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到戶 趙連潭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培育學生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塑造學生科學健全價值觀的有效陣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契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包含了大量生活案例,可以對學生學法、守法意識的產生起到激發作用。新課標中突出強調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地位,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要加強道德和法治的雙線教育,培育學生法治觀念,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法治觀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法治觀念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教學改革和優化的路徑,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教學? 法治觀念
【中圖分類號】G62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3-0040-03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法治觀念是一項艱巨任務,關系到學生法律素養和公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決定了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社會適應力。為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培育學生法治觀念,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必須結合教材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組織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法律法規,能夠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敢于同違法行為作斗爭,從而為法治化社會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基于這一目標,深入研究指向法治觀念培育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法治觀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學階段是培養個體法治觀念的重要階段,借助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對學生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的培育,塑造學生科學健全的價值觀,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目標。
一方面,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法治觀念必要性的角度進行分析,需要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法律法規常識的普及,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使之正確理解法律法規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個人利益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并要強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清晰感知到法律法規在生活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養成守法習慣。同時,通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公民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守法公民應該履行的權利和責任,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關心公共利益,尊重他人權利,實施民主自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社會生活中能夠以誠待人,公平競爭,明辨是非對錯,了解到違法行為的嚴重后果,嚴格約束自己,知道該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一旦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可以正確應對和及時舉報,從而維護個人、國家的利益和社會安全[1]。
另一方面,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法治觀念可行性的角度進行分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明確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同等地位,包含了大量蘊含法治常識內容且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旨在強化學生對法律法規的理解,讓學生形成守法、用法的觀念,對于培育學生法治觀念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是專門針對小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編寫的教材,教材內容對小學生有著較強的吸引力。遵照教材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向學生展示了生動真實的生活畫面,在情境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法律法規,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聯系生活經歷,反思自己的行為,體會到學法、守法的重要性,致力于培養法律素養高、責任感強的新時代接班人。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法治觀念面臨的挑戰
一是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并未充分重視主科以外的科目,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案及流程的設計缺乏合理性,所用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使得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沒有充分體現出來,抑制了學生法治觀念的發展。二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是一個普遍現象,強制性地灌輸理論知識,師生之間的互動匱乏,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引導不到位,學生難以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專注力下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不利于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三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學生記憶的理論知識點較多,師生以通過考試為目的,教師圈出考點,學生死記硬背,無法體現出學生的思維活動,與培育學生法治觀念的目的相背離。四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聯不夠緊密,制約了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薄弱,導致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法治觀念的目標遲遲無法達成。
三、指向法治觀念培育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化路徑
1.創設主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
要想實現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培育學生的法治觀念,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主題情境,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形成法治觀念,逐步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他們的寶貴財富,倘若能夠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立體和形象,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還能讓學生產生代入感,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得法治教育高效化開展,有利于培育學生法治觀念,深化學生對法律規定中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理解,增強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達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例如,《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這樣一個情境:“當你發現丟了100元錢時,你會怎么做?”使學生代入到情境中,積極地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會沿著自己的行動路線尋找,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尋求其他同學的幫助,還有的學生提出了搜查其他同學書包的建議。這些都能反映出學生的法律常識儲備,教師并不對學生的想法多加干預,而是引出《民法典》中關于“公民的基本權利”的相關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明晰公民的基本權利,促使法治教育更富趣味性和生活化,大幅提高了法治教育的實效[2]。
2.創設法治教育主題,強化法治觀念的滲透
法治觀念的培育是一個長期性的活動,需要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持續普及法律和政策,運用信息化技術、兒歌漫畫和主題繪本,滿足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以此來創設特定的法治教育主題,促使法治觀念根植于學生的心中,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發展。首先,在信息時代下,信息化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必然性,教師可以運用信息化技術制作教學課件,將視頻、音頻、圖像、文字、動畫相結合,介紹國家現行法律和政策,聯系生活案例,引起學生對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聯想與思考,培育學生法治觀念。其次,小學生對兒歌和漫畫有著濃厚的興趣,朗朗上口的兒歌會使法律常識更易于被學生理解,漫畫中則包含了大量生動的圖片,觀看這些圖片會加深學生對法律常識的理解和記憶,使得法治教育效果隨之提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編兒歌,或是開展漫畫比賽,發揚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失為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法律常識內容的有效之策。最后,利用主題繪本,如《漫畫民法典第一課》,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讀物,豐富學生法律知識儲備,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遵紀守法意識,筑牢學生的法治觀念。
3.拓展教學資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以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完全遵循教材內容實施法治教育,教學資源有限,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教師需知道互聯網平臺上有著許許多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如果能夠應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法治觀念的培育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互聯網被大眾認為是分享生活的重要平臺,網民的數量龐大,經常可以看到發生在各個地區的民生問題,備受社會大眾的關注。將這些生活案例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培育學生法治觀念,是教學改革的新舉措[3]。例如,《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到互聯網上收集有關在公共場所插隊、打群架、散布謠言等破壞公共秩序的案例,在講授法律知識時,穿插生活案例,組織學生交流和討論,分析這些行為是否正確,違反了哪些法律條款以及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自互聯網普及以來,學生習慣于到互聯網上獲取信息,受到了錯誤不實的信息侵染,造謠者更是屢見不鮮。之前在網絡上有人發視頻說給住院的婆婆吃泡面,經證實是博主為了吸引粉絲編造的虛假信息,對博主采取拘留5日的行政處罰,相應網絡賬號永久關停。這一案例中博主的不良行為在社會上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對其的處罰會對學生起到警示作用,引導學生學會辨別網絡信息真偽,避免上當受騙。從小培養學生維護公共秩序的意識,是培育學生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的延伸,他們將會為和諧社會建設添磚加瓦。
4.加強家校聯動,搭建社會平臺,多維滲透法治意識
家校聯動是新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大創新,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共同實施對學生法治觀念的培育,并要搭建社會平臺,經常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實現多維滲透法治意識,提高法治教育質效。教師可以開展親子教育活動,由學生和家長共同觀看今日說法,向家長復述案件,說出本案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識。這會讓家長意識到自己的教育責任,促進法治教育陣地的拓展。或者邀請家長到校內和學生一起參加法治教育專題講座,普及法律知識,為培育學生法治觀念提供堅實的保障。與此同時,社會是實施法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帶領學生走進法院、派出所,近距離接觸違法者和執法人員,在實踐活動中親身感受法律在維護社會生產生活安全及國家和公民利益方面發揮的卓著作用,更新學生的思想觀念,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法律知識,使用法律解決問題,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將會給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法治觀念注入新的活力。
5.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使法律常識悄然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培育學生法治觀念,提高法治教育效果。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環境應該是輕松、開放的,這會讓學生的身心更加放松,思維也會更加活躍[4]。基于此,教師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組合作教學法等多種現代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例如,《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這一單元主要講述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思維導圖的方式教學,總結《我們受特殊保護》《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的知識點,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用不同顏色填充關鍵節點,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和記憶法律知識。然后向學生展示法律賦予未成年人的一系列保護措施,與學生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夠運用法律維權。這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充分肯定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法治觀念,實現法律知識的學以致用。
6.應用評價考核手段,完善法治觀念培養方案
評價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提高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全面性,對學生的法治觀念進行培育。評價結果不單單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現狀和價值觀念,還能作為完善學生法治觀念培養方案的重要依據,促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更貼近學生的心理預期,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當務之急是建構集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書面考核、口頭考核等多種評價方式為一體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考評體系,考評指標涵蓋課堂表現、知識掌握程度、日常行為規范、生活實踐,督促學生運用法治知識來規范行為,維護自身權益[5]。除此之外,教師、學生、家長都是評價主體,對學生進行全面性、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挖掘學生身上的長處和不足,及時調整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引導,會使師生關系、親子關系、朋輩關系更加融洽,學生法治觀念會得到長期性的有效培育。
四、結語
總之,培育學生法治觀念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運用情境教學法增加學生的代入感,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創設法治教育主題,強化法治觀念的滲透,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拓展教學資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家校聯動,搭建社會平臺,多維滲透法治意識,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法治教育效果,應用評價考核手段,完善法治觀念培養方案,從而提升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曾麗.指向五育融合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路徑探索[J].新課程導學,2023(32):9-12.
[2]金麗莉.基于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路徑探析[J].華夏教師,2023(27):79-81.
[3]李瑩.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路徑[J].天津教育,2023(26):37-39.
[4]毛琦.德育視角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化路徑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8):41-42.
[5]高妤娟.法治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路徑[J].江西教育,2023(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