化能夠建構話語形象。再語境化是信息從原有語境運移到新的語境并發生變化的過程,同時也是身份建構的過程。在交際中,語言不僅僅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更是積極參與構建現實世界的過程。我們的知識并非對現實世界的直接映射,而是對其進行范疇化認知的產物,換言之,我們的知識是話語醞釀的產品。話語主體通過運用語言符號的排列組合來形成言語。異質語言既可以通過具體人物的言語進入新語境,各自攜帶著其獨特的思想和意識形態傾向,又可形成更廣泛的話語互動,通過再語境化形成語篇和語境的話語互動。所以,再語境化形塑的現實世界是通過不斷演變的話語實踐而建構的,其構建主體是所有言及該概念的話語生成者,既可以是具體的個人,也可能是特定的機構。
(三)再語境化的文化傳播功能
再語境化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會融構異質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話語體系之間的互動,主要借用語言層面的話語和再語境化實現,旨在促使意義和價值觀的相互融合。再語境化有助于調和多元文化,實現多元文化之間的對話和融合,而非同質化。這被認為是全球化和文化發展的趨勢。再語境化的發展與演化有助于形成領導性的全球知識,這指的是在特定地域產生的地方知識,在政治經濟力量的邏輯基礎上逐漸演變為引領全球知識的先進文明和話語體系。俄媒話語中的孔子形象反映了受眾對中華民族的認知和情感態度,可供理性審視中華文化在他者視域的文化嬗變,推動文明互鑒。
四、結語
研究認為,《論語》的話語文本通過再語境化運移到俄羅斯媒體話語中時,經歷了適應性改變。再語境化的轉變過程可分為要素刪除、添加、替代和重組。再語境化能夠表征機構話語的立場,建構話語形象并融構異質文化。再語境化是文本在不同語境的話語運移,已經存在的話語一旦被運移至新的語境中,就會以再語境化的方式創造出新的話語秩序,制約新的話語實踐。話語運移是指話語從一個語境運移到另一個語境的過程,不僅僅是機械的情景間投射,更是一個具有聚集效應的多象限轉化過程,其中涉及到語境重構及意識形態等多因素作用。
參考文獻:
[1]Krzy?anow ski M . Di scursi ve shi fts and the normalisation of racism[J]. Social Semiotics,2020(4).
[2]Bakhtin,Michael.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M]. Austin:Universtiy of Texas Press,1986.
[3]Bernstein B.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M].London: Routledge,1990.
[4]van Leeuwen T.Discourse and Practice: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 Oxford:OUP,2008.
[5]辛斌.系統功能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在批評話語分析中的兼容互補性芻議[J].外語研究,2023(6).
[6]van Leeuwen T, Wodak R. Legitimizing immigration control: a 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J]. Discourse Studies,1999(2).
[7]Hodges A.Intertextuality in discourse[M]D.Tannen,H.E.Hamilton& D.Schiffrin.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15.
[8]田海龍.橫向話語互動與學術期刊的跨界發展[J].當代修辭學,2023(3).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安外國語大學博士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23BS012);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7JK074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管義珅(1987—),男,山東青島人,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博士,西安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批評話語分析、認知語言學、俄語語言學;陳馨(1988—),女,陜西西安人,博士,西北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