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麗 張佳慧 謝君平



收稿日期: 2024-03-28
基金項目: 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資金資助項目(SY20200331Q)
作者簡介: 蘇艷麗,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管理學博士,主要從事企業管理研究;張佳慧,女,河北秦皇島人,沈陽師范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企業運營管理研究;謝君平,女,遼寧沈陽人,沈陽科技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主要從事經濟法研究。
摘 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一流的營商環境,對提升各地企業創新水平,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我國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京津冀(北京、天津和河北)與長三角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2017—2021年期間的制造業統計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三大區域在營商環境優化水平和企業創新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政務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和生態環境優化有助于提高企業創新績效,進而促進新質生產力水平提高;營商環境優化對降低融資約束、增強企業信息透明度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營商環境;企業創新;可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50(2024)03-0049-06
一、引言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對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2],為我國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一流的營商環境,對提升各地企業創新水平,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
2017—2021年省級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探尋各地營商環境與企業創新之間的聯系,更好地發揮企業在培育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實現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營商環境相關研究
現有學者對營商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企業、社會和生產力方面。政府視角下,黃潔、王安琪基于數字政府建設背景,以河南省為例,建議政府要深化“互聯網+營商環境”的應用,深度挖掘營商環境建設與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營商環境智慧監測作用,以數字政府為抓手升級營商環境助推高質量發展[3]。袁莉從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出發,發現我國在營商環境建設過程中,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行政執法過程趨利現象嚴重、產權保護制度欠缺、法律法規對政府權力的約束不夠等問題,并提出政府要在法律制度建立、落實和執行方面進行營商環境的優化[4]。企業視角下,關于營商環境優化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在企業創新[5]、融資約束、產品質量、企業風險承擔[6]、企業家精神[7-8]和全要素生產率[9]方面。社會視角下,現有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建設、城市創新能力提升[10]和跨境電商[11]方面。生產力視角下,有學者提出,優化營商環境有助于解放生產力,尤其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和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不斷催生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12]。
(二)企業創新相關研究
目前,企業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創新、創新績效和綠色創新方面。在技術創新方面,現有學者主要研究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13],從金融生態環境角度出發研究金融生態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發現非中心城市、初期創立階段、強競爭力行業與高技術行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受金融生態環境的驅動效應更強。在創新績效方面,張司飛等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例,研究其創新績效提升路徑,發現研發能力、融資環境與市場競爭力會顯著影響“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創新績效,將實證回歸、QCA與NCA方法混合在一起,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遠發展提供理論支持[14]。隨著綠色經濟不斷發展,有學者從綜合動態能力和組織慣性理論出發,發現環境績效和企業創新績效及經濟績效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影響顯著[15]??梢?,企業發展不能僅關注創新方面,更應關注企業的長遠發展,注重市場環境變化、自然環境保護和公司環境維護。在綠色創新方面,現有研究主要從政府補貼[16]、環境信息披露[17]、環境規制[18]、ESG表現[19]、新質生產力[20]和股權激勵[21]等方面入手,探討影響企業創新的影響因素,提升企業創新績效。
(三)營商環境對企業創新影響研究
關于營商環境與企業創新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指標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鮮有文獻將生態環境作為營商環境的二級指標來探討營商環境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李堅飛等將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探討營商環境、政策支持與企業創新激勵之間的關系,發現營商環境越好,減稅支持對實質性和策略性創新產出的間接效應越顯著,且對實質性創新的激勵效應大于策略性創新產出;當營商環境不良時,補貼支持會促使企業減少技術創新投入,轉向采取以連接社會資本和爭取更多途徑補貼的方式促進策略性創新產出[22]。
綜上所述,學者們關于營商環境和創新兩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同時大多學者主要研究城市創新環境改善、企業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全要素生產率和政策支持方面。鮮有文獻將營商環境優化和企業創新績效兩者進行實證分析,探討營商環境優化對企業創新績效和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本文將選取東北三省、京津冀和長三角三大區域為研究對象,定量分析營商環境水平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對比分析經濟發展程度對營商環境和企業創新兩者關系的影響。本文利用2017—2021年省級面板數據,實證分析營商環境是否真正具有促進企業創新績效、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并提出優化營商環境賦能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通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營商環境的優化意味著企業的市場環境會更加公正,信息更加透明,秩序更加有序,能夠緩解企業融資約束。營商環境的改善可以提升地區市場環境的透明度,有助于企業長遠發展,增多企業融資渠道,如政企合作與政府出資幫助企業創新發展等。此外,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一流的營商環境能夠向社會釋放一種積極的信號,吸引投資者投資,減緩融資約束,促進企業進行信息披露,增強企業信息透明度,方便監管機構對企業監督,減少企業違規亂紀行為。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的發展取決于其利益相關者的反應,包括上游供應商、下游消費者、外部金融機構和內部員工等[23]。新質生產力與企業利益相關者和營商環境優化有著密切聯系。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著清晰的理解和判斷,對企業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營商環境優化能夠平衡政府和市場的干預程度,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各地企業、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據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在一定條件下,營商環境越好,企業創新水平越高。
H1a:政務環境優化有利于提高企業創新水平;
H1b:產業環境優化有利于提高企業創新水平;
H1c:人才環境優化有利于提高企業創新水平;
H1d:生態環境優化有利于提高企業創新水平。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
本文選取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共10個省市2017—2021年的省級面板數據作為樣本,營商環境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各地區的統計年鑒,其他數據來自CSMAR數據庫。使用的軟件為SPSS25.0和EXCEL表格。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創新績效(CPER)
參照現有研究方法,企業創新績效主要為各省份各年份的專利申請數,借鑒褚吉瑞的方法,將專利申請數加1取對數,得到企業創新績效[24]。創新水平越高,則企業創新績效越高。
2.解釋變量:營商環境(ENV)
參照李將軍等、劉寶童等的方法,將營商環境(ENV)劃分為政務環境(INGOVS)、產業環境(INTS)、人才環境(INHR)和生態環境(INECO)四部分[25-26]。具體取值方法如表1所示。
3.控制變量:各省份研發強度(RDI)、經濟開放水平(FDI)
企業創新績效還受到其他變量的影響。本文從營商環境視角選取控制變量,借鑒劉鵬飛等的方法,選取控制變量包括:各省份研發強度(RDI),采用各省份R&D經費支出占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經濟開放水平(FDI),采用實際外商投資額占GDP的比重[27]。
為驗證假設H1營商環境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本文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CPER=β0+β1INGOVS+β2INTS++β3INHR
+β4INECO+βiControls+εi
其中,β0為常數項,β1、β2、β3、β4為變量系數,βi為控制變量的系數,εi表示模型的隨機誤差。若營商環境ENV的系數β1、β2、β3、β4顯著為正,則表明營商環境越好,企業創新績效越高。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2顯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創新績效最大值為5.38,最小值為3.31,表明不同省份不同年份之間的企業創新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營商環境從政務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和生態環境四方面展開。政務環境最大值為11.00,最小值為8.20,表明不同省份之間的政務環境有所差異;產業環境最大值、最小值和方差分別為11.54、7.99和0.919;人才環境的均值和方差分別為12.37和0.213,表明各省份的教育水平不同,人才環境也不同;生態環境的最大值為10.41,最小值為7.18,表明我國當今雖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但是各省份發展不平衡。營商環境的最大值為11.13,最小值為8.98,表明不同省份間營商環境發展不平衡。
(二)回歸分析
表3列出了政務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和生態環境與企業創新績效的回歸分析的部分統計參數?;貧w結果顯示,政務環境(ING-
OVS)、產業環境(INTS)、人才環境(INHR)和生態環境(INECO)與企業創新績效(CPER)的回歸系數均在10%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政務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和生態環境優化有利于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因而研究假設H1a、研究假設H1b、研究假設H1c和研究假設H1d成立。
為保證回歸結果的準確性,將營商環境與企業創新績效進行一元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發現營商環境(ENV)與企業創新績效呈顯著正相關,因而研究假設H1成立。
綜上所述,政務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和生態環境對企業創新績效均呈正相關關系,表明營商環境越好,企業創新績效越高。研究假設H1得以驗證。
(三)營商環境水平測算結果
為更好地了解三大區域之間的差異,本文運用SPSS25.0將政務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和生態環境進行MEAN函數測算,最終得到各地區營商環境水平并排序。
由表5可見,各省市之間的營商環境差距較為明顯,浙江、江蘇和上海為第一梯隊,北京和河北為第二梯隊,安徽和遼寧為第三梯隊,天津、吉林和黑龍江為第四梯隊,長三角地區營商環境要好于京津冀地區,東北三省地區則排在最后。這主要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長三角城市群受“一帶一路”和交通樞紐影響,經濟發達,故營商環境好,企業創新水平高。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需要不斷解放生產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水平和企業創新水平,減少融資約束,增強信息透明度。
此外,新質生產力是對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企業創新水平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它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政務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可以提高企業創新水平,進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穩健性檢驗
1.更換解釋變量
本文采用的是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指標體系,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各省份統計年鑒》,將營商環境變量更換為“市場化總指數”進行回歸分析,未發生實質性變化,因而營商環境優化有助于提高企業創新績效。
2.更換樣本區間
考慮到2020年突發新冠疫情可能會對回歸結果產生干擾。因此,本文進一步剔除2020年的研究樣本,回歸分析結果與上表一致,說明研究結果具有穩健性,結果如表6所示。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2017—2021年省級面板數據,考察了營商環境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從信息不對稱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發,分別研究了政務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和生態環境優化對企業創新績效水平的影響。研究發現:三大區域在營商環境水平和企業創新績效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政務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和生態環境優化有助于提高企業創新績效;營商環境優化對降低融資約束,增強企業信息透明度具有重要作用。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堅持培育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促進新質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要構建完善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制定精準化、差異化的營商環境優化策略,大力支持經濟滯后的東北地區向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學習,縮小營商環境差異。
第二,堅持創新發展,加強創新投入,努力集聚創新企業。在此過程中,企業要提高對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力,利用先進技術,增強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政府要促進市場公開透明,減少信息不對稱情況,降低融資約束,提高企業創新績效,減小創新水平之間的差異,進而提高新質生產力水平。
第三,推動營商環境優化,提高企業規范度。近年來,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
nce)理念逐漸興起。上海率先提出要踐行ESG理念來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筑巢引鳳”??梢?,經濟發達地區為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不僅在適應營商環境變化上做出改變,也在反向推動營商環境優化,要求企業要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規范自己,以實現營商環境優化,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 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1).
[2]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3] 黃潔,王安琪.數字政府建設背景下營商環境優化的路徑分析:以河南為例[J].商業觀察,2023(10):21-24.
[4] 袁莉.新時代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研究:現狀評估與優化路徑[J].學習與探索,2018(11):81-86.
[5] 辛金國,蔡婧靚,楊晨,等.營商環境、融資結構與家族企業創新投入[J].科研管理,2023(1):56-65.
[6] 李君銳,劉磊,買生.優化營商環境能提高企業風險承擔嗎[J].財會月刊,2023(9):27-34.
[7] 韓亮亮,彭伊.數字普惠金融、營商環境與企業家精神:來自我國281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學刊,2023(3):49-67.
[8] 郭慶,方厚政.營商環境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企業家冒險傾向的中介作用[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3(2):143-150.
[9] 宮思羽,王博,余志剛.營商環境、互聯網政務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J].統計與決策,2023(8):147-152.
[10] 楊仁發,魏琴琴.營商環境對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基于中介效應的實證檢驗[J].調研世界,2021(10):35-43.
[11] 張金燦,鄧云杰,張俊濤.跨境電商、營商環境與外貿高質量發展[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7):156-159.
[12] 顧華詳.高質量建設中國(新疆)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路徑研究[EB/OL].(2024-02-26)[2024-03-20].http://
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1.F.20240223.1615.002.html.
[13] 周永新.金融生態環境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J].企業經濟,2024(3):124-134.
[14] 張司飛,陳勇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績效提升路徑研究[EB/OL].(2023-04-20)[2024-03-20].https://
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30419.001.
[15] Li 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rket turbulenc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2(7): 28-37.
[16] 許云斐,李義振.“雙碳”目標下政府補貼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研究:基于重污染行業視角[EB/OL].(2024-03-19)
[2024-03-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213.F.20240318.1857.044.html.
[17] 趙芷杉,吳麗超.“雙碳”背景下環境信息披露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4(7):10-12.
[18] 江三良,吳海強.環境規制是否促進了企業綠色創新質量提升:基于《環境保護稅法》實施的準自然實驗[EB/OL].(2024-03-18)[2024-03-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213.F.20240318.1305.027.html.
[19] 彭百川,張穎,王治.企業ESG表現對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4(5):172-176.
[20] 徐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N].通遼日報,2024-03-09(2).
[21] 王慶原,李延喜.股權激勵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影響研究[J].財會通訊,2024(6):31-36.
[22] 李堅飛,水會莉,宋聞.營商環境、政策支持與企業創新激勵: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23(5):39-51.
[23] 宋佳,張金昌,潘藝.ESG發展對企業新質生產力影響的研究:來自中國A股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OL].
(2024-03-14)[2024-03-20].http://link.cnki.net/urlid/13.1356.F.20240313.1657.002.
[24] 褚吉瑞.研發投入、縱向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3(10):176-180.
[25] 李將軍,韓圣玥,秦穎.營商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影響的實證: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例[J].統計與決策,2023(9):163-168.
[26] 劉寶童,蘇艷麗.營商環境優化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理論與實證[J].金融理論與教學,2022(3):50-54.
[27] 劉鵬飛,韓曉琳,劉燕.營商環境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作用機制與實證檢驗[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23(1):27-38.
Business Environment,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ive Forces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Su Yanli1, Zhang Jiahui1, Xie Junping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2.Department of Economics,Shen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yang Liaoning 110167)
Abstract:This study takes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impact of optimiz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is study conducte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three 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Heilongjiang, Jilin, and Liaoning), Beijing Tianjin Hebei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Jiangsu, Zhejiang, Anhui, and Shanghai) from 2017 to 2021.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ptimization level of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level among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Optimizing the government environment, industrial environment, talent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help improv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Optimiz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enhanc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Key words:business environment; enterprise inno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productive forces
【責任編輯:李 菁??? 責任校對:劉北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