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虹
(常州市金壇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蘇 常州 2132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并發癥中的常見類型,發病率高達50%~70%,以肢體疼痛、麻木、感覺減退、跟腱及肌腱反射減弱為主要特征,可累及運動及感覺神經,若未及時治療可增加致殘率,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急劇下降[1]。對于DPN,目前臨床仍以藥物治療為主。羥苯磺酸鈣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護血管、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是DPN 常用的治療藥物,但單獨應用效果欠佳[2]。胰激肽原酶腸溶片是一種血管舒張劑,在擴張血管、改善組織血流灌注、增加神經營養因子等方面作用顯著[3]。本研究選擇2021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90 例DPN 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胰激肽原酶腸溶片聯合羥苯磺酸鈣治療本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90 例DPN 患者為研究對象,受試者納入時間2021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體檢標準化教程》[4]中DPN 的診斷標準;無藥物過敏史;肝腎功能正常;臨床資料完整;知曉用藥方案后表示自愿配合。排除標準:腎功能衰竭;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凝血功能異常;合并惡性腫瘤;有用藥禁忌;并發糖尿病足潰瘍;治療依從性差。受試者分組方式以用藥方案為依據,各45 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齡35 ~72 歲,均值(50.65±7.28)歲;體重48 ~87 kg,均值(61.24±3.72)kg;糖尿病病程2 ~15 年,均值(7.68±2.34)年;DPN 病程0.5 ~7年,均值(3.42±0.76)年。研究組中男25 例,女20例,年齡34 ~73 歲,均值(50.42±7.33)歲;體重45 ~85 kg,均值(61.35±3.68)kg;糖尿病病程2 ~16年,均值(7.74±2.25)年;DPN 病程0.5 ~6 年,均值(3.39±0.57)年。在上述資料方面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給予飲食運動干預,同時口服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水平。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口服羥苯磺酸鈣膠囊(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88,規格0.5 g/s)治療,每次2 粒,每日3 次。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口服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常州千紅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089,規格120 U/s)治療,每次1 片,每日3 次。兩組均連續治療2 個月。
1.3.1 治療效果 療效評價標準[5]: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患者觸覺及溫度覺顯著好轉或已恢復正常,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或提升5 m/s 以上;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緩解,患者觸覺及溫度覺有所好轉,神經傳導速度提升3 ~5 m/s;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癥狀評分 采用密歇根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評分法(MDNS)及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評估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MDNS分值范圍0 ~45分,TCSS 總分19 分,二者評分越低表示癥狀越輕[6]。
1.3.3 神經傳導速度 治療前后采用NDI-092 型肌電圖/誘發電位儀檢測患者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MNCV)及感覺傳導速度(SNCV)。
1.3.4 血清學指標 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狀態下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血漿,檢測儀器選擇雅培C80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丙二醛(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
1.3.5 用藥安全性 記錄患者用藥后惡心嘔吐、頭暈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研究組95.56%較對照組80.00%高,組間相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TCSS 評分、MDNS 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的TCSS 評分、MDNS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降低更為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SS 評分、MDNS 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SS 評分、MDNS 評分對比(分,±s)
注:組內比較,?P <0.05;組間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MDNS 評分 TCSS 評分研究組(n=45)對照組(n=45)治療前 24.42±2.25 9.76±0.75治療后 10.73±2.61?# 4.22±0.46?#治療前 24.57±2.18 9.81±0.82治療后 16.36±2.42? 7.67±0.49?
治療前,兩組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MNCV、SNCV 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MNCV、SNCV 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升高更為顯著(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對比(m/s,±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對比(m/s,±s)
注:組內比較,?P <0.05;組間比較,#P <0.05。
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組別 時間MNCV SNCV MNCV SNCV研究組(n=45)對照組(n=45)治療前 41.57±3.83 40.73±4.45 31.21±3.53 31.47±3.56治療后 52.34±5.21?# 51.12±4.28?# 40.46±4.42?# 44.28±4.79?#治療前 41.69±4.08 40.47±4.55 31.25±3.39 31.32±3.58治療后 47.54±4.53? 46.18±4.26? 35.82±4.57? 37.41±4.13?
治療前,兩組SOD、MDA、TNF-α、IL-6、hs-CRP水平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各氧化應激指標與炎性因子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改善更為顯著(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及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及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
注:組間比較,?P <0.05;組間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SOD(U/mL) MDA(nmol/L) TNF-α(pg/mL) IL-6(pg/mL) hs-CRP(mg/L)研究組(n=45)對照組(n=45)治療前 67.26±5.31 5.72±1.64 13.82±4.25 15.68±3.47 11.72±5.53治療后 83.87±7.42?# 3.21±0.89?# 4.71±3.33?# 6.54±2.73?# 4.89±1.41?#治療前 67.35±5.26 5.69±1.55 13.77±3.85 15.72±3.51 11.68±4.76治療后 76.74±6.43? 4.38±0.90? 9.13±3.62? 9.49±3.13? 7.79±2.42?
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DPN 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大多學者均認為與氧化應激損傷、機體炎癥、微血管病變、血流動力學改變及神經營養因子減少等多種因素有關,因此常以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控制血糖水平為主要治療原則[7]。氧化應激被認為是DPN 的主要病理基礎,不僅可損傷神經細胞及血管,還可促進血栓形成,導致肢端血氧供應不足而造成運動、感覺障礙,促進病情進展[8]。羥苯磺酸鈣可有效改善血管通透性,增強血管壁抵抗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減輕血管內皮損傷,改善血管功能,另外還可抗氧化、抑制炎癥反應,在各類血管性疾病中的治療效果已被臨床認可,但在DPN 的治療中單獨使用該藥治療效果經常難以滿足臨床預期[9-10]。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可降解激肽原,釋放出激肽,從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通過抑制磷脂酶A2 促進前列腺素的分泌,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發揮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另外,胰激肽原酶還可激活纖溶酶原,對特定的神經元分布、成長及功能產生影響,改善血流動力學及神經營養因子不足的情況[11]。胰激肽原酶腸溶片與羥苯磺酸鈣聯合應用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協同提高DPN 的治療效果,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控制病情進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研究組95.56%較對照組80.00%高,組間相比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的MDNS 評分與TCSS 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降低更為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MNCV、SNCV 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升高更為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各氧化應激指標與炎性因子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改善更為顯著(P<0.05);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DPN 的治療中聯合應用胰激肽原酶腸溶片與羥苯磺酸鈣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與神經傳導速度,減輕機體的氧化應激及炎癥反應,提升治療效果,對病情控制具有積極意義,且治療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