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需要法學復合型人才。“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勢在必行,對促進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經濟學 法學 復合型人才 模式 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4-266-02
引言
法律的經濟分析已經在法學中占有一席之地,逐漸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由于其具有實證的特性,經濟學的分析還能為法律的理論研究奠定扎實的基礎。本文將“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作為研究對象,并不僅限于對法學教育體系的改革進行研究,而是對“經濟學+法學”的新法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復合型人才培養背景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以高考制度的重新確立為標志,法學教育進入了一個快速擴展、蓬勃發展的復蘇時期。在此背景下,出現了注重知識傳授、忽略能力培育的現象,這使得我國的法學教學與中國的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專業法律人才不相適應。隨著全球經濟市場的改變,怎樣在新時代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促進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有效維護經濟利益,是引發人們思考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開始對高校學生進行“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進行培養,在此過程中,因為缺少一種可以借鑒的方式,所以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因此,尋找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未來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優勢
(一)基準點分析方法具有共同性
基準點指某一基本標準。基本點分析方法是指以參考標準為基礎或前提的分析方法。在經濟學中,以消費者作為研究對象,消費者會依據主客觀因素,做出最終選擇。在法學中,法學原則是法的基準點。“法學原則”指的是從相似案件中總結出來的原則,并以此作為一般性原則,用于以后相似案件的處理。因此,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行為上,都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在進行該研究時,必須解決參照點的選取問題,激發論證的實質。通過研究參照點,論證法學和經濟的研究思路是相通的。
(二)研究價值上存在共通性
在經濟法中,供給方與需求方的相互作用,體現的是利益之爭。單就法學學科而言,產生法律關系雙方的相互影響,體現的是訴訟的結果。在這種相互的關系中,利益分配不是絕對的,但從雙方的互動性角度來說,研究者將自身置于所研究的領域,化多重價值為單一價值,為研究價值理論提供便利時,經濟學和法學在研究價值上存在共通性。
三、“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現狀
(一)交叉性對原有法律專業知識融入兼容問題
在進行“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時,要與經濟社會的變化保持同步,在實際教學和課程體系的建設中,首先,要將最新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和知識體系融合進去;其次,在課程中,應將經濟學的發展趨勢與我國法律體系的發展趨勢相結合;最后,法律專業通常涉及到更多的其他學科的交叉知識,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素質有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法律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所面對的重要問題。
(二)法律教學過于偏重理論知識學習
目前,在“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側重于對學科型人才的教育,而忽略了對實踐型人才的培養。并且,在對法學專業進行分類時,多以各部門的專業領域為依據。這樣的課程設置,造成了在課堂上,教師會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對法律理論知識的教授,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很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就造成了在“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經濟類法律實踐技能的欠缺,不能達到有關行業中所需要的能力需求。
(三)教師隊伍水平有待提高
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高校擁有多元化教師隊伍,為基本的教育服務。同時,還要求個體化的教師要凸顯教學特色,引導“經濟學+法學”學科的發展。具有一定區域特色的高校,依托當地的經濟、文化等條件,為教師隊伍注入新鮮血液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然而,由于有些地區地域、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制約,經濟學與法學專業人才引進和交流渠道十分狹窄,專業氛圍也相對薄弱,這使得我國的“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教師隊伍很難得到廣泛的關注??v觀全國設置法學專業的高等院校普遍缺乏這樣的條件。
(四)法學人才評價機制單一
法律職業資格證考試是人們進入法律有關職業的門檻,也是檢驗法學專業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金標準”。由于法學的運行不能脫離環境和社會的,通過考試評價法學人才的單一機制,不能使其適應法律行業發展的需要。因此,“經濟學+法學”復合型學科體系建設,在評估體系上也應將培養實踐技能作為評價機制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單純地以某一個單一的考試來衡量。
四、“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構建
法律是對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的一種高度的總結和集中的反映,也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法學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擁有相應的專業知識,還要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社會經歷。同樣,“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是與法學教育的基本原則應保持一致。在培養模式上,以加強了理論知識為基礎,推動能力建設為目的,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復合型法律人才的特色。
五、“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路徑
(一)構建“雙路徑”交叉學科試驗區
現階段,高??梢浴敖洕鷮W+法學”試驗區為依托。在課程結構與實習方式上,按照“寬口徑”本科與研究生貫通培養的總體思想,進行深入地改革與完善。在與試驗區對接的法學研究生教育中,應突出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為“寬口徑”本科和研究生貫通式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
為了進一步落實“共同基礎+個人發展”的教育思想,可以在保持原來的轉專業制度的同時,按照培養對象的不同,繼續實施按培養對象的不同類型的分科體制。試驗區的人才培訓途徑見圖1。
(二)采用多種方式優化師資力量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進了高校教育的現代化和創新發展,也推進了法學服務和產業活動的智能化發展。在高?!敖洕鷮W+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上。首先,要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打破學生時間、空間的限制,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學;其次,必須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目前,建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師是迫在眉睫的,因此加大對高效教師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以達到對高校師資隊伍進行最優的效果。
(三)創新法學專業人才評價模式
高校要進行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與創新,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意識,在意識層面進行改革,樹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念。就法學教學而言,就必須對大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要進行深刻的剖析,加強對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在“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意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并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和學生的發展需要,創造出一種多樣化的“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促進大學畢業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在創建新的教育模式時,要充分把握國家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變化趨勢,使其與相關法律體系的變化同步。
六、結論
本文針對“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現狀,分析造成復合型人才培養困境背后的深層次原因,論證“雙路徑”交叉學科試驗區研究貫穿路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對“經濟學+法學”交叉學科建設進行了初步嘗試,是對法學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改革的一次實踐性探索,也為“經濟學+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 洪玉管,陳壽燦.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合作機制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0(15/16):61.
[2] 徐顯明.新文科建設與卓越法治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20(01):8.
[3] 苑野,董新凱.加快法治化: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切實路徑[J].江蘇高教,2021(01):47.
[4] 楊倩,許峰.簡論研究生培養中的多元化智慧教育[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05):152.
[5] 李燁.財經類法律人才培養相關認識[J].智庫時代,2019(22):47+58.
[6] 張軍.建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國高等教育,2020(15/16):20.
[7] 馮娜.經濟學和法學之間的共通性——評《法理的基因》[J].中國教育學刊,2023(03):143.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政法學院 西藏拉薩 850000)
[作者簡介:李劍橋(1997—),男,彝族,四川省攀枝花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法律。](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