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但在當今的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學生被動閱讀,缺乏興趣;教師局限于教材,死板教條,缺乏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些問題,黃厚江老師的共生閱讀給出了答案。共生閱讀追求的是一種“活的閱讀”,充分調動復雜因素,協調多種矛盾,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文章選取黃厚江共生閱讀最基本的三種課型,即師生共生、生生共生和言意共生,分析黃厚江老師如何利用師生、生生、言意之間的關系,達到共生閱讀的教學效果。方法: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獻研究法、理論分析法。結果:黃厚江共生閱讀教學理念不僅能指導閱讀教學工作順利進行,而且能協調各種閱讀矛盾,注重師生對話,尊重學生主體,活躍閱讀思維,把握言意關系,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改善目前課堂存在的虛假閱讀現象。結論:黃厚江共生閱讀以發展學生閱讀能力尤其是語言素養能力為宗旨,是一種以共生共長、以活激活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協調閱讀教學的各種要素,實現共生,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從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黃厚江;共生閱讀;課型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3
黃厚江主張:“閱讀教學的基本定位,也就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課程價值,或者說就是為什么要開設閱讀課。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閱讀教學是什么,閱讀教學是干什么的。”[1]123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一直是最為重要的板塊之一,指導學生閱讀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黃厚江所倡導的共生閱讀教學理念,以共生共長為內核,旨在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和發展。“生長性是共生教學的最本質特征。”[2]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協調教師與學生、言和意、學生與學生等多個方面的矛盾,從而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本文選取最基本的三種課型分析黃厚江共生閱讀教學理念。
1 師生共生
黃厚江認為:“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文本,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閱讀。”[3]師生共生是教師基于對文本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感悟與體驗,再激活學生的感悟和體驗,教師和學生的思想相碰撞,實現良性循環。因此,把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共生閱讀教學的核心環節。
首先,師生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對文本進行開發。師生共生是教師和學生兩個教育主體相互啟發、共同成長的過程,追求的是一種平衡。教師充分利用文本,但不是被動地使用教材,而是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思考,發散思維,理解文本內容,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黃厚江在講授《阿房宮賦》一文時,大膽地將《阿房宮賦》縮短成幾句話,讓學生基于文本填空對文本做減法。全班一起填空,相互交流。教師基于對文本的反復研究,留下關鍵詞讓學生填空,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深入探究。教師采取“出入法”,即先讀厚,再讀薄,先讓學生對全文有宏觀的了解,再關注細枝末節,使學生厘清思路,掌握全文內容。但這個片段是教師基于自己的理解創造出來的,答案并不唯一。學生給出答案,全班一起填寫,相互交流,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這樣的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不會刻板枯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注重師生之間的“讀”,獲得深層次閱讀感悟。閱讀教學要注意師生之間的“讀”,追求“讀”的科學性、目的性、層次性。學生的一切理解都要基于文本,因此教師應通過范讀將文章讀活,幫助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和思想感情。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學會閱讀,形成自己的觀念和看法,揣摩字里行間的韻味,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提升深層次感悟能力。
黃厚江在講授《諫太宗十思疏》一文時,先讓學生誦讀片段,同學之間相互點評后,播放一段錄音,再聽老師誦讀。學生比較錄音和老師的誦讀,并進行評價。教師的誦讀具有示范作用,能夠糾正學生讀音,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情感,理解魏征對太宗的態度,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從而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最后,采用問題討論的模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教師根據文本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根據老師的提問從文本中尋找答案,與老師溝通交流,形成自己的閱讀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又能提升閱讀能力,發散閱讀思維。
黃厚江老師在執教《孔乙己》一文時,提問學生魯迅先生對孔乙己的手有哪些描寫,要求學生分工找出小說中哪些地方描寫了孔乙己的手,以及采用了什么描寫手法。學生找到相關片段,能夠通過這些描寫手的詞句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性格。黃厚江老師以問題討論為切入點,抓住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把握人物個性,激活學生對閱讀的感悟。
師生共生追求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關系,是一種“活閱讀”。師生共生理念建立在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之上,教師和學生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相互促進,從而實現共同進步。教師和學生都是教材的開發者、利用者,但不是盲目、被動地使用教材,而是基于各自對文本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如問題討論、自主探究等,獨立思考,提升閱讀能力。
2 生生共生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教學要圍繞學生這一核心。學生應立足文本,發散思維,培養閱讀習慣,理解作品情感,提升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黃厚江老師認為共生閱讀教學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伙伴效應”。“伙伴效應”可以理解為“團隊效應”。生生共生追求的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友好關系,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彼此鼓勵,相互成長,共同進步。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激活啟發同學的思考,從而相互補充,形成“活閱讀”,實現良性循環。
首先,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發揮個體積極性。學生是閱讀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活動都要圍繞學生開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個體,激發其學習熱情,調動其學習興趣,肯定其學習成果,創造和諧友善的環境,從而實現生生共生。
黃厚江老師在講解《江南的東景》和《西地平線上》時,先讓學生交流對這兩篇散文的初步感受。學生大膽發言,暢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交流閱讀心得,解讀文本內涵,品味散文語言魅力。在講《祝福》一課時,老師提問:對《祝福》中的哪個人物印象最深刻?學生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看法,并闡述理由。通過個體的主動性激活其他學生的積極性,強化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能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的。
其次,注意學生的群體性,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學生既是教學過程的個別體驗者,也是學習結果的共同創造者。”[4]生生共生最重要的是學生和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通過交流、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學生的情感去打動學生,用學生的思考去喚醒學生,用學生的感悟去激活學生。這個過程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還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建構知識體系。
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時,黃厚江老師引導學生對別里科夫身上的套子進行計數,與學生討論套子是什么,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從課文中尋找依據。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發散思維,理解套子不僅局限于穿戴、語言、生存環境,還包括其思想,明確“思想總是支配一個人的一切行為”這一觀念。黃厚江老師巧妙設計教學內容,有利于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因為尋找套子的難度很小,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做到,所以學生的參與感較強。學生暢所欲言,表達想法,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啟發,從而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生生共生追求的是學生思維的相互啟發、相互碰撞。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取長補短,集思廣益,發揮個體積極性和集體主動性,從而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活躍閱讀思維,實現閱讀能力的發展。
3 言意共生
黃厚江老師提到:“我們一直強調語文課要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體,而在閱讀教學中就要以語言活動為主。”[1]140語言活動由言和意兩個方面構成。言指語言,包括文章的字詞句段落、結構層次等,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意則是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及對思想情感的領悟,彰顯了語文課程所蘊含的人文性。言意共生是指言和意相互支撐、相互交融,二者共長、多向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體會意,受到文本熏陶,提高閱讀欣賞能力,最終樹立言意統一的閱讀觀。
首先,閱讀教學以文本為根本。黃厚江老師認為:“文本是閱讀教學開展的重要憑借,理解文本、欣賞文本、評價文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5]閱讀教學要立足文本,以文本為基石,進行語言訓練。因為文本傳遞語言的變化,體現作者情緒的起伏,蘊含著文章主旨。因此,要靈活處理文本,深入分析文章結構,解讀言,感悟意。
黃厚江老師在講解《老王》一課時,先讓學生討論老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并在文中尋找概括老王的詞語。老師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老王的愧疚之情,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師引導學生捕捉文本細節,對文章進行深層剖析,挖掘作品的深層意蘊。學生閱讀文本,不僅能鍛煉語言理解能力,提高閱讀思辨力,更能體會背后的意,抓住作者情感的變化,實現言意共生。
其次,處理好言和意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言和意被黃厚江視為最根本的矛盾。因為言和意是構成文本最基本的要素,所以抓住言和意這對矛盾,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不能離開言,只談意;更不能只重視言,而忽略意。言和意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黃厚江老師到其他學校上公開課,許多班級已經學完了《孔乙己》一課。老師在課前問同學“學了嗎?學了幾節課?”,大家都回答得很好,但當老師提問課文哪些句子體現孔乙己形象時,學生卻一句也說不出來,只知道孔乙己是一個自命清高、好吃懶做的人,這就是典型的得意忘言。黃厚江老師指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摒棄單項重視,不能只在乎言或意中的一個,只有二者兼顧,才能實現言意共生。
最后,強調言意進出,相互啟發。只有實現言意進出才能實現言意共生。言意進出是指言和意之間的來回,即由言推意,通意悟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因言得意和因意悟言多次往復,二是悟言會意和得意品言相互融合。
黃厚江在教授《葡萄月令》一文時,就運用了悟言會意和得意品言的方法。他先讓學生品味汪曾祺語體的平淡樸實,之后讓學生說出語言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鼓勵學生將課文縮成一段短文,討論什么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最后讓學生形容汪曾祺和葡萄的關系。前三個環節是感悟文本的語言,但并非單純感悟,還要品味言背后的意;后兩個環節在于品讀作者,挖掘文章的核心價值,理解汪曾祺是一個詩人或者是熱愛葡萄的人,但沒有脫離對文本語言的感悟。五個環節將意和言緊密結合,實現言意進出,達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言意共生是語文教學的根本。離開言只談意,就失去了語文學科的價值和意義;離開意只談言,語文就變成單純的語言材料或語言知識,沒有任何價值。因此,在閱讀訓練過程中,要基于文本,把握言意關系,實現言意進出,做到言意共生。
4 結語
黃厚江提出的共生閱讀教學對當今語文教學有極大啟示。其協調閱讀教學的各種要素,實現諸元共生、共生共長、以活激活。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要以文本為依據,注重從宏觀方面挖掘文本,由淺入深,感悟文章基本內容和深刻含義,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調動學生個體積極性和群體性,促進知識體系構建,追求言意啟發,注重培養學生、作者、文本之間的異質同構關系,強調閱讀的個性化和多元化,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黃厚江.語文課堂尋真:從原點走向共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23,140.
[2] 張鈺.“共生教學”理念下的閱讀教學研究:以黃厚江經典課例為例[D].濟南:濟南大學,2020.
[3] 黃厚江.你也可以這樣教閱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16.
[4] 孫淵,焦點討論法:實現有效課堂討論的最新思路[J].現代教育科學,2015(2):116.
[5] 黃厚江.黃厚江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87.
作者簡介:李文(2000—),女,山東日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