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非遺項目編碼是實現非遺信息標準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體系中的基本一環。非遺項目編碼好比居民身份證,每個非遺項目都有與之一一對應的身份信息。只有對非遺項目進行編碼,才能快速準確地定位到相應的非遺項目信息。對非遺項目進行編碼,不僅可以為非遺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可以解決數據庫開發時非遺項目與非遺傳承人之間如何精準關聯的問題,更好地促進我國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建設。本文對非遺項目編碼標準的基本概念、信息分類、編碼方式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初步設想。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編碼標準,信息分類,編碼方式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4.005
0 引 言
在新時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我國已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共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我國已累計投入國家非遺保護資金近百億元,一大批珍貴、瀕危和具有重大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1]。特別是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開展以來,加快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廣度和力度,但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據化標準建設相對比較滯后。
202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標準是頒布的關于非遺數字化保護領域的第一個標準,標志著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建設的開始。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需要由基礎標準、業務標準、相關標準三部分組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標準屬于業務標準,而關于基礎標準部分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要實現非遺信息標準化,就必須通過對非遺項目信息進行分類并選取部分通用信息對非遺項目進行編碼。非遺項目編碼就好比居民身份證,每個非遺項目都有與之一一對應的身份信息。只有對非遺項目進行編碼,才能快速準確地定位到相應的非遺項目信息。對非遺項目進行編碼,不僅可以為非遺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可以解決數據庫開發時非遺項目與非遺傳承人之間如何精準關聯的問題,更好地促進我國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建設。
1 非遺項目編碼的基本概念
非遺項目編碼是實現非遺信息標準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非遺項目編碼就是根據各級政府公布的非遺項目名錄,對級別、地區、公布時間、類別、編號等信息通過統一的標準賦值。
2 非遺項目編碼的信息分類
2.1 信息分類方式
在對非遺項目編碼之前要對需要編碼的信息進行分類,分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線分類法。它類似于將信息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樹狀結構分類,按照同一規則劃分出的類目叫做上位類,該類目包含的內容叫做下位類,類同與類目之間叫做同位類[2]。
如表1所示,脊椎動物為哺乳動物上位類,哺乳動物為脊椎動物下位類,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互為同位類。
線分類應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化分規則要明確;劃分范圍要準確;類目之間不交叉,一個下位類只對應一個上位類;分類要系統。
二是面分類法。它需要把信息按照不同屬性進行歸類形成不用的“面”,然后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選取每個面中的信息組合成一個完整信息[3],如表2所示。
使用時將表中信息組合使用,如鐵質方型鍍金。
面分類應用是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化分規則要明確;不能重復選擇;面的位置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一旦確定其內容和位置不能更改。
三是混合分類法。它是根據實際情況將線分類法合面分類法混合搭配使用。
2.2 非遺項目信息分類
根據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信息,描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所涉及的信息眾多,分為級別(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類別(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申報地區(各級行政區劃、中直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類型(新增、擴展)、公布時間、批次、序號、項目編號、項目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單位。從上述對于非遺項目信息的分類可以看出,申報地區是線分類,其他信息是面分類,所以整體來看非遺信息需要采用混合分類的方法。
3 非遺項目編碼方式
3.1 編碼規則
非遺項目進行編碼時選擇最具有代表性信息同時考慮到泛用性和擴容性。對比大部分各級名錄內容后,選取級別、公布地區、公布時間、類型、項目編號(數字部分)作為一個非遺項目編碼的內容,其中項目編號在公布時可能不存在,則用公布時序號替代。同時增加序號、校驗碼兩項。非遺項目編碼順序從左至右依次為:級別碼為一位數字代碼、地區碼為六位數字代碼、地區補充碼為三位數字代碼、公布時間碼為四位數字代碼、類別碼為二位數字代碼、編號碼為三位數字代碼、序號碼為二位數字順序碼、效驗碼為位位數字代碼,共22位數字代碼組成,如圖1所示。
非遺項目編碼22位數字代表具體含義級規則如下:
3.1.1 級別代碼
級別代碼分為國家、省、市、縣。對應編碼為1、
2、3、4,如表3所示。
3.1.2 地區代碼
地區代碼段當級別為國家級時填寫申報地區的省級代碼,當級別為非國家級時填寫名錄公布地區代碼,如:
國家級項目八大處傳說申報地區為北京市石景山區,則填寫申報地區行政區劃分代碼,查得北京市行政區劃代碼為110000;
河北省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河間詩歌,則填寫名錄公布地區行政區劃分代碼,查得河北省行政區劃代碼為130000;
河北省邯鄲市公布的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大平調,則填寫名錄公布地區行政區劃分代碼,查得河北省邯鄲市行政區劃代碼為130400;
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公布的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石骼體書法,則填寫名錄公布地區行政區劃分代碼,查得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行政區劃代碼為130424;
中直單位代碼000000。
3.1.3 地區補充碼
地區補充碼為應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場行政區劃代碼設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場行政區劃代碼為9位數字,比其他地區多3位數字。其他地區地區補充碼均為000。示例:第一師阿拉爾市1團金銀川鎮行政區劃代碼659002100,地區代碼填寫前六位659002,地區補充碼填寫100,如表4所示。
3.1.4 年份代碼
年份代碼為非遺項目公布年份。
3.1.5 類別代碼
類別代碼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對應編碼為01-10,如表5所示。
3.1.6 編號代碼
編號代碼為公布名稱對應編號取數字部分,如無編號則選取公布序號。如剪紙(蔚縣剪紙)國家公布編號Ⅶ-16,取數字部分16,編號代碼為016;銅川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李氏燒燙傷藥膏沒有公布編號,則選取公布時序號2,編號代碼為002。
3.1.7 序號代碼
序號代碼為了區分相同編號不同項目問題,為自定義序列數從01開始。例如剪紙(蔚縣剪紙)、剪紙(豐寧滿族剪紙)、剪紙(中陽剪紙)國家公布編號都是Ⅶ-16,可以自定義剪紙(蔚縣剪紙)序號為01,剪紙(豐寧滿族剪紙)號為01,剪紙(中陽剪紙)序號為03。
3.1.8 校驗碼
序號代碼根據國標GB/T 17710-2008計算。
例如2021年公布的國家級第五批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別,編號Ⅵ-83,申報地區為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棋項目,其編碼可以寫為(最后一位效驗碼計算方法在下文中說明):1 510000000 2021 06 083 01 3(編碼中無空格,示例中空格為方便與規則對照)。
3.2 編碼方法
3.2.1 效驗碼計算方法
效驗碼的計算按照GB/T 17710-2008/ISO/IEC7064:2003計算。計算公式為:
其中:n—— 字符數;i——從郵編開始的字符所在位置索引,即最右邊的字符i =1;r—— 基數,即幾何級數的底;M—— 模數。
實際計算方法可用以下簡便算法,用藏棋的效驗碼計算過程舉例說明。
(1)列出該項目編碼,如表6所示。
(2)計算各位上的加權因子wi,公式為:xi=(2*wi-1)(mod11),如表7所示。
(3)計算對應位上ai *wi,如表8所示。
(4)乘積求和再取模:
2+5+6+0+0+0+0+0+0+0+4+0+12+3+0+54+0+40+24+0+2=152 ( 2)
152(11)=9
(5)根據換算表,如表9所示,得出效驗碼為3。
4 結 語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早在2005年5月,國家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過普查。在非遺普查手冊中曾對普查項目的編碼方式進行過編制,其編碼是由14位代碼組成,從左至右依次為6位行政區劃代碼,3位非遺分類代碼,4位數字順序碼,1位校驗碼[4]。本非遺項目編碼與普查項目編碼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適用范圍不同,普查編碼是針對非遺普查項目編碼,而本編碼是專門對各級已公布的四級非遺項目名錄進行編碼,其中非遺分類部分更為全面細致,共分16大類169小項。由于在對已公布的四級非遺項目名錄編碼時,有些過于復雜,故在編碼類型中只分為十大類,這是為了與已公布的四級非遺項目名錄分類相吻合,以更便于對名錄進行編碼。其次,普查項目編碼不涉及項目級別問題,本編碼增加了級別的標識,即對已公布的非遺項目名錄分國家、省、市、縣四級體系。再次,普查項目編碼只設置了6位行政區劃代碼,不能覆蓋已公布項目名錄所涉及的地區,本編碼擴展了行政區劃碼。在本非遺編碼中的地區代碼設置9位,可覆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中直單位。最后,本非遺編碼增強了已公布的非遺項目名錄中編號相同項目的區分度。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編碼標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體系中的基本一環,它確保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編碼的統一性和唯一性。盡早制定出相應的標準對非遺數字化保護體系建設,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標準化及非遺數字資源的保存、保護和利用,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印發《關于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EB/OL].(2021-06-10)[2023-06-1 0 ] . h t t p s : / / w w w . g o v . c n / x i n w e n / 2 0 2 1 - 0 6 / 1 0 /content_5616628.htm.
[2]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信息分類和編碼的基本原則與方法:GB/T 7027-200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3]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信息分類和編碼的基本原則與方法:GB/T 7027-200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4]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普查工作手冊[ M ]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18.
作者簡介
陳默,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