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分析阿爾瓦·阿爾托兩個著名的設計——紐約世界博覽會芬蘭館(建筑設計)和芬蘭湖泊花瓶(陳設設計),詳細說明他獨特的人情化創作手法:波型曲線造型。結合文化建筑中的自然詞匯,分析其符號化的信息傳遞,然后闡述波型曲線符號化背后反映的理念,將阿爾瓦·阿爾托最令人尊敬的一面展現出來,即對大自然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崇敬。
關鍵詞:阿爾瓦·阿爾托;波型曲線;符號化;以人為本
阿爾瓦·阿爾托在許多設計中都會借用一種自然形式——波型曲線與直線的造型。通過分析波型曲線符號化背后的意義,了解到他將個人對于文化背景、自然環境、哲學意境等的理解,轉化成抽象的思想理念與情感。波型曲線蘊含著他的價值觀念、審美意識。
一、波型曲線與直線結合的有機設計
自然的存在有著最本質的美學意義,物種生命的形態與張力展現出的是人類至今不斷在效仿的美學源頭,也是現代建筑設計的形態基礎。在阿爾瓦·阿爾托的建筑作品與設計中,總是可以看見波浪形狀的天花板或是墻面,而且他常將曲線與直線進行結合。這種波浪形狀不僅是北歐有機設計風格的源頭,還是阿爾瓦·阿爾托個人設計語言的重要標志。
(一)紐約世界博覽會芬蘭館
波浪形的曲線、不規則的扇形、階梯狀的平面作為阿爾瓦·阿爾托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有機形式語言,在他的設計中反復出現。1938年,為設計紐約世界博覽會芬蘭館(圖1),阿爾瓦·阿爾托曾遞交了兩個方案,同時,他的妻子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又遞交了一個方案,最終三個方案都獲獎了。從這個案例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阿爾瓦·阿爾托對于波型曲線的運用自如,能夠很好地將展館的人文氣息展現出來,給人以“活”的感受,即生命與自然的生生不息。
紐約世界博覽會芬蘭館不斷連續折疊起伏的墻面,不同于以往的垂直墻面,其從上至下向內傾斜,仿佛讓人在浪漫的旋律中前行,這一方式避免了以往的展館帶來的沉悶、乏味感。對于阿爾瓦·阿爾托來講,墻的主要功能不是劃分空間,而是作為媒介來展現空間的藝術特性。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他就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建筑外立面墻上。波型墻面的動態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龐大建筑的體積沉重感,也為建筑藝術塑造了新的空間形式,使建筑形體和空間具有了自由流暢的韻律感,給人一種新的認識,故此類建筑被稱為“動態建筑”。這也成為阿爾瓦·阿爾托創造的膾炙人口的獨特手法。
(二)芬蘭湖泊花瓶
芬蘭湖泊花瓶以其不規則的波型曲線為特色,仿若絹布圍合成的藝術品。這本來是阿爾瓦·阿爾托為他負責室內裝修設計的赫爾辛基甘藍葉餐廳所做的裝飾品之一。因此,花瓶最初被命名為“甘藍葉花瓶”,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以“Aalto”命名。更巧妙的是,作者的姓“阿爾托”(Aalto)在芬蘭文中的意義正是波浪。
1.設計感
將自然的生命力引入設計,并通過設計讓人們重新回歸對自然的重視,這是阿爾瓦·阿爾托設計的靈魂。另外,他將象征芬蘭星羅棋布的湖泊的曲線造型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賦予其人類世界的美感意識。此設計心思獨特,讓人眼前一亮。
2.材質
阿爾托采用IITTALA(伊塔拉,是一座有著131年歷史的小鎮,以制作全世界最好的玻璃聞名,全世界最有才華的玻璃工匠們聚集在此,擁有最精湛的手工制作玻璃的技術)最著名的玻璃成型技術。此種玻璃不管是在硬度上還是透光度上,都和水晶玻璃不相上下,但是沒有一般水晶玻璃所含的鉛成分,不傷身,也無害于地球,具有很強的環保性。
3.用途
芬蘭湖泊花瓶可用作裝飾品、花器、零食罐、水果罐等,雖然其造型類似,但有大、中、小不同的型號,并配以不同的厚度處理,不僅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使用需求,還能夠激發用戶大量的生活創意。
4.自然感
由于芬蘭湖泊花瓶的開口為不規則的造型,將花束置入其中時,不需要費心將鮮花重新擺置,只需將花梗往外散開,便可呈現極度自然的美感,這也是阿爾瓦·阿爾托畢生追求的意義所在。
5.經典
芬蘭湖泊花瓶的設計從開始到現在,除了尺寸有所變化外,其款式從來沒有修改過,這也是它一直熱賣七十年的根本原因。它已成為芬蘭繼NOKIA手機之后,最為人熟知的設計品之一。
除了芬蘭湖泊花瓶以外,阿爾瓦·阿爾托還有類似的一些陳設家居用品的設計,其美感及抽象感的不規則造型都源于芬蘭湖泊的波型曲線。
二、波型曲線造型在阿爾瓦·阿爾托有機設計
中的符號化
(一)符號的意識形態
人類最初對于符號的搜集和運用都源于自然中的各種形態,且無主觀意識的再創造,直至人類文明在達到一定認知程度時,才開始對符號產生意識流上的思想賦予及再創造。這種轉變的過程漫長又枯燥,如同人類的精神文明的發展,符號也跟隨著精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前進。
(二)建筑符號的形成
建筑的存在滿足了人類生存發展的需求,其發展形態也在不斷更新、創新。20世紀中期,隨著建筑設計和理論思潮的大放異彩,原本冷漠的現代主義潮流開始探討如何賦予建筑精神的慰藉并滿足情感的需求,將舒適優美的自然符號引入冷漠的建筑設計中,讓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樣的、更深層次的體驗,也因此誕生了各類表達獨特理念的建筑符號形態。同時,符號學的理論也被引入相關的系統教學中。
(三)文化建筑形態符號中的自然詞匯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意識流的形態必須借助實質的形態才能展現并發展,而建筑、城市甚至是歷史的存在,讓其得以附著且產生聯系。隨著現代文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人們對環境惡化的驚覺,設計師開始重視生產及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因素,文化建筑形態符號中的自然詞匯開始走向現代形態上的抽象表達,形成了一系列全新的符號語言,與反自然的力量相抗衡(表1)。對于承載人類文明的文化類建筑來說,其建筑形態的符號語言必然建立在文化歷史的發展之下。這不僅是表達建筑設計立意的起點,還是文明發展的限定,更是設計師的使命。
(四)以建筑符號為載體的信息傳遞
建筑設計對設計師的要求很高,設計師需要將自己對于歷史文明、自然科學、人文發展等的理解與個人情感,付之于建筑形態,通過這些建筑形態語言、造型、空間感傳遞給觀者,與觀者本身內在的思想情感產生互動。不管是認同的還是反對的,觀者的認識都是對建筑符號語言的真實解讀,也都是對當下時代的反饋。
(五)阿爾瓦·阿爾托的波型曲線造型意義
20世紀初,現代主義建筑席卷全球,建筑中的自然符號語言也有了新的演繹。阿爾瓦·阿爾托作為一名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不僅將自然的靈動曲線融入設計領域,還將功能與美觀、結構與形式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曲線造型會對建筑設計產生內在和外在的影響。在內部,曲線造型自然的擬人化表現給予建筑使用者豐富的互動體驗及情緒迸發;在外部,曲線造型在建筑本身與城市環境相融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柔化作用(表2)。同時,曲線因彎曲而形成的三角地給建筑帶來了綠地空間和感知空間,讓人們能多角度地感受建筑體量。
三、阿爾瓦·阿爾托波型曲線符號化背后的反映
(一)本能
阿爾瓦·阿爾托波型曲線符號化的背后,反映的是他一直強調的“本能”。他在設計維普里市圖書館時曾說過:“我只此說明我自己本能的信仰,即建筑和自由藝術有相同的根源,這種根源在某種程度上是抽象的,但都是基于我們潛意識之中的知識與分析。”即關注人內心的精神需求。
阿爾瓦·阿爾托是一位理性的現代主義建筑師,出于這樣一種對本能的追求,他在人情化探索的道路上孜孜不倦。阿爾瓦·阿爾托用年輕時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曲線塑造了生動的建筑,激起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同時,他在設計中關注表層的形式構成對人的心理產生了淺層次影響,旨在更容易激起人們內心深處對于“心場”的回歸。
(二)浪漫
提到阿爾瓦·阿爾托的波型曲線,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詞:浪漫。他的波型曲線彰顯了他的浪漫情懷,這種情懷源于家庭的熏陶、芬蘭的自然環境和北歐的民族風情。1938年,阿爾瓦·阿爾托曾在《論材料與構造對現代設計的影響》一文中寫道:“建筑最寶貴的性質是它的多樣化。我認為這才是真正建筑風格的唯一目標。如果阻礙朝這一方向發展,建筑就會枯萎和死亡。”他采取了象征芬蘭湖泊的波型曲線作為建筑詞匯,創作了浪漫又富有詩意的現代主義建筑。
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書時,阿爾瓦·阿爾托曾對學生說:“當你設計一個窗戶時,應該想象你的女朋友就坐在窗下。”可見,阿爾瓦·阿爾托是懷著浪漫的情感來設計建筑的。也因為浪漫的波型曲線,他設計的麻省理工學生宿舍貝克大樓、珊納特賽羅鎮中心等都顯得生機盎然,瀟灑自由,熱烈奔放。
(三)“活”的觀念
“活”的觀念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人情味兒,二是有機。
阿爾瓦·阿爾托曾經說過:“建筑師的任務就是給予結構以生命。”建筑作為人們生產生活中重要的活動場所,它存在的理由必須有能與人發生交流的共鳴點,不論是陽光,還是土地的氣息,這些自然元素都可以引入人們的日常活動。
自由流暢的曲線及其富有張力的造型背后,“活”的觀念也展現了有機建筑的思想,如同自然界的有機體一樣,存在著對外界實物的“感應”。建筑空間與形態的靈活性,是溝通人與人、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建筑與環境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四)意境
建筑師用塑造建筑的手段營造一種意境和氛圍,就是將自己的情感與信念融入其中,再把它傳達給欣賞的人、使用的人。阿爾瓦·阿爾托的波型曲線的目的也在于此。從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到市政設計,從民用建筑到工業建筑,從室內裝修到家具、燈具、裝飾品的設計等,都能看到他獨有的曲線影子,呈現出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阿爾瓦·阿爾托所追求的是返樸歸真的意境。他認為,“形象化的結果才是最好的抽象藝術”。雖然在他的作品的背后有許多建設性的思想,但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反映,可以激起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這種感受有時是難以形容的。
四、結語
曲線的運用只是阿爾瓦·阿爾托的創作手法之一,但無論使用哪種手法,其背后都是本著“共生”的原則進行創作的。任何設計都要確保與環境之間保持一種健康并相互尊重的關系,沒有所謂的凌駕于自然之上,而應該成為大自然中有機的一部分。阿爾瓦·阿爾托曾說過一句名言:“在地球上創造一個天堂是設計師的任務。”地球本就是人類的天堂,我們要做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抒發對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熱愛,讓這個天堂變得更美好。
生態與有機是未來設計發展的趨勢,這一趨勢是必然的。時代賦予設計師的責任越來越大,但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永遠不會變,這也是所有設計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阿爾瓦·阿爾托的作品與思想[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2]歐陽虹彬,張衛.阿爾瓦·阿爾托人情化創作之解讀[J].南方建筑,2004(2):43-45.
[3]呂彥,祁素萍.自由的阿圖 自由的設計:解讀阿爾瓦·阿圖[J].藝術教育,2010(5):1.
[4]楊建華.理性、浪漫與意境:阿爾托及其作品之解讀[J].華中建筑,2011(5):172-174.
作者簡介:
周一沁,碩士,無錫耘林裝飾工程有限公司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