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是我國落實市場食品安全管控的主要措施。本文根據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法規,闡述了國家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構建政策要求和現狀,提出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能力提升策略和發展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社會機構的建議,研究分析了質監、工商、衛生、農業等相關部門發布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食品市場安全監管規范、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為完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評估體系,為食品安全檢測機構規范化開展檢驗工作夯實基礎。
關鍵詞: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實踐研究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4.030
隨著食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和食品貿易國際化,加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建設,是新時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企業生產和市場銷售的商品的監督抽查力度,并在相關食品安全檢測和國家標準的制定、修改過程中力求與國際接軌。在食品生產、物流、消費、監管等產業鏈環節多維度、多舉措推進食品可追溯體系的建設,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和創新,我國在保障食品消費安全、促進食品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提高食品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已初步形成從農田到餐桌食物鏈的覆蓋產地環境評價、食品生產、初深加工、營銷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基本滿足市場監管以及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和進出口領域質量安全檢測。
1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構建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20 0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食品藥品安全“十一五”規劃》,這是我國在食品藥品安全領域首次編制的國家專項規劃。食品產業是我國的基礎民生產業,在眾多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食品檢驗檢測是保證我國食品安全質量的重要手段,針對我國國情和食品市場現狀,國家以“產管并重”為理念,實施協同高效的市場食品安全監管,建立和完善了食品檢驗檢測監管體系、食品安全行政法規、食品安全預警和衛生監督制度等,重構市場嵌入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1]。在借鑒國際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典型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等關鍵產業環節的全國統一的食品安全檢測認證體系,制定科學合理與國際接軌的準入程序,基本搭建“食品—市場—監管—產業—治理”的邏輯關聯。
2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現狀及發展要求
2.1 完善食品檢驗監管行政法規
食品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我國綜合特殊的經濟和法治環境,建立了符合國情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規范性文件等多層式法律體系。已發布食品安全快檢標準包括方法類標準、規范類標準、評價標準以及產品標準等[2]。隨著市場監管改革深入推進,強化食品生產產業鏈上下游的全過程檢驗檢測越來越重要,其涵蓋生產、銷售、貯存、包裝等關鍵環節。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是食品質量安全體系關鍵技術支撐,依據實施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真正做到執法有據、依法辦事。
2.2 彌補食品安全監管的空白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監管部門的構建及檢驗檢測能力的提高,是我國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內容。為規范食品安全抽樣檢驗工作,保障國內市場食品供給安全,我國組織開展全國性食品安全抽樣檢驗工作,通過監督指導地方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組織實施食品安全抽樣檢驗工作,設定相關行政處罰,依法對相關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進行追究,彌補全國普遍存在的檢驗標準空白[3]。針對國內食品安全隱患,實施食品安全風險檢驗制度,運用科學方法,整合相關的營養學、毒理學、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交叉學科知識,通過專業的檢驗檢測方法與數據推演來評估食品存在的安全隱患,并將其作為制定、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和實施監督管理的科學依據。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穩步向好,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已成體系。
3 促進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能力提升的體系構建
3.1 以系統論、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
食物安全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基礎,在國家的引導和規范下,流通領域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以發現和查處食品安全問題為導向,針對食品生產、初深加工、儲存、營銷等重要環節開展食品安全抽樣檢驗工作,讓市場流通的食品形成標準完善的安全體制。完善以食品安全法律為基準的安全檢測體系,就 PPP合作模式中參與的形式、程序、渠道、范圍與程度的合理性進行探索,逐步形成市場監管部門抽檢監測、社會中介機構受委托檢測和企業自檢三道防線,構建了一個檢驗嚴格、監督有力的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對食品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進行檢驗檢測,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食品安全風險的底線,切實提高檢驗資源使用效能和建設、運營效率。
3.2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食品檢測是以已制定和發布的政策文件和法律規范為依據,依法對食品的衛生、質量進行系統的檢測與評估。檢測方法通常包含感官檢測、理化檢測和衛生檢測[4]。依托食品行業協會、科研機構或第三方等檢驗檢測資源,落實從管理到檢測技術的各項要求。對食品藥品的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添加劑指標、污染物指標等開展定量檢驗,逐步構建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整合各級監管部門和具有檢驗檢測的組織機構,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效能。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是市場監管提高檢測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組織行業協會以及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督部門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的樣品采集、數據處理、質量指標、成分分析和行政規范的運用實行常態化監督檢查,通過資質認定、技術評估等手段進行監督檢查,形成了跨系統、跨部門的檢驗檢測監管體系,提升食品市場供給質量安全的有效性、權威性和科學性。
3.3 發展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社會機構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承擔著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提供技術決策、技術服務和技術咨詢的重要職能,促進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社會機構的發展,對推動食品質量和衛生監管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預算安排給予直接補助、減免稅收等政策支持,鼓勵民營企業或組織設置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促進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社會機構的發展,與編制內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與監管形成良性互動。
4 結 語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我國已制定科學合理與國際接軌的準入程序,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455項,包含2萬多項指標,覆蓋我國居民消費的340余種食品類別,已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檢測標準支撐體系。依托食品行業協會、科研機構或第三方等檢驗檢測資源,構建可靠規范的檢驗檢測體系,保障食品市場安全供給。建立符合國情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規范性文件等多層式法律體系,科學系統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對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毅敏.淺談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食品安全導刊,2019(21):85-86.
[2]陳華斌, 李琛, 郭自國.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析[ J ] .南方農業,2018,12(33):98+100.
[3]張金鐸,姚鵬程,王寶慶,等.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問題及對策研究[J].食品安全導刊,2018(9):117.
[4]楊洋,貝君,蔣萍萍,等.新西蘭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評估[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0,11(24):9451-9456.
作者簡介
司剛軍,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食品檢驗。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