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培文 陳悅 張玉陽
摘 ?要:文章從工匠精神的角度探究了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改革策略,構建了新的教學方法。借助邏輯推演、類比分析等方法證實了工匠精神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改變高校教育價值觀念有較強針對性。文章將工匠精神運用到建筑類課程教學改革工作中,設計出全新的教學方法,即以工匠精神體悟為教學前導、以工匠具體案例為教學素材、以工匠精神標準制訂考核評價。工匠精神在教學改革中的運用,為建筑類課程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建筑類課程;教學改革;工匠精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2-0129-04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建筑行業一直處于人才短缺的狀態。為了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建筑專業人才,各高校建筑專業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現有教學模式,銳意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1]。當前,建筑類課程教學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如理論教學的比重過大、實踐課程沒有更好地發揮理論知識傳承的載體作用[2-3]。尤其是缺乏對專業學生建筑行業精神的培養,無法夯實專業學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行業價值觀基礎[4]。工匠精神是時代提倡和社會弘揚的一種重要的職業精神,其本質是號召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愛崗敬業、以認真負責的主人翁意識去做好本職工作[5-6]。可見,工匠精神對解決建筑專業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具有獨到性。因此,深入分析工匠精神的本質和內涵,將其應用于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改革之中,對提升建筑專業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培養合格的建筑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工匠精神的定義和特征分析
為了實現工匠精神在建筑類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深入落實,首先要厘清工匠精神的概念并分析其特點,找到將工匠精神引入課程教學中的切入點。基于此,本研究對工匠精神的定義和特征進行整理與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定義
狹義的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這一行業的從業人員所體現出的職業精神。推而廣之,工匠精神代表了任何一個行業內的從業人員所具有的職業精神,這種職業精神是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品質、職業素質能力的綜合反映,更是從業人員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的集中表現。
傳統手工行業中,工匠會對任何一件作品精雕細琢,絞盡腦汁使其達到更高的品質,這是一種超越完美直至苛求的職業追求。工匠之所以會如此全身心地投入作品制作,根源在于其對職業的熱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對工匠而言,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自己的大量心血,有的甚至會耗費幾十年乃至畢生的精力。對每一件作品的精益求精,就是這些工匠人生的全部。具備工匠精神的前提是工匠對職業的無限熱愛,工匠精神的體現是工匠對作品品質提升的不懈追求。正是工匠精神的存在,在枯燥乏味的工作過程中,工匠才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遇到技術瓶頸時,工匠才能銳意創新努力達到新的高度。
(二)工匠精神的特征
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文章從四個方面進行特征分析:第一,愛崗敬業的精神;第二,精益求精的精神;第三,專心致志的精神;第四,銳意創新的精神。
工匠精神體現了愛崗敬業,無論他們的職業多么平凡、崗位是否耀眼,工匠始終對自己的職業保持赤子之心。很多工匠在中晚年時期才功成名就,在行業和社會內享有了很高的地位,但其身上的“工匠精神”并不會因為地位的高低而改變,敬業精神會伴隨工匠的一生。
工匠精神體現了精益求精。無論手中的作品有多么細小,工匠都會對每一個局部認真審視。無論作品的制作工藝有多么復雜,工匠都會對每一道工序的加工質量嚴格把關。無論作品的數量有多少,工匠都會將每一件作品當作唯一的珍品去精雕細琢。為了取得最佳的效果,工匠會反復鉆研,從不認為自己的技藝已經達到巔峰,日復一日地不斷進步和提升。
工匠精神體現了專心致志。每一件佳作的制作,都需要長期地堅守。工匠可能需要幾十年如一日地面對同樣的環境、制作工序,工作的辛苦、薪水的低廉、崗位的卑微,絲毫不能撼動工匠的恒心。工匠耐心專注,淡泊名利,心如止水。
工匠精神體現了銳意創新。工匠對每一件作品的品質都追求卓越,近乎苛求的自我約束使工匠始終感覺自己的作品不夠完美。為了堅持對完美的追求,工匠就必須突破既定的思維理念,打破現有技術工藝的桎梏和拘囿,突破創新。
二、工匠精神對建筑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價值分析
鑒于工匠精神的諸多特點,將其運用于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之中,可以改變教育者的執教理念,也可以改變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對于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而言,工匠精神的價值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二,工匠精神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建筑行業的熱愛;第三,工匠精神有利于改變高校教育的價值觀念。
(一)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建筑專業對從業人員的實踐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等學校建筑類課程培養過程中也要注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有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才可以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才能勝任畢業后將從事的建筑行業工作。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大多數建筑專業的課程配置更加側重于理論教學,理論和實踐教學相對獨立。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有很強的不適應感,無法將全部的理論知識在實踐教學中融會貫通。工匠精神對于改變這種局面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工匠精神植根于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反復審視理論知識的正確性、檢驗理論方案實際執行的可行性。這些對于提升建筑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具針對性。
(二)工匠精神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建筑行業的赤誠熱愛
建筑行業是一個工作較為繁重的行業,為了完成一項建筑工程項目,從招投標開始,就要進行項目需求分析、建筑方案設計、選材備料、施工驗審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的工作任務重,這些具體的工作任務,對應建筑專業學生的課程培養,轉換為復雜繁重的學習任務。加之建筑類課程很多教學內容相對枯燥,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厭煩建筑行業相關工作。如果將工匠精神引入建筑類課程教學活動中,工匠精神中的愛崗敬業、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等等,將給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引導。具有工匠精神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也會給建筑專業的學生帶來榜樣力量。工匠苦中作樂、淡泊名利的可貴品質,也會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對建筑行業的看法,進而激發對建筑行業的熱愛。
(三)工匠精神有利于改變高校教育的價值觀念
受傳統教育模式、社會風氣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高校教育普遍出現了一些價值誤區。例如,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模式被大多數高校認可。如建筑專業以確保就業率、簽約高待遇工作的學生數量為教育培養是否成功的重要判據。這種教育觀念,實際上默認了一些負面的社會價值觀念。學生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極易忽視熱愛專業、淡泊名利、鉆研技術等良好的價值追求。雖然部分高校一直在強調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實際上忽視了對學生“德”的培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教育中,有助于推動包括建筑專業在內的教育觀念的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培養建筑專業學生德育工作在潛移默化中完成。
三、建筑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設計
從上述分析可知,高等學校建筑類課程教學工作中存在著許多突出的問題,如教學資源有限、教學素材和案例陳舊,理論知識教學比重偏高、實踐教學比重偏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教學方法僵化、缺乏創新意識等。為此,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制訂改革思路:第一,建筑類課程的教學資源要持續更新;第二,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模式要不斷改進;第三,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方法要不斷創新。
(一)持續更新建筑類課程的教學資源
從建筑類課程教學活動中可以發現,一部分建筑類課程的教學資源陳舊,主要體現在具體工程案例的選取上。這并不是否認歷史上出現過的優秀的工程案例,但是確實一部分案例已經和當下的建筑行業要求背道而馳。陳舊的教學素材,雖然仍然可以作為基本建筑知識、理論知識的講解載體,但與時代語境不符,難以讓年輕的學生產生共鳴。從工匠精神的角度看,每一個優秀的工匠、卓越的作品,都密切地聯系時代背景,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感。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首先就是要從教學資源的更新入手,根據時代和專業需要,保持持續更新的狀態。
(二)不斷改進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模式
部分高校的建筑專業,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缺乏靈活性。過于強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活動占比少、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結合不夠緊密、實踐教學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等,產生這些突出問題的根源在教學模式。要達成教學改革的預期目標,就必須建立更加合理的教學模式,并且將教學內容合理地嵌入各個教學環節。建筑類課程現有教學模式無法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考慮在現有教學模式下加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教學模式的改進要有持續性、針對性,要根據教學情況的改變、時代的進步發展不斷做出調整。工匠精神應用于建筑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進工作中,其中精益求精的內涵更是值得發揚。
(三)不斷創新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得以完成的具體手段,其直接影響教學內容的完成質量、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從目前的常規教學方法來看,建筑類課程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完成理論知識的講解,再配合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一般會采用板書與多媒體結合教學。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曾經的創新教學方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學過程的生動性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但目前其已經變成一種常規方法。一種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在一個時間段內維持其突出優勢,但為了適應教學情況的變化,還要不斷推出新的教學方法。建筑類課程的常規教學方法存在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即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其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重點的確定、知識點講解、學生學習效果的判定,完全以教師為主體進行。但學生是否真的愿意學、學習效果究竟如何,應該從學生角度獲知。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從業人員的主人翁意識,強調的是從業人員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工匠精神出發來創新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方法,就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視角思考如何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建筑類課程教學改革內容設計
在借鑒工匠精神的總體思路下,本研究提出建筑類課程教學改革內容具體的設計方案:第一,對工匠精神的體悟作為建筑類課程的教學前導;第二,以工匠精神的具體案例作為素材,重構教學過程;第三,以工匠精神為標準制訂建筑類課程的考核評價。
(一)將對工匠精神的體悟作為建筑類課程的教學前導
在建筑類課程的正式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嵌入“工匠精神”設計教學前導部分,具體分三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教師將具體工程案例作為體會式學習的素材布置成作業,讓學生自己預習。在這些工程案例的選取中,重點選取體現“工匠精神”的素材。
第二部分,將“胡勝”“崔蘊”等24位大國工匠的事跡,編寫成前導課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程之前加以預習。在這樣的預習活動中,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悟工匠精神。
第三部分,將建筑理論研究、建筑工程實踐、建筑行業內具有代表性的工匠故事,作為前導知識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建筑行業的熱愛。
(二)以工匠精神具體案例為素材重構教學過程
將典型的工匠案例素材編寫進教材,包括其建筑施工過程的詳細解讀,進而運用這些素材重構建筑類課程的教學過程。此處以茅以升的橋梁建筑工程為例,闡述具體的工作實施如下:
第一,將茅以升主持修建錢塘江大橋的工程案例作為素材選編到建筑類課程教學中,詳細描繪這一案例中的施工環節和技術難點。
第二,對茅以升主持修建錢塘江大橋案例進行深度剖析,包括茅以升工匠精神在關鍵環節所發揮的關鍵作用,讓學生體會工匠精神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選擇類似的工程項目案例,與錢塘江大橋案例形成對應,讓學生分析其中的關鍵環節、技術難點,并讓學生提煉出如何借鑒茅以升精神,解決工程難題。
在導入與工匠精神相關的具體案例之后,可以根據這一案例的具體環節和階段劃分,對應設計沉浸式的教學內容。讓建筑類課程的學生,以自己為假想的工匠進行知識的學習、實踐技能的完成。通過這種教學過程的重構,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體會工匠精神,也可以更好地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
(三)以工匠精神為標準制訂建筑類課程考核評價
打破常規考核模式,建立基于工匠精神的考核評價標準,具體的工作如下:
第一,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可以體現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用其取代平時測試成績。
第二,不同學生的起點不同、興趣特長不同,可以針對個體的不同情況制訂階梯提升效果的考核機制。如果學生在當期的學習效果比上一期學習效果更佳,則可以認為其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到位。
第三,特別鼓勵學生在設計方案等方面的創新精神,即便其創新過程和結果中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也應該給予高度認可。
工匠精神體現為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專心致志、銳意創新,可以借鑒這些特征形成新的考核機制。工匠精神融入建筑類課程的考核評價工作,將會帶來全新的思路,進一步提升建筑類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解云霞. 應用能力導向下的建筑工程教學改革模式研究[J]. 陜西建筑,2022(01):42-46.
[2] 楊曙光. 基于虛擬仿真的中國建筑史木構建筑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 教育研究,2021,4(01):71-72.
[3] 付春,王昆. 基于“雨課堂”嵌入項目驅動法的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實踐[J]. 大學教育,2022(08):65-67.
[4] 霍丹. 發揮“職業化”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作用:以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工匠型教改培訓班為例[J].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報,2017(01):31-33.
[5] 龍新明. 科技創新鑄就工匠精神:試論走通用技術課程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的教改之路[J]. 中國校外教育,2018(11):26+29.
[6] 沈華艷. “工匠精神”引領下高職教育實踐性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經營類課程為例[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2,44(02):19-23.
(責任編輯:邵秋露)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教改項目“新工科背景下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23073)。
作者簡介:沈培文(1985—),男,博士,重慶第二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建筑工程設計;陳悅(1985—),女,博士,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工程結構健康監測;張玉陽(1976—),男,碩士,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工程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