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瓊
摘 ?要: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互融”“課證+思政”機制是實現“崗課賽證”融通的重要組成。基于此,文章重點研究“課證+思政”融通的意義、難點與構建,旨在實現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證+思政”融通,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互融”“課證+思政”有利于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課證”融通專業人才、提高證書通過率,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大數據;“課證+思政”融通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2-0149-04
國務院原副總理孫春蘭曾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優化類型定位,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提升教育質量,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增強職業教育認可度和吸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互融”“課證+思政”機制是實現“崗課賽證”融通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課證+思政”融通的意義、難點、融通機制的構建是實現“互融”“課證+思政”互融的關鍵性問題。文章通過研究“1+X”證,旨在實現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證+思政”融通,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1]。
一、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證+思政”互融的意義
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以“課”為落腳點,將“證”“思政”融入“課”,既有助于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又能幫助學生明確樹立學習目標,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果與質量,對實現“課證+思政”互融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課證”融通專業人才。以各類證書為依托平臺,以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教學為核心,形成針對性課程體系,培養滿足時代客觀需求的“課證”融通專業人才。
第二,有利于提高證書通過率。證書不僅能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生既要注重自身學業成績考試,又要通過小組學習、自主學習、向教師請教、線上學習等方式開展多元化學習,以提高證書通過率。
第三,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在證書考試中獲取優異成績,有利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生敢于攻關克難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發揮自身內驅力,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繼而實現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
第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通過考取證書,潛移默化地融入嚴于律己、精益求精、對自己高要求嚴標準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又有利于學生適應工作環境,提升工作效率[2]。
二、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證+思政”互融的難點
在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證+思政”互融過程中,教師既能豐富課堂形式,增加課堂案例,提高課堂效果與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又能培養學生嚴于律己、精益求精、對自己高要求嚴標準的工匠精神。但在“課證+思政”互融過程中,仍主要存在以下四個難點:
第一,加強“課證+思政”互融的思想認識難。盡管課程思政已經在職業學校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但在面對課程思政的時候,一些教師卻沒有一個正確的、全面的、準確的認識,他們沒有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心底里不能完全地、真正地支持,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進行了反抗。從本質上講,這一方面是來自于傳統思維,是由于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而導致自己的工作理念落后于時代發展。如果不能從觀念上進行徹底的改變,那么在實施課程思政工作的時候,就無法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更不了解將“證”“思政”融入“課”的重要性以及意義,未能從思想引起重視。若不能從思想上接受、認可,無法實現“課證+思政”互融[3]。
第二,實現“課證”融通難。教師不了解如何將考證融入課堂教學中,具體表現為不知曉考證融入的內容和形式,導致該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部分教師不了解或沒有去了解考證內容,教師只有同時了解考證、課程教學兩部分,才能實現“課證”融通;部分教師不了解“證”融入“課”的形式,較少地將“課證”融通用于課堂實踐,因此教師“課證”融通的教學實戰經驗不足。
第三,實現“課證+思政”互融難。教師不知道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證”融通,具體表現為對融入思政元素、融入形式認知不足,不知道與時俱進,導致該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較少琢磨有哪些思政元素可以潛移默化地融入課堂教學;二是不知道“思政”融入“課證”的融入形式和方式,較少用于課堂實踐,“課證+思政”互融的教學實戰經驗不足;三是思政元素、案例、故事等一成不變,沒有與時俱進地更新,沒有與當下的實事熱點聯系,沒能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提高工匠精神思政元素的融入實效。
第四,“課證+思政”互融機制評價難。無論是將“證”融入“課”,還是將“思政”融入“課”,都存在評價難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導致這個問題的出現:一是由于評價融入效果的主觀性較強,難以實現客觀評價;二是由于不好用分數衡量,難以實現量化評價與考核;三是由于融通的影響因素較多、較復雜,難以全面、科學、系統地設置融通評價指標與權重[4-5]。
三、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 “課證+思政”互融機制的構建
(一)夯實“課”“證”“思政”融通思想基礎
要想構建“課證+思政”互融機制,首先要解決思想層面上的問題,從思想上認為“證”能融入“課”,實現“課證”融通,課堂“思政”能融入“課證”融通,實現“課證+思政”融通,只有從思想上認可、接受,才有實現的可能。從管理層、教師、學生三個方面著手,合力夯實融通思想基礎,調動多元主體實現“課證+思政”融通的積極性。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加強制度設計,強化課程思政理念。高職院校的管理人員要在最上層做出相應的規劃,通過系統的設置,讓專業課教師明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激發專業課教師主動投入教研和教改中,讓他們在心中樹立起課程思政的思想基礎。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和安排各種課程思政的教學形式,在專業教師之間,就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推進途徑、改進方法等問題展開討論,并組織全校教師共同學習并探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期在專業教師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課程思政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第二,教師著力實施。在教師實施前,須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很多教師將“1+X”證書與上課割裂開來,認為考證是考證,上課是上課,是不能也沒有必要融合的。須通過“課證”融通的上課實例、視頻轉變教師的思維,讓他們切實認為“課證”不僅可以融通,而且可以提高課堂實效。第二件事是教師對考“1+X”證的內容、形式、平臺不熟悉,只有熟悉“1+X”證,才有可能實現“課證”融通。第三件事是專業教師認為培養學生思政素養是思政教師的事,須轉變思想,專業教師也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做好了這三件事,教師才會琢磨怎么將“證”“思政”融入“課”,將“課證+思政”融通落到實處。第三,學生心底認可。學生是主體,認可“證”“思政”融入“課”,認為這樣不僅可以學到專業知識,而且可以提高課堂質量,提升專業技能,提高學生思政素養,提高“課證+思政”融通機制的實施成效[6]。
(二)將“證”融入“課”,實現“課證”融通
解決了思想層面的問題后,還要解決怎么融通的問題。以“課”為落腳點,將“證”潛移默化融入“課”,實現“課證”融通。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打造實踐教學綜合平臺。依托會計專業“1+X”證書平臺,按企業財務流程,配備仿真實訓教學的硬件和軟件,還原企業真實生產情況,將現有內容進行任務分解、凝練、派生,開展案例分析、專業技能訓練、實戰演練,開發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項目,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建立健全校內配套實踐教學標準和基地管理相關制度,在證書平臺上按照真實生產流程開展實踐教學,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及時將新思想、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等融入教學內容,實現課證融合。這為學生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打下良好基礎。職業資格證書主要有:初級會計師、“1+X”證書。其中“1+X”證書主要有財稅融合成本管控職業技能、財稅融合大數據投融資分析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隨著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高職院校學生只有學歷證書不具備就業優勢,也不能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與內涵。在校期間還須取得初級會計師、“1+X”證書,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能力,讓就業單位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增強競爭力。專業教師可將證書融入日常課堂教學中,根據證書考試時間安排課程進度,將證書要求、內容融入課程,在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參加考核,這既能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能提高證書通過率,一舉兩得。第二,對接行業標準。基于會計行業標準,完善高技能人才評價證書體系,健全教學標準體系。第三,規范機制,搭建提升平臺。組織學生考取會計專業技術職業證書,將其規范為日常化機制,在檢驗實訓等實踐教學成效和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自我提升。比如將考取證書納入學生日常要求,可在畢業要求中明確規定在校期間須考取至少1張職業資格證書和1—3張專業X證書,提高學生對自身的要求[4]。
(三)將“思政”融入“課證”融通,筑牢“課證+思政”融通
“課證”融通雖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效果,但還須將嚴于律己、精益求精、對自己高要求嚴標準等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課證”融通機制,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高思政素養,即以“課證”融通為基礎,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進一步筑牢“課證+思政”融通成效,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具體做法如下:其一,針對不同的考證內容,根據知識點,具體分析可以融入哪些思政元素,以什么形式融入。比如,稅法等內容,多為法律法規條文,適時融入嚴于律己、對自己高要求嚴標準的思政元素;又如,管理會計內容,計算多,容易出錯,融入精益求精的思政元素。其二,“課證+思政”融通機制在不同的班級實踐,不能生搬硬套,須依據實踐實效,針對不同班級的不同情況,做適當調整。比如,有的班級的學生反應快,但是毛躁,不細心,多引入考取證書中不細心認真、不精益求精導致的遺憾,讓學生明白細心嚴謹、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其三,豐富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可采用講故事、播視頻、引案例等多種融入方式,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融入方式,也可將多種融入方式結合,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實效。比如根據知識點、班級特點,通過播視頻的形式引入案例,引出知識點,并在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融入嚴于律己、精益求精、對自己高要求嚴標準等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高思政素養。其四,結合“1+X”證書,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是高等職業學校對財會專業的一項重要追求。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將思政教育融入“1+X”證書的有關教學內容中,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在課程的開設和教師的授課中,必須與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正面和反面的例子,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明白,何事可為、何事決不可為。嚴謹、求實、認真、細致是一名會計從業人員必備的品德,準確、真實地傳遞會計信息是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具有的一種基本責任感,也是這個職位應該承擔的根本使命。高職思政與“1+X”認證體系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將二者有機地融合起來,對于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7]。
(四)配套“課證+思政”融通評價機制,不斷調整完善
構建配套的“課證+思政”互融評價機制,旨在及時反思,不斷調整完善“課證+思政”融通機制。一方面要對“課證”融通進行綜合性考核評價。針對“證”融入“課”的情況,即“課證”融通的情況進行綜合性考核評價,主要從“課證”融通方式、“課證”融通效果入手,均以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兩種形式開展,這樣對課程學習、“1+X”證書考取進行客觀評價,既能將考取證書涉及的專業知識、技能操作內容,引入專業核心課程,豐富課堂教學,又能提高證書通過率,實現“課證”互嵌共生、互相促進。另一方面要對“課證+思政”融通進行綜合性考核評價。將工匠精神的思政素養融入評價體系,體現對學生素質、知識能力的綜合評價要求,實現“課證+思政”融通,持續推動考證工作[8]。
四、結語
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證+思政”互融機制是實現“崗課賽證”融通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課證+思政”融通的意義、難點、融通機制的構建是實現“課證+思政”融通的關鍵性問題,其中,“課證+思政”融通機制的構建是本研究的重點,旨在實現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證+思政”融通,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課證+思政”互融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既有利于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課證”融通專業人才、提高證書通過率,也有利于增強學習動力、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思政素養。“課證+思政”互融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個難點:加強融通的思想認識難、實現“課證”融通難、實現“課證+思政”互融難、評價難。“課證+思政”互融機制的構建主要通過融通思想基礎、“課證”融通、“課證+思政”融通、融通評價機制四個方面實施,穩步推進,合力實現。
參考文獻:
[1] 賀妍. “1+X”證書制度背景下“課證融合、課崗融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以高職會計專業《納稅實務》課程為例[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1(08):190-192.
[2] 陳云梅. 大數據與會計教學標準開發研究與實踐: 基于1+X 證書制度的視角[J]. 新會計,2022(07):25-29.
[3] 王麗娟,唐華,姜理華,等. 1+X證書下的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有效對接路徑探討[J]. 中國藥業,2022,31(14):48-51.
[4] 肖榮,張運嵩,蔣建峰. 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1+X證書制度實施路徑研究[J]. 機械職業教育,2022(09):19-22+32.
[5] 徐兆暢. 構建“崗課賽證”生態創新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 現代商貿工業,2023,44(09):76-79.
[6] 周文海,劉祖源. 高職擴招背景下構建新型“1+X”證書制度人才培養模式路徑研究[J]. 南方農機,2022,53(11):167-169.
[7] 王欣. 基于大職教觀的職業教育“崗課賽證”融合育人的學理基礎、內在要求及實施路徑[J]. 教育與職業,2022(02):21-28.
[8] 張慧青,王海英,劉曉. 高職院校“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的現實問題與實踐路徑[J]. 教育與職業,2021(21):27-34.
(責任編輯:楊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