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紅
【摘 要】本文在總結我校音樂教研工作開展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音樂課堂為近景、以美育培養為中景、以文化傳承為遠景的“三景”音樂教科研主張,在整體提升縣域中小學音樂教研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關鍵詞】中小學 音樂教研
為探索音樂課堂“新態勢”,立足“國測、省測”精神,我校以音樂課堂為近景、以美育培養為中景、以文化傳承為遠景,構建“三景”音樂教科研主張,在音樂教研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積極營造五育并舉、立德樹人的美育環境,進一步弘揚音樂文化,助推新時代我縣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
一、以音樂課堂為近景——抓實常規,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教研的第一陣地。為聚焦音樂本位,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我們堅持區域聯動原則,通過七個小學教研共同體、九大初中教研片區、高中校際教研組這三級平臺,“以點帶面”深入展開教研活動,進一步規范新課標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在每學期的常規教研活動中,我們鼓勵各片區、各共同體以“雙線”形式安排教研計劃:一是城鄉組隊,推動優質校與農村校、薄弱校共建教研幫扶制度,推動城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實現共贏;二是安排一位名師或骨干教師帶動一位新教師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加強名師引領作用,打造“高增值成長”音樂課堂,促進音樂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疫情之下不停教,網絡之上教研忙”,疫情期間,我們沒有停止學習、教研的步伐,而是積極開展系列云端教研活動。主要做法有:2020年春,組織教師參加音樂微課、微視頻征集活動——安溪縣共推送10節課外微視頻赴市參賽,取得了好成績。此外,我們組織一線骨干教師開展空中課堂微課制作活動,共擇優推送45個作品上傳到學校網站,供全縣師生居家學習。
二、以美育培養為中景——積聚力量,用心打造師資隊伍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隊伍建設是教學管理的第一要務。在隊伍建設方面,我們主要采取幫扶帶動的工作策略,形成教研員、骨干教師、新教師、全體教師四支縱向隊伍,通過教研員工作室、青年名師培養、新教師培養、全員研訓四種方式橫向開展師資培訓,主動引領音樂教師在縱橫交錯的教研活動中共同編織教研之網,鋪就成長之路。
1.教研員工作室,引領起航。
我們建立音樂教研員工作室,近三年來引領六所縣級音樂教研基地校,開設10場音樂研討活動。筆者也非常榮幸地承擔了其中2節音樂示范課,開設2個專題講座,把外出培訓學習到的新課標變化、大單元教學理念、音樂作業設計等熱點動態帶回來與同事共研、共融、共成長。
2.青年名師培養,助推成長。
為落實《安溪縣教育局關于實施青年教師專業提升三年行動的通知》,我們召集兼職教研員和有經驗的骨干老教師組建指導團隊,開展中小學音樂教師課堂教學專項提升活動。通過深入音樂課堂、現場觀察、學生問卷、診斷指導等形式,分學段組織開設4場專題研討活動,共計開課90多節。我們積極引導青年教師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當然,青年教師也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提高了自身業務能力。
3.新教師培養,指明方向。
對于新教師的培養,我們采取體驗式研訓、片段教學、才藝展示、課堂實操等多維方式全面進行,并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幫扶”制,指導青年教師制定個性化“成長計劃”,同時結合崗前培訓堂等活動,引導青年教師主動“學”。在強化幫帶的同時,我們引導青年教師每年讀一本音樂教育專著,每月寫一篇教學案例,每周寫一篇教學反思、教學隨筆,引導青年教師主動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反思教育教學實踐,幫助新教師盡快轉變角色,為新教師教學指明方向。
4.全員參與,形成合力。
“教”以潛心,“研”以致遠。為了深入貫徹2022年版新課程標準精神,理解新課標的修訂思路和內容變化,扎實推進“雙減”政策,落實國家、省、市藝術質量監測要求,進一步引領教師準確把握學科特點,努力提升學科素養,我們圍繞“乘監測之風,揚音樂之帆”這一主題開展了音樂教師全員研訓活動。研訓活動采取人人準備、現場隨機抽簽、立即上場的方式,確保落實全員參與、一個不落,通過解題析題、小組交流、成果展示、同課異構等多種形式,組織全體教師浸入課堂、融入教研。這樣的研訓方式在本縣本學科也是首次舉行。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實踐、創新、總結,積極探索出一條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新路徑。
為進一步積蓄教學力量,我們積極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方式,先后多次邀請省、市專家,各級各類名師為全縣音樂教師開設多場專題培訓,培訓形式采用理論與實踐融合的方式展開,有專家講座、教學研討、對話交流、自主研修、課堂實踐等。同時,我們也主動出擊,積極帶領教師“走出去”,參加各種研訓活動,致力于提升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雙重路徑,我們引導教師進一步理解新課標的理念及藝術課程核心素養的內容,并用于指導教學實踐;準確了解中小學音樂教材內容,正確解讀音樂作品;根據學段目標、學生學情,基于課程標準合理設計教案,有效地實施教學等。
此外,我們抓住“以賽促研”的關鍵點,通過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比賽,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能力。近年來,我們指導教師獲得市級“教壇新秀”3人,市級教學技能現場賽一等獎3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5人;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市級命題比賽,獲得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
三、以文化傳承為遠景——藝體雙修,綻放茶鄉藝術之光
傳承文化是美育的重要使命。音樂教學不能只停留于學科教學本身,新時代賦予音樂教育必須扛起文化傳承的大旗。我們以打造“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創新做法,落實“雙減”、推動“雙增”,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1.著力打造美育特色。
近年來,全縣創建了7所泉州市中小學藝術特色學校,而我們所帶領的音樂教師團隊正是這些特色學校的骨干精英。以華僑職校為龍頭,第十八小學、第二十小學等聯合指導的“非遺”安溪竹藤編工作坊,榮獲“福建省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節”工作坊現場展演一等獎。安溪第六小學入選福建省100所少兒舞蹈美育工程試點學校。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我縣參加全省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節比賽,榮獲省級一等獎2個、二等獎7個、三等獎14個、優秀創作獎2個,是區縣獲獎數量最多的單位,被省教育廳授予優秀組織獎。
2.充分挖掘傳統文化。
近年來,安溪縣立足地域特色,引導學校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安溪第六小學的木偶戲、第九小學的高甲戲進校園,金谷中心學校和西坪中心學校的南音進校園等項目紛紛展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此外,我們重視兩方面工作:第一,通過持續培訓,派送優秀的音樂教師外出參加專題研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育案例,保證傳統文化事業的傳承與發展有一批強有力的“領頭雁”;第二,組織開展傳統文化進課堂專題研討活動,通過研磨、實踐、討論、修改、理解、升華,在音樂課堂中滲透核心素養,彰顯學科育人價值,將美育落到實處。
今后,我們將繼續走“清溪素養,藝體雙修”路線,堅持以普及促提升,在提升中創特色,讓茶鄉藝術之花灼灼其華。音樂教研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未來可期。相信只要我們“同舟共濟揚帆起”,“三景”音樂教學主張必將“乘風破浪萬里航”。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