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漢族,管理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進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經濟與管理、教學論、心理教育。
【摘 要】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已成為重要的教育政策議題。盡管中小學生命教育已經取得不少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但仍然存在許多認識和實踐誤區。為了有效開展生命教育,需要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厘清生命教育的概念,深刻理解生命教育對學生生命成長、對學校存在和發展、對社會發展的多重價值;始終把生命原則放在首位,直面生命存在的困頓,聚焦生命成長,創新生命教育“六化”策略,構建完整的學校生命教育體系。
【關鍵詞】中小學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體系
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將生命教育正式納入中小學課程,這標志著生命教育課程化有了政策依據。不少地方和學校進行了生命教育實踐的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就全國來看,很多校長和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意義認識還不到位,對生命教育本質的理解還比較粗淺,沿用學科知識教育的模式比較普遍,學校生命教育的成效和特色不明顯。那么,如何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質?加強學校生命教育有何特殊意義?學校如何根據新政策要求有效開展生命教育?本文就以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生命教育多維而神圣
生命教育是一個涵蓋生物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綜合性概念。它以生命價值為最高原則,通過教育方式,引導人們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發展生命、成就生命。生命教育可以有三種理解:
(1)生命化教育(education to life)。葉瀾教授較早關注“生命”及其與教育的內在關系研究,黃克劍、張文質等于1993年提出“生命化教育”理念并開展實踐。他們都強調生命是教育的起點,生命教育是觀照整體生命的人本教育;教育的本質是提高生命質量和提升生命價值;生命價值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基于“為了生命”的生命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育與生命的關系,實施重點在于關愛生命權力和尊嚴,是一種人文主義生命教育觀。
(2)生活教育(education for life;education by life)。在陶行知先生看來,生命教育是充滿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的教育。劉濟良先生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生命的和鮮活的,是生命的生活形式,理所當然應該在生活的層面上展開。高偉先生認為,生命教育的全部意義都在于它有助于提高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生命過程就是生活經驗積累過程和與之相隨的沖動、煩惱、欣喜、愉悅、幸福等情感體驗過程。“通過生活”的生命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實施重點在于直面人生的迷茫和生活的困頓,是一種現實主義生命教育觀。
(3)生命的教育(education of life)。朱永新先生認為,生命和教育本來就是一體的,教育本來就是為生命而準備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每個生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種觀點強調“基于生命”的教育,將整體生命作為教育對象,強調教育不是人生的準備,教育就是人生;教育過程的本質是人類生命能量積累和轉換、人的生活和生存能力拓展、個體精神生命生成的過程;學校要尊重生命之獨特性、差異性、多樣性,開展個性化教育。其核心是人的生命成長與教育的同構關系,實施重點在于遵循生命發展軌跡給予成長支持,是一種理想化生命教育觀。
可見,三種生命教育觀都強調教育要“以生命為本”,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與深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價值觀、生命教育內容觀和生命教育過程觀的統一。
二、為何要加強中小學生命教育
學校開展生命教育不僅是學生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還是教育主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為其注入創新活力的客觀需要。具體體現為以下幾點。
1.讓學生珍愛生命,奠基幸福人生。
近年來,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一些惡意傷害事件屢見不鮮。因此,加強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個體價值。通過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寶貴、不可逆性和有限性,教導學生珍惜自己的生命,避免做出過激行為;幫助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危險和隱患,教會他們如何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教會學生如何在困境中積極應對,培養他們面對挫折和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提高他們的心理韌性;引導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培養同理心和關愛他人的品質,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促進他們的自主健康成長,為幸福人生奠基。
2.讓學校回歸生命,成為立德樹人事業。
在經濟追趕時代,教育變成了一種社會經濟發展和個體生存競爭的手段,功利化教育異化了人的生命。葉瀾教授認為,重視“生命性”將使學校工作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努力完成為生命的健康發展服務的神圣使命。生命教育不僅可以讓學校回歸到立德樹人的原點和初心,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生命熱情,讓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而且可以提高學校育人質量和社會聲譽,將單一的人力資源生產轉變為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提升的事業。
3.讓教育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發展原動力。
青少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生命質量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因此,在中小學大力開展生命教育,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即整體提升民族的生命質量,讓教育成為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1)培養有責任、能擔當的創新人才。加強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激發他們樹立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強大而發奮學習的志向,自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創新人才。
(2)促進學校和家庭和諧。通過生命教育,學生可以學會如何與教師、同伴、家人和諧相處,尊重長輩、關心家人,從而促進學校團結、家庭和諧,成為社會穩定和發展之源。
(3)增強文化自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許多關于生命的智慧。通過生命教育,可以將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意志熔鑄在青少年的精神中,培養他們勇敢、自信、堅強的品格,增強其文化自信。
三、中小學如何開展生命教育
盡管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仍存在許多誤區:目標不清,浪漫主義傾向突出;課程零散,缺少規范性;教學知識化,缺少生活性;課堂程序化,缺乏體驗性;活動孤立,缺少生態性;師資匱乏,缺少持續性;評價隨意,缺少反思性。破解生命教育困境,需要校長和教師自覺澄清誤區,始終把生命原則放在首位,直面生命存在困頓,聚焦生命成長,創新生命教育策略,構建完整的學校生命教育體系。
1.目標具體化。
生命教育的目標是建立學校生命教育體系的關鍵,是學校生命教育規劃指導原則,是課程開發、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師培訓的基本依據。生命教育作為一種關注個體生命成長、強調生命價值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生命價值觀和生命素養。從學生生命成長規律來看,生命教育的具體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
(1)基礎性目標:珍惜生命,熱愛生命。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自我保護教育、生理和健康教育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發現、分享和創造生命的意義,形成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生命觀,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自覺意識。這是生命教育的基礎性目標。
(2)發展性目標:體驗生命,發展生命。從生命成長角度來看,指導學生設定具體發展目標,教育學生直面人生的積極態度,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激發學生對美好人生追求,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樂觀、希望、韌性等積極心理品質。這是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標。
(3)創造性目標:超越自我,追求幸福。從生命情感與體驗角度來看,培養學生積極心態,體驗人文關懷的溫暖和人際支持的力量,在持續努力行動中調整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標。
2.課程規范化。
生命教育課程是整體設計、系統推進生命教育的基本保障。
第一,學校應根據《指南》要求,系統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中小學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發展要求,盡快開展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等專題教學。如某小學1-3年級的生命教育的內容設計為有趣的生命、自我保護、特別的生命三個主題,就體現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
第二,根據學生生命成長中的問題,開發校本課程。結合學生身心成長的階段特征和生命成長的需要,學校可圍繞認識生命、珍愛生命、發展生命、欣賞生命四個層次展開。有的學校從生理之維、安全之維、健康之維、生活之維、精神之維五個維度設計校本課程(見表1)。這些維度各有側重,相互交叉,深度融合。學校可以組織專家團隊開發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同時配套開發課件、影片、案例分析等生命教育共享課程資源。
表1 生命教育教材內容設計五維度
[維度 教材內容 生理之維 生命責任、生死觀、自殺防御、悲傷輔導等教育。 安全之維 公共安全、急救護理、生理衛生保健、災害自救、運動防護等教育。 健康之維 作息、休息、運動、保健、修身、養性、醫療、養老等身心健康教育。 生活之維 生存技能、生活技能與情趣、生涯規劃與發展、愛與感恩、挫折、同理心等教育。 精神之維 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自我效能感、人格等教育。 ]
第三,生命教育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1)與各學科相結合,有機滲透,提高生命教育的實效,如小學低、中、高學段美術與繪本故事、教育戲劇、語文閱讀整合,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和熱愛。(2)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積極心理品質,如結合學生作業拖沓、玩手機不能自控等,培養學生惜時、守時等生命品質。(3)與生涯教育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如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明確今日之學習與明日良好職業素養、美好生活的關系。(4)與勞動教育結合,在培養學生勞動熱情、勞動技能和同時,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其勞動幸福感與獲得感。(5)與科技教育融合,注重科技應用,通過技術手段提高生命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如有的學校通過信息技術抓取,發現學生中的孤獨者以及學生最喜歡玩的地方,進而有效幫助孤單學生,并把學生最喜歡玩的地方開發成學生交流和才藝展示的空間。
3.課堂生命化。
課堂是生命教育的主陣地。生命化課堂的基本特征是“生命在場”,即以生命喚醒生命、激勵學生生命意識和主動成長的生命場域。要讓生命教育在課堂中真實發生,第一,教師要有“為生命而教”的信念,把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東營市海河小學探索實踐了“135生命幸福課堂操作守則”,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成長。深圳市寶安區濱海小學在實踐中提煉出四種“生命自覺”課堂類型:自覺補充、豐厚教材型;自覺嘗試、過程探究型;自覺延伸、創作表達型;自覺超越、交流合作型,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二,教學設計要體現學生生命發展需求,讓課堂內容充滿生活氣息,體現學生“自主探究—深度體驗—自由表達—反思理解”的生命成長邏輯。第三,重視課堂中學生的真實感受和即時反饋,讓教學過程演化為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故事。第四,以教師語言的召喚性、文化性、陶冶性營造生命氛圍。生命課堂的語言應該體現真實性要求、正當性要求、真誠性要求。
4.活動體驗化。
生命教育活動要讓學生充分表達個體生命需求、自由表達生命情感,進而深刻體驗生命的價值。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講解生命健康知識,還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了解生命的發展和演變。在課外或校外活動中,學校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有吸引力的活動來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例如,通過參觀生命科學展覽、參觀博物館、安全演練、模擬急救訓練、心理劇表演、繪本閱讀、親子運動會、生命教育App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生命知識,更加直觀地領悟生命的奧秘和保護生命的重要性,進而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5.教師專業化。
教師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職業,是學生生命中的關鍵他人,因此教師不僅要有學科教學的本領,更要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和生活品質,以儒雅人格成為學生生活的榜樣和人生的引路人。為此,教師要通過持續學習等方式來積累和傳遞自己生命能量,成為溫暖和滋潤學生生命的專家。學校也應為教師提供生命教育培訓,可以建立生命教育名師工作室來負責培訓和指導教師;也可以開展專題性培訓活動,如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生命教育課題研究等,使他們掌握生命教育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在課堂中實施生命教育。
6.評價人文化。
實施生命教育需要建立生命教育的評價機制,但這種評價不同于知識評價,而是以學生的內心感受與情感表達、思維發生與外顯、日常行為自覺自主變化為觀測內容,以學生個體和學生之間的評價為主,體現評價的開放性、及時性、真實性、激勵性。為此,學校需要建立生命素養評價標準,開發生命素養評價工具,制訂評價量表,對學生生命狀態進行日常評估,并根據反饋進行調整和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優化師生生命存在狀態。生命素養由4個一級指標和8個二級指標構成(見表2),它們可作為學校生命教育評價的參考。
表2 中小學生生命素養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發現生命價值 認識生命內涵,理解生命本質 激發生命活力 敬畏生命存在,珍愛生命價值 展現生命魅力 體驗生命情感,悅享生命過程 優化生命樣態 拓展生命維度,增長生命智慧 ]
當然,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并發揮各自的作用,但學校應發揮主渠道作用,為學生的生命自我覺醒、自我生成和自我發展提供符合人的生命本性的價值理想和教育方式。唯有這樣,學校才能真正實現師生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為學生美好人生奠基。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方月森,季俊昌.探究生命幸福教育促進學校優質發展——山東東營海河小學追求教育本真奠基孩子幸福人生[J].中小學校長,2016(02):67-70.
[2]高偉.從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種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35-42.
[3]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3(09):85.
[4]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魯潔.教育的原點:育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4):15-22.
[6]裴娣娜,柯愛紅,朱克美.生命教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中國德育,2008(01):51-58.
[7]葉瀾.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1998(02):6-11.
[8]張文質.跨越邊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關鍵詞[J].中國校外教育,2007(0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