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丘墟透照海針刺對腦卒中足內翻患者足踝運動功能及下肢肌肉形態的影響,為提高該疾病的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間蘇州倍磅康復醫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足內翻患者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康復功能鍛煉、常規針刺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康復功能鍛煉的基礎上接受丘墟透照海針刺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LE)評分、臨床痙攣指數(CSI)評分、均Barthel指數(BI)評分及下肢肌肉形態變化。結果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治療4周后臨床總有效率更高;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CS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MA-LE、B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脛骨前肌厚度、脛骨后肌厚度均增厚,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厚(均Plt;0.05)。結論 丘墟透照海針刺治療可有效減輕腦卒中足內翻患者臨床癥狀,減輕其痙攣程度,改善足踝運動功能及下肢肌肉形態,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療效較為確切。
【關鍵詞】腦卒中 ; 足內翻 ; 丘墟透照海針刺 ; 運動功能 ; 肌肉形態
【中圖分類號】R7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5.0085.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5.028
腦卒中是臨床中導致患者癱瘓、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僅會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還可存在多種后遺癥的發生風險。足內翻屬于腦卒中后遺癥中較為常見的一類病癥,可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造成影響,影響其日常生活?,F階段,臨床多為腦卒中足內翻患者提供康復功能鍛煉指導,但對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情況的效果不佳。在中醫理論中,腦卒中足內翻歸于“經筋”“筋痹”范疇,氣血逆亂、經筋失養、陰陽失調為其主要病機,治療應以平衡陰陽、通經理氣為主[1]。故臨床多在患者接受常規康復功能鍛煉的同時給予其針刺治療,可改善腦卒中足內翻患者平衡功能,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但常規針刺對患者肌肉形態的改變作用較小[2],故還應篩選出一類更為全面的治療方式。丘墟透照海針刺可將針具刺入丘墟穴后按指定方向透達至照海穴,針感明顯,可刺激經絡經氣,起到顯著通絡活血、舒經行氣、止痙緩急之功[3]?;诖?,本研究旨在分析丘墟透照海針刺對腦卒中足內翻患者足踝運動功能及下肢肌肉形態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間蘇州倍磅康復醫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足內翻患者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0~65歲,平均(51.31±2.48)歲;病程1~3個月,平均(2.06±0.07)個月;男性23例,女性17例;BMI 19~24 kg/m2,平均(21.57±1.01) kg/m2。觀察組患者年齡40~65歲,平均(51.33±2.45)歲;病程1~4個月,平均(2.07±0.05)個月;男性25例,女性15例;BMI 19~24 kg/m2,平均(21.55±1.03) 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診斷標準:西醫參照《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 [4]中腦卒中足內翻的診斷標準;中醫參照《實用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學》 [5]中“筋痹”的診斷標準,并辨證為氣虛血瘀證。納入標準:⑴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及辨證標準;⑵生命體征穩定;⑶意識狀態清晰且為首次發病。排除標準:⑴既往存在下肢手術史;⑵合并脊柱相關疾病或關節疾?。虎翘幱趥湓衅诨蛞褳槿焉餇顟B。此項研究已獲取蘇州倍磅康復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基礎治療,以及常規康復功能鍛煉:指導患者臥床并正確擺放肢位,保證踝關節處于中立位,并每2 h或4 h變換1次體位;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采用踝關節背屈外翻法進行緩慢足背屈、外翻鍛煉,采用牽拉足跟踝關節背屈外翻法對踝關節進行牽拉,均5~8 s/次,重復15~20次。協助患者取端坐位緩慢足外展,向后拉足并提足跟,3~5 s/次,重復15~20次。指導患者獨自站立或輔助其站立10 min,指導患者伸直背部坐于椅上,并攏雙腿后緩慢抬起患側小腿,伸直至最大限度保持5 s,放松后緩慢落下小腿,10次/組,需完成3組。上述康復鍛煉總時長需保證在30 min內,6次/周。
對照組患者另外接受常規針刺:所選穴位為足三里、三陰交、懸鐘、解溪、丘墟,對針刺部位進行消毒后垂直進針,針刺深度為20~55 mm,得氣后平補平瀉,留針30 min。觀察組患者則接受丘墟透照海針刺:協助患者將患足強迫擺放為正常體位,并輔助固定,后自丘墟穴進針向照海穴進行透刺,全程緩慢進行,并逐漸穿過患者踝關節各個骨縫間隙,進針深度50~65 mm,照海穴可見針尖蠕動即針刺滿意,行捻轉瀉法,患者踝背屈3次后針體自然退回、起針。1次/d,6次/周,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痊愈:治療后患者不存在足內翻癥狀且行走時步履平穩;顯效:患者足內翻癥狀有所減輕,足內翻角度增大15%及以上,但仍不及正常人;有效:治療后患者足內翻程度比治療前有所好轉,且足內翻角度增大5%及以上,但在15%以下,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無效:患者治療后足內翻癥狀未出現任何好轉,且足內翻角度增大5%以下[4]??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中醫證候積分:參考《實用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學》 [5]中的相關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進行評估,包括足內翻程度、偏癱步態、踝關節不穩定性,均為0~9分,得分均與嚴重程度成正比。⑶康復情況:兩組治療前后的足踝部痙攣程度、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別依據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LE)評分[6](0~34分)、臨床痙攣指數(CSI)評分[7](0~16分)、Barthel指數(BI) [8]評分(0~100分)進行評估,FMA-LE、BI評分越高,患者足踝部痙攣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恢復越好;CSI評分越低,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越好。⑷下肢肌肉形態:于治療前后采用便攜式數字化彩色超聲診斷儀[飛依諾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型號:VINNO 6]檢測脛骨前肌厚度、脛骨后肌厚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均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FMA-LE、CSI、BI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MA-LE、B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高;治療后兩組患者CS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下肢肌肉形態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脛骨前肌厚度、脛骨后肌厚度均增厚,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腦卒中足內翻屬于腦卒中的一類常見并發癥,對患者日常生活、運動能力等影響較大。常規康復訓練雖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患者肌力,但起效較慢。目前,臨床多在常規功能鍛煉的基礎上給予此類患者常規針刺治療,雖存在一定的治療效果,但仍缺乏針對性,效果局限。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腦卒中足內翻病因病機與中風病聯系較為緊密,因氣血逆亂、陽氣虛衰、筋脈失養而發病。治療原則為調和陰陽、疏調經筋、標本兼治。常規針刺可直接對患者相應穴位進行刺激,調節機體氣血運行,以此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但其僅一針一穴,且若針刺時間過長會耗費患者氣機,影響治療效果。丘墟透照海針刺是以特色針刺方式對患者丘墟穴、照海穴進行刺激,丘墟穴處于患者踝關節處,屬膽經原穴,機體經氣均從此處留止、經過,而照海穴則為陰蹺交會處,自丘墟穴透針至照海穴,將毫針刺入至丘墟穴后再逐步透入至照海穴,一針兩穴,可溝通內外,激發患者經氣,有加強表里、強筋通經之功,故其治療效果優于常規針刺[9]。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更高,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這表示丘墟透照海針刺可有效減輕腦卒中足內翻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另外,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FMA-LE、BI評分均比對照組更高,CSI評分均比對照組更低,脛骨前肌厚度、脛骨后肌厚度均比對照組更厚,這表明丘墟透照海針刺可有效減輕腦卒中足內翻患者痙攣程度,改善足踝運動功能及下肢肌肉形態,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如下,由于腦卒中患者多存在脊髓傳導通路受損,其體內的主動肌、拮抗肌的正常交互抑制作用受到影響,其患側脛骨前肌可隨之出現廢用性萎縮,脛骨后肌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肌肉痙攣,兩者肌厚度均可變小。相比于常規針刺,丘墟透照海針刺可通過不同方向、角度、深度以同一針同時作用于以上兩個穴位,不僅可加強針刺強度,還可通過擴大針刺刺激面的方式協助針刺感的擴散傳導,進而有效平衡患者踝關節內外側的肌張力,使其保持穩定,糾正異常步態,改善足踝運動功能。并且,該針刺方法還可促進患者肌脛前肌的肌力恢復,抑制、拮抗肌脛后肌的痙攣程度,調節其協同收縮功能,改善患者患側肌肉收縮異常模式,增加脛骨前肌、后肌厚度。另外,丘墟透照海針刺還可通過對丘墟穴、照海穴的刺激來穩定足踝結構,并調整患者跟骨、距骨生物力線,加強足踝核心功能的穩定程度,調節肌肉形態[10]。
綜上,丘墟透照海針刺治療可有效減輕腦卒中足內翻患者臨床癥狀,減輕其痙攣程度,改善足踝運動功能及下肢肌肉形態,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療效確切。但本研究選取樣本量較小,且為單中心研究,后續可增加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以驗證結論。
參考文獻
孟海超, 王正田, 曲淑婕, 等. 電針聯合肌力訓練治療卒中后足內翻的療效觀察及對肌肉形態和踝關節肌力的影響[J]. 上海針灸雜志, 2023, 42(2): 116-120.
杜藝霞.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痙攣性足內翻的臨床觀察[J/CD].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9, 7(12): 165-166.
馮春燕, 康煜煒, 張春紅, 等. 丘墟透照海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足內翻表面肌電RMS Mean值的影響[J]. 西部中醫藥, 2022, 35(11): 4-7.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9, 52(9): 710-715.
王永炎, 嚴世蕓. 實用中醫內科學: 中醫內科學[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9: 120.
劉霖, 朱琳, 侯敬賢, 等. 強化簡易家庭任務導向性訓練在卒中偏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的初步應用分析[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9, 16(5): 243-248.
陸彥青, 楊海濤, 莊禮興, 等.“靳三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40例臨床觀察[J]. 中醫雜志, 2013, 54(12): 1034-1037.
謝春榮, 張勇, 任毅. 透刺療法結合現代康復訓練治療中風病足內翻的臨床觀察[J]. 現代中醫臨床, 2017, 24(5): 34-36.
王凌飛, 張雪竹, 聶坤. 針刺結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足內翻的干預效果及足踝運動學特征分析[J]. 遼寧中醫雜志, 2019, 46(10): 2178-2182.
陳希源, 李雪青. 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侖透太溪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足下垂的隨機對照研究[J]. 針灸臨床雜志, 2017, 33(7): 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