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摘 要: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一個新的挑戰和機遇。應對新的要求和考驗,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創新發展,堅持“數字化”“青年化”“網絡化”發展方向,立足國情,心存人民,放眼世界,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事業共同奮斗。
關鍵詞:新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1.3;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4-180-02
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都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了新時期,是我們國家發展的新航標。新時代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已步入新的時代,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作用,自始至終落實以人為本的中心發展思想,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當下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明確新要求。
一、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新使命必定帶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形勢下實踐探索為載體,提出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一)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作用
自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都在用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旗幟進行改革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重申思想政治工作對于社會主義發展和建設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在這個基本問題上,我們要始終保持正確的立場,無論在什么時間、什么條件下,都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改變[1]。在全國各地黨校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強調全國各地各類黨校、社科院、高等院校等相關部門,要把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作為必修課程,強調全體共產黨員在新時期繼續深刻地學習和理解《共產黨宣言》的時代內涵,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自主創新的前提上,牢記黨的初心,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奮勇拼搏,為推進民族復興接續奮斗。經過實踐的檢驗,馬克思主義是正確引導中國人民完成美好生活的精神指路明燈。當前國際形勢展現出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中國人民的夢想實現提升了許多可變性。強國夢要順利地完成,就應該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經”的專業指導。
(二)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滿足需求的本身,首先要滿足需求的行為,以及為滿足需求而使用的手段,都導致了新的需求。”[2]新時期思政教育應該始終堅持以民為本,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將人民群眾是不是贊同、是不是開心、是不是同意、是不是獲利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務必順應時代轉變做出及時糾正,將側重點轉移到人民群眾在物質條件領域、精神生活領域、社會發展領域等各個方面,對人民最關注、最直觀、最現實生活的切身利益問題開展科學分析,立即做好交流與溝通、宣傳策劃講解、觀念管理等,解決心里的疑惑,達到大家各個方面的幸福所需,使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滿足感、信任感。
(三)必須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
無論是歷史或是實際情況都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維護社會發展、團結一致、國家長治久安的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引領著時代與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3]。”思想政治方面的學術研究一定要以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既可以對外展示出我國如今在世界舞臺的精神面貌,對內又可以通過群眾教育傳承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中華文明古國有著悠悠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在吸取過去歷史時期精華的基礎上,以多樣化形式面向社會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里,進而成為人們的相關理想理念,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準,真正做到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我國如今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既面對著新的歷史期遇,同時也面臨著多重復雜且深刻的挑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握住新時代的脈搏,主動持續發揮創新力量,以創新發展來融入新時代要求,迎接挑戰,應對新的艱難。
(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給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出了挑戰
當下,人民的主要矛盾已然變遷,對生活及精神的熱愛需求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也應隨之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又面對著新一輪復雜而多變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有很多行業已進入世界優秀行列,當今社會總生產力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們在物質社會中,對生產力發展的需求不斷增長,但這種需求與經濟增長的不全面和不均衡形成了分歧,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難以完全適應老百姓對生活的所需,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做到適度開展宣傳詮釋,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了解我國所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此外,應鼓勵人民群眾積極投入到全面小康建設和智慧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去。這就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與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狀況給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出了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績顯著,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著諸多的社會問題與矛盾,城鄉地區發展與居民收入分配存在較大的差異。發展不均衡與不完善的現實需要實現國家的管理體制與能力的現代化。因此,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做好“溝通交流、疏通引導”工作,要妥善處理群眾的心靈難題,對群眾關注的問題采取行動,用一種健康、平和的心態來看待現階段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狀況;幫助年輕人進一步了解我國基本國情,把握目前和國外發展水平的差別,把群眾能量激發出來,在群眾中獲得最大的共識,為祖國的快速發展作出自己的奉獻。
(三)“互聯網+”給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出了挑戰
互聯網社會“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特質[4],以及互聯網里的用戶的虛構性、信息傳遞的便捷性促使各種觀點、多元化價值觀奔涌網絡空間。互聯網領域里的觀念、文化并沒有旗幟鮮明的主陣地,網絡空間里的一點“小事件”都可能會發酵成實際生活中的群體事件,它對于大眾的生產活動和精神財富形成了負面的沖擊性。新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夠占領網絡意識形態主陣地,是否能夠正確對待人民群眾,是否能夠有效運用大數據、云服務平臺等新型專用工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工作方式和方法,防止互聯網輿論危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考驗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深入人心,能不能更加高效地團結人民群眾,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徑探析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不斷地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堅持數字化、青年化和網絡化,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要注重“數字化”方向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信息化時代技術,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首先,針對教育主體化特點,對教育主體進行信息采集,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教育主體的互聯網應用情況、社團活動參加情況、政治面貌、社交網絡平臺關心行業、網頁訪問具體內容喜好等內容搜集,根據海量數據庫的測算,掌握受眾群體要求及思想狀況。同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靈活調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做到有效融合教學目標與教育目標,增強匹配程度。當一定數量的文化教育、個人數據愈來愈豐富多彩時,對海量數據收集整理能夠創建不一樣喜好、類別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模型。在大量分析調查數據后,我們可以梳理出針對與課程目標對應的教學制度和方法。其次,利用互聯網平臺所產生的海量數據信息搞好輿情研判、心理干預工作。互聯網平臺全天候開展數據庫的實時互動,創建根據互聯網平臺網絡輿情體現機制。通過網絡監督后臺管理檢測的網絡數據,分析數據動態變化趨勢,如有異常,立刻強化對網絡上的受眾進行社會輿論的推廣和引導。
(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要注重“青年化”方向
以關心服務青年為出發點,培育具有擔當國家偉大復興使命的新生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勇于擔當,國家就有發展前途,中華民族就有期待,完成我們自己的發展規劃就有持續不斷的巨大力量。[5]”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要注重“青年化”。首先,要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放在首位,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青年人更加地堅定“四個自信”。其次,提升國家與世界發展的方向,以一個總體、一個客觀的角度來思考現如今的中國與世界。因為歷史人文和基本國情的差別,中西方的發展路線也不盡相同。人文文化是豐富多彩的,而人生轉折點都各有不同。西方政治話語、西方國家基礎理論、西方國家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并不適合于中國“土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通過無數實踐驗證的、具備頑強生命力的理論基礎。需要對青年人開展好主題教育,使青年人能客觀全方位地對待中國發展趨勢,千萬不要被西方國家理論所“忽悠”。最后,應加強學生們的思想教育,提高青年人的報國之志,正確引導青年人將個人理想與中國夢相結合,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征程中作出貢獻。青年人要敢于將個人理想與中國夢相結合,磨礪品性,增長才干,為國家的富強貢獻智慧。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根據普遍開展的社區實踐活動,正確引導青年人了解社會、體恤民情,培養擔當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新時代青年。
(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要注重“網絡化”方向
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應以“網絡化”為出發點開展改革創新。首先,對網上輿論的交流進行具體的引導。網絡社會輿論管理者對“不自覺的”思想的營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網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其政治傾向,增強其政治信仰”[6]。其次,應加強網民的主題教育與正確引導。網絡空間是網民觀點的集中地,人們呼聲和要求在網絡軟件上栩栩如生直接地呈現。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更加重視聆聽網民呼聲,要將在網絡上的人和網絡外面的人密切結合起來,充分運用“傳聲筒”的功效來傳遞網絡輿論。對網絡有偏見的,要對它進行及時的解釋說明溝通交流,并及時開展心理指導。應對網絡上多樣的價值觀念和各種各樣思想沖擊,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懂得立即回應網民的單方面自我的認識,需要對眾多網友開展正確輿論引導和糾正,進行正面的推廣教育,強化對思想政治工作嚴格監管。最后,要提升大數據的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對互聯網技術欠佳、虛報、膚淺等種種報道的整治工作,配合網絡監督機構強化對網民的宣傳引導,運用網絡技術去阻攔、隔絕不良記錄,可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手機上網作風。
四、結語
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要密切聯系時代,堅持開拓創新,奮力進取。在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數字化”“青年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趨勢,要充分利用好宣傳引領、團結組織、服務群眾等優勢,凝聚力量,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550.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4] 蔣廣學,王志杰.“互聯網+”環境下青年思想教育的傳承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2):114-118.
[5]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2)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