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蓉 鐘雪 王欣銘
摘要:2014年,我國提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發展開始由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轉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漸顯露,建立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能夠為當下經濟轉型提供新思路。在此背景下,文章借鑒國內現有指標體系,通過對3大產業經濟現狀分析和高質量發展內涵進行解讀,構建了涵蓋基礎素質、法治文明、產業調整、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民生改善6個一級指標,52個二級指標的分級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聚焦關鍵領域,以數據落實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明確地方經濟轉型發力點。
關鍵詞:吉林市;經濟新常態;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11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大幅提升,經濟社會發展不再聚焦于數量上的追趕,開始著眼于質量上的提升。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率先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表述,進入經濟新常態,既迎來了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各方面巨大的挑戰,經濟增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發展動力都在發生重大變化[1]。作為國家老工業城市,吉林市堅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地區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質與量的有機協調。建設吉林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是黨中央現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戰略重點,也展現出吉林市緊跟新常態、抓住新機遇、打贏轉型戰、振興東北的信心與決心。
1 吉林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農業總產值穩步遞增,但產業化發展不充分
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農產品銷售亟須轉型升級。吉林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結合農業發展實際情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需求為供給導向,從生產端入手調整產品結構,推動農產品供給數量和質量的提高,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近5年,吉林市農業產業增加值總體呈遞增趨勢,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4%左右;2021年農林牧漁業中,農業產值占比達36%,5年內糧食總產值從360.7萬噸上升到455.5萬噸,總產值趨于平穩遞增。
但農產品的質效偏低是吉林市一直存在的問題。供給市場的農產品主要以低加工原材料為主,優質有機綠色農產品占比低,富有特色、差異、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供給則更少,傳統農業仍占主體地位。產業化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關鍵,按照《吉林市農業產業化市級重點龍頭企業認定、運行監測管理辦法》,2022年,吉林市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僅3家,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農業產業化企業方面,領軍型主體少[2]。樺甸市金牛牧業有限公司和吉林市老爺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省級、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少。永吉縣九月豐家庭農場、蛟河市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特色農產品企業比例不足,農業發展處于零散狀態較多,鄉村產業園區化不足,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配套不完善,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充分。
1.2 傳統產業優勢明顯,但產業結構層次較低
《吉林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為順利實現吉林市工業轉型升級,要加快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不斷提升工業的技術含量,全力打造國家級碳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碳纖維產業集群。2022年,吉林市3次產業結構比例關系由上年的13∶36.6∶50.4調整為14∶36.4∶49.6,與全國相比(7.3∶39.9∶52.8)第一產業占比偏高,第二、三產業分別低于全國3.5和3.2個百分點。近年來,政府一直大力調優產業結構,堅定不移促進轉型升級,在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制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領域已占據一定優勢。但近3年來吉林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值由8.60%下降到6.30%、4.30%,占比仍然較弱,石化、冶金兩大傳統產業仍是吉林市工業增長的主要支撐,2021年占全市產值近70%。工業結構以能源原材料為主,以初級產品為主的格局尚未改變[3]。
1.3 服務業轉型升級快,但現代服務業占比有待提升
《吉林市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要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圍繞落實“四六四五”高質量發展戰略布局,基本實現長吉圖區域服務中心、旅游服務業發展高地、現代農業服務業示范區、傳統服務業提質升級引領區功能定位。“十四五”時期,吉林市將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積極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吉林市借助長吉圖協同發展等戰略政策,服務業得到了大幅提升,2022年,吉林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49.6% ,比2021年下降0.8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和住宿餐飲業等傳統產業仍是吉林市第三產業的重要構成,以建筑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全年全市完成增加值98.0億元,比2021年下降6.8%,約占GDP的6.5%,占比較弱。因此,在今后的改革發展中應大幅推進吉林市現代服務業的提質增效。
2 吉林市經濟發展限制因素與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2.1 吉林市經濟發展限制因素
作為計劃經濟時期全國重點發展工業基地,吉林市城鎮化起步較早、程度較高。但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區域經濟地理區位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東部沿海地區成為產業和人口集聚的中心,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支撐東北地區工業化的區位因素也不復存在[4],吉林市的工業化發展與城鎮化發展相互脫離。限制吉林市經濟發展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2.1.1 工業結構不合理
一方面作為重工業基地,輕工業發展一直較弱,與工業化配套的相關服務業未得到充分發展,吸納就業的作用不強;另一方面工業化企業生產成本高,高耗能高污染重化工業產能過剩,制造業雖然規模大,但缺乏核心競爭力。在碳纖維領域方面,吉林市聚力打造“中國碳谷”,大絲束碳纖維原絲和碳絲產能、復材制品等初級加工方面領先全國,但是碳纖維下游裝備制造業及高端應用市場還需要進一步打開。
2.1.2 城鎮化發展不充分
吉林市城鎮化雖然起步早,但發展并不充分,雖然是吉林省副中心城市,但是經濟總量中等偏低,對周圍輻射作用弱,現代服務業滯后導致吸納就業少,人口外流嚴重。僅2010—2020年,吉林市常住人口減少80萬,城鎮化率虛高而隱性失業多,給就業、收入、民生、財政領域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壓力。
2.1.3 民生領域歷史欠賬多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的快速發展及城鎮化的進程加快使得吉林市的耕地、城市用地等存量資源逐年減少,吉林市江北等重化工廠所在地區空氣存在污染,人才長期匱乏使得農業龍頭企業不足。
2.1.4 營商環境不完善
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充分,對人才就業、企業投資的驅動力不足。吉林市中小型企業數量少,質量偏低,缺乏競爭力,資金貸款扶持力度弱,企業融資成本高,涉企服務平臺和信用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2.2 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設計應覆蓋上述經濟發展限制因素,以經濟社會現代化為目標。設立指標體系數據的同時,要充分考慮“質效”“包容”“可持續性”。聚焦重點領域,篩選出最有代表性的評價指數。
首先要把質效提升放在關鍵位置,高質量發展必然是質量和效益的有機提升,著重分析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及地區去產能、去杠桿的情況,更多依賴科技創新要素為經濟提供增長極。其次要推動以人民福祉為中心的發展,著重關注居民的精神、健康、家庭、社會角色、物質、環境等指標,不斷擴大發展的包容性,吸納更多企業、居民共享發展成果[4]。最后要考慮到經濟發展中的可持續性,注重考察環境污染指數、空氣質量、資源利用率等因素。根據上述構建思路,擬從基礎素質、法治文明、產業調整、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民生改善6個維度展開[5],構建一套吉林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將地方經濟的“高質量”數據化、可視化。
3 指標體系構建
在現有6個維度評價要素框架確立的基礎上,預期在基礎素質、法治文明、產業調整、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民生改善6個一級指標下構建52個二級指標:民生改善涵蓋了社保、醫療、就業、收入、教育、住房、養老、交通、健康、福利、人均擁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等方面;基礎素質涵蓋經濟總量、文化教育水平、政務服務數字化網絡建設水平、涉企服務平臺建設、信用體系、交通設施基礎情況、居民消費水平、市場價格等方面;提質增效涵蓋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資本生產率、勞動生產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大產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額、工業行業去產能、房地產市場去庫存、金融市場去杠桿、企業發展降成本、資源產出率、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等方面;產業調整涵蓋三大產業結構、地方經濟進出口結構、產業投資結構、招商引資等方面;法治文化涵蓋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基層法律服務中心建設數量及覆蓋范圍、人民群眾法治環境滿意程度、公眾安全感、法治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機制的建設程度、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社會文明程度測評指數;綠色發展涵蓋了節約能源情況、污染物及有害氣體排放情況、廢物治理情況、空氣質量指數、耕地保有量、高標準農田數、城鎮綠化覆蓋率、社會綜合能源消費量等方面。力求系統、全面,同時具有高度代表性,以充分體現吉林市高質量發展的水平和現狀。
4 結語
建設吉林市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是順應我國新發展理念、結合吉林市經濟發展現狀、考慮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構建形成的。高質量發展應當是高效、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該指標體系的建設能夠量化吉林市地方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突出吉林市當前經濟的特點和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推動地區經濟向現代化高質量邁進。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集群效應,提高農用機械普及力度,提升農產品產出效率及資源利用率,延長農產品價值鏈、培育農業人才團隊,以深加工為牽引推動吉林市現代農業高效優質發展。更多依賴科技創新帶動工業升級,著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做強化工、碳纖維企業,打響中國碳谷名牌,在細分領域充當全國排頭兵,開拓下游市場,完善相應產業鏈布局,做好重點項目招商引資,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促進與第二產業相關服務業率先發展,吸納人才就業,改善吉林市營商環境,完善涉企服務平臺,加大獎補力度,激發企業活力,鼓勵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方式挖掘需求市場,進一步提高現代服務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加快農業與現代化、服務業與制造業、服務業各領域之間的融合發展,推進現代服務業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峰.新常態下建設天津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研究[J].現代營銷,2022(5):161-163.
[2]董子羊.吉林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戰略重點[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9.
[4]賈康,林毅夫,巴曙松,等.高質量發展邁向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1.
[5]黨耀國,王俊杰.南京市“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與提升路徑[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43-50.
(編輯 何 琳編輯)
Research on the index system of Jilin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Li? Wenrong, Zhong? Xue, Wang? Xinming
(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Jilin 132500, China)
Abstract: ?In 2014, China put forward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 which mean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gun to transform from quantity catching up to quality catching up.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mbalanc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ly exposed,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urren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draws lessons from the existing domestic index system,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nd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s a grad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covering six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52 second-level indicators of basic quality, legal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adjustment,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ement, focusing on key areas, implemen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local economy with data, and clarifying the power point of loc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Jilin city;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作者簡介:李文蓉 (1995—),女,初級研究員,學士;研究方向: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