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偉民 朱荔嘉
摘 要: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一些研究方法提供了普適性描述措施,但這些方法難以應用于山地城市。因此,嘗試引入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對山地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進行分類與歸納,通過研究各類空間的特征,針對性地優化和重新規劃這些區域,并提出可行的改造實施策略,使山地老舊小區的公共空間改造更符合居民需求,為后續山地老舊小區的更新提供一種思路和探索途徑,也為社區的空間特征和相關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山地城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類型學
山地小區的地勢條件較為復雜,且空間資源緊缺。相比于其他城市按照規范布局形成的空間,山地城市的老舊小區空間形態更為多樣,改造難度更大。目前,部分山地小區的改造同質化問題嚴重,沒有充分發揮山地的特征優勢。由于山地地形存在高差,無法簡單地以平面的形式進行歸納。因此,本文試圖在點、線、面空間的基礎上,從立體層面對空間的形態進行歸納。
一、山地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特征
重慶作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在山地空間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次調研場地選取了位于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的鯉魚池社區。該社區為開放式社區,社區周邊15分鐘生活圈內有多個學校、菜市場及醫院,緊靠場地的有公交車站、地鐵站,周邊建筑均為上住下商的居民樓,是典型的老舊社區,人流密集,道路崎嶇復雜。周邊居民中有大量老年人和兒童,具有研究代表性。因此,筆者通過對重慶市江北區鯉魚池一村、鯉魚池三村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將山地老舊小區的特征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空間尺度不合理
老舊小區建成年代較早,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和土地限制,其外部公共空間的尺度規劃并不合理。在建設過程中,這些老舊小區往往在規劃和設計上缺乏科學性和靈活性,對于空間規劃和尺度問題的考慮相對較少,往往更注重滿足當時的居住需求。因此,許多老舊住區的建筑密度較大,公共空間相對較少,活動場地較為擁擠。老舊小區的公共空間規劃的空間尺度不合理,導致部分空間資源并未被合理利用,例如廣場的設施無人使用、建筑邊角空間廢棄、過渡空間只有通行功能等。
(二)空間零碎化,利用率低
因為山地地形具有起伏和不規則的特點,所以很難形成連續的大片區域,相鄰地塊之間存在隔離,未能合理利用起來;小區周邊服務設施空間的布局較為零散,無法形成連貫的線路;受到地勢高差和圍合方式的影響,部分居民的活動類型受限;單元入口處的大片空地未能合理利用起來,只設置了少量的石凳,并且位置安排非常不合理,日常使用率較低;部分邊角空間被當成雜物堆放地,或者是被臨時商販、車輛占用。同時,老舊小區往往也未做好功能區域劃分,導致空間用途不明確,難以形成有機的社區系統。
(三)社區邊界模糊,功能雜糅
老舊社區的住戶大都是老年人,而老舊社區的單元入口多為狹窄黑暗的樓梯或是廊道,十分不利于老年人出行,導致生活體驗感較差。各個單元樓活動空間邊界模糊,小區內道路眾多又無導視牌,人們在小區內易迷失方向。此外,社區內的公共空間功能界定模糊,很多空間被居民自發使用。
(四)交通不便,缺少引導
老舊社區55棟樓的內部交通以山城步道為主。小區為開放式,四通八達,內部道路又錯綜復雜,地勢高差極大,坡道梯坎不計其數。此外,還存在車輛亂停亂放等問題,導致通行十分不便。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導航軟件也沒有內部路線的顯示,小區內的路口處也缺乏基本的導視牌,人們在此很容易迷失方向。
二、基于類型學的空間形態分類
(一)類型學方法
類型學指以某種特征對事物進行分類匯總,研究某些事物的共同特征并將其提煉,然后運用至新事物中。意大利建筑理論家阿爾多·羅西在《城市建筑學》中提出了“第三種”類型學,將類型學應用于城市空間領域,把建筑形式提煉為符號,尋找城市建筑類型和形式與生活方式之間的聯系。類型學在社區公共空間的應用有助于更有效地進行規劃和設計空間,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和活動。因此,我們可以將社區中的公共空間分解為不同性質的空間,然后進行提取、組合、分析,最終提出一個具體可行的措施。
(二)山地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形態分類
基于類型學方法,將公共空間根據形式和空間分布進行形態層面的要素提取,可分為點狀空間、線狀空間和面狀空間。
1.點狀空間
點狀空間在山地老舊小區中具體指由于受山地地形約束和建筑布局的影響,形成的大量不規則、面積相對較小、難以規劃和利用的零碎空間。首先,點狀空間通常作為緩沖過渡空間分布于道路與建筑交匯的位置。其次,點狀空間與周圍環境結合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陰角空間、梯坎平臺、縫隙空間、樹下微空間等。最后,這些空間的面積相對較小,其尺度和形狀因地形而異,具有可塑性強、功能多樣化、山地特色風貌顯著的特點。
2.線狀空間
線狀空間在山地老舊小區中具體指穿插于建筑群體之間的街、巷和道等,反映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出行方式。首先,線狀空間通常采用街巷和山城步道相結合的形式,并將其作為建筑體以及不同區域、功能空間之間的連接。其次,線狀空間通常是相對較長、延展的,可以貫穿整個社區或連接不同的區域,例如建筑群之間的空中連廊。最后,線狀空間具有多種功能設施,例如步道、文化墻、藝術走廊等,具有較強的可達性、空間活力和社交屬性。
3.面狀空間
面狀空間在山地老舊小區中具體指較大面積的公共活動場地。首先,面狀空間多臨主要街道設置,主要空間形式為社區廣場、公園空地、停車場等。其次,與點狀空間相比,面狀空間的面積較大,能夠容納更多的人群,可舉行大型活動,通常被規劃為社區的中心區域。最后,面狀空間通常具有相對規整的平面形狀,如矩形、正方形、圓形等,因而在規劃和設計上更易于統一布局。
(三)山地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原型提煉
根據以上歸納的點、線、面要素在社區空間中的分布,將山地老舊小區的空間原型進行集合提煉,可總結出五種空間類型:
1.向心型
此類空間一般以多條線朝一個面聚攏,呈放射形態。例如社區廣場、中心花園等,都是典型的向心型空間,通過將人們引向中心,促進社交活動和鄰里互動。向心型空間的主要特征有兩點:第一,空間的設計以中心為起點,向外輻射出放射狀的布局,形成清晰的路徑和導向;第二,向心型空間通常是社區服務設施的集中區域,因此,在設計中要注重路徑的規劃,確保從社區中心到周邊區域的連通性和可達性。
2.聚集型
此類空間一般以點面空間的集合形式為主。在居民的實際使用行為中,功能的分布在空間上呈現出明顯的聚集性。例如單元樓前的大型空地和樓棟間的院落,它們既承擔了部分通行需求,又作為居民的主要活動場地。聚集型空間的主要特征有兩點:第一,空間活動范圍較大,一般作為居民日常活動交流的重要平臺;第二,眾多微小空間散布其中,提升了公共空間功能的多樣性。
3.通過型
此類空間主要起到各個節點間的銜接交通作用,一般呈單一線性或點線結合的形態。通過型空間分為車道和步道空間。由于山地城市的特殊性,步道又分為“梯道”“梯道—平臺”“廊道”等。通過型空間的主要特征有三點:第一,其步道高差過大,人們連續長時間上下行易產生疲憊感,也容易發生危險;第二,其步道尺度狹窄,可供居民活動的空間較少,梯道兩邊和梯下部分的消極空間未被合理利用;第三,很多時候通過型空間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交往空間,具有流動性、臨時性等特點。
4.立體型
此類空間以“點—線—點”的立體折線形式為主,一般作為較高地勢差的銜接過渡。在山地老舊小區中,這樣的過渡空間使用非常廣泛。立體型空間的主要特征有三點:第一,整體高差較大,一般由連續的階梯和小型平臺或綠化相連;第二,有梯田狀的露臺、樓梯連接的平臺等,為居民提供了豐富的層次感和景觀;第三,由于高差形成的垂直墻面,可以作為文化景墻。
5.環狀型
環狀型空間呈環形或半環形布局,通常圍繞著建筑的邊緣。環狀型空間的主要特征有三點:第一,環形花園、環道步行道等為居民提供了連續的環繞式體驗;第二,其一般作為交通出行道路,因比較狹窄,所以人們在此停留時間較短,但卻是人們出行的必經之路;第三,整體呈圍合形態,有清晰的邊緣,可作為區域的劃分參考。
三、山地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優化策略
“第三種”類型學指出,類型學并非重復過去的原型形式,而是對各要素的零部件重新組裝。因此,在對山地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優化時,應該根據居民的需求將部分空間尺度重新劃分,組合形成新的形態。基于此,本文針對不同空間形態類型和空間特性提出優化策略。
(一)向心型空間優化策略
首先,確定空間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域,例如廣場、文化中心、公共圖書館等,以滿足居民的文化、娛樂和社交需求。
其次,在空間中心設置標志性建筑或者藝術裝置,提升空間的辨識度和吸引力。
最后,通過路面材料、色彩、燈光等元素,引導居民前往中心區域進行活動。
(二)聚集型空間優化策略
首先,創造聚集型空間集合,結合幾條通過型主要步道,通過景觀、圍合的形式為居民提供交流的區域,以滿足居民的日常社交需求。
其次,在聚集型空間中規劃多功能區域,包括休閑區、兒童游樂區、文化活動區等,以滿足不同居民群體的需求。
最后,優化交通網絡,確保聚集型空間與周邊區域的交通連接暢通,方便居民出行,并規劃合理的停車位,解決停車問題,避免聚集型空間周邊道路出現擁堵。
(三)通過型空間優化策略
首先,串聯高頻活動的點、面空間和相關的服務設施,設計易于識別的標識,或通過不同顏色進行區分,打造方便快捷的線性通道。同時,利用文化墻、藝術走廊等提升街道的趣味性,增強居民對小區的認同感。
其次,保留部分街巷的尺度和參差交錯的臺地梯坎等空間特征,結合形式美學與功能需求,在提升道路可達性的同時,保留場地文化記憶。
最后,在單元入口處設置無障礙通道,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同時,單元樓門口的廊道也應該增加照明系統和安全設施。
(四)立體型空間優化策略
首先,利用山地特殊的地形高差,營造多樣化的立體空間。例如在與臺地相連的空間中,可以設置景觀邊界,同時加入休憩設施。
其次,在因地勢高差形成的垂直墻面上,可以加入文化景墻和互動裝置,形成小區內特殊的記憶點,打造山地城市獨有的景觀空間
最后,在街道交叉處,設置坡道、水池、下沉庭院等,以形成富有山地特色的小區景觀。
(五)環狀型空間優化策略
一方面,優化擴大建筑外圍的環形道路,并添加導視裝置,這樣更易于人們的通行和前往目的地;另一方面,在環形空間中增加植被和景觀綠化,包括花草樹木、花壇、灌木叢等,以提升空間的美觀度和舒適度,并改善空氣質量。
四、結語
本文對重慶市典型老舊社區進行了討論,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然而在對山地城市老舊社區進行街巷更新,尤其是面對復雜的情況時,還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研究和分析,針對不同類型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優化策略。
本文主要基于類型學對山地城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空間形態進行了要素提取和組合歸納,并由此得出:應該對居民的需求進行優先級分析,結合居民客觀行為活動與碎片化空間的互動關系,有針對性地對各類型空間中較重要的部分優先進行合理布局和優化,更加有針對性地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汪麗君.廣義建筑類型學研究:對當代西方建筑形態的類型學思考與解析[D].天津:天津大學,2002.
[2]羅西.城市建筑學[M].黃士鈞,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趙萬民,吳斯妤,楊光.重慶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場景化改造策略探究[J].規劃師,2021(17):38-44.
[4]黃瓴,沈默予.基于社區資產的山地城市社區線性空間微更新方法探究[J].規劃師,2018(2):18-24.
[5]黃瓴,明鈺童.基于城市空間文化價值評價的山地城市社區微更新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18(4):1-7.
作者簡介:
齊偉民,吉林建筑大學教授。研究方向:寒冷地區室內外環境設計、空間形態學。
朱荔嘉,吉林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