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無產階級政黨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凝結出的寶貴歷史經驗,更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統攬“四個偉大”的現實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其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帶領中國人民戰勝了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取得了新時代以來的偉大歷史性成就。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必須深刻理解偉大斗爭的時代內涵,把握好斗爭方向,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歷史主動精神爭取在未來取得更加偉大的勝利。
[關鍵詞]新時代;斗爭精神;生成邏輯;時代內涵;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4)04-0016-04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3年度河北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科研協作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揚斗爭精神的理論內涵及實踐路徑研究”(XZKT23ND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靜(1989—)女,河北衡水人,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講師,主要從事黨史、黨建領域研究。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與“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并列作為“三個務必”的重要內容,“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道路上必須把握的重大原則。黨的二十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寫入了總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為全黨不斷取得偉大斗爭新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和根本遵循。
一、中國共產黨發揚斗爭精神生成的三重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和以其為根本指南而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是歷經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才最終發展起來的,“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1]219。因此,中國共產黨進行偉大斗爭、發揚斗爭精神是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的有機統一。
(一)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斗爭基因是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理論邏輯
1839年,馬克思在柏林大學讀博期間,首次闡述自己了斗爭觀:“如果這個時代以偉大斗爭為標志,那它是幸運的。”[2]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科學揭示了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矛盾必然就有斗爭。從哲學層面講,斗爭就是通過解決矛盾和沖突,不斷促進客觀事物和人類社會發展創新的過程,而斗爭精神就是在解決矛盾和沖突的過程中體現出的人的主觀能動和堅韌意志。關于為什么要進行偉大斗爭,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3]馬克思主義不但指引著人們從本體論的角度認識世界,還成了一種能夠改變世界的工具。無產階級政黨就是要不斷揚棄陳舊落后的事物,打破一切妨害社會發展的壁壘,推動引領時代浪潮、代表生產力前進方向的新生事物發展壯大,通過斗爭和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革命性和斗爭性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共產黨當前以及未來所進行的偉大斗爭恰恰是對馬克思所開辟的人類解放事業的繼承和發展。
(二)百年奮斗歷程的豐富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歷史邏輯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斗爭哲學”的繼承者和創造者,百年黨史就是一部充滿艱辛的斗爭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任務,是領導一個幾萬萬人口的大民族,進行空前的偉大斗爭?!盵4]正是堅持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全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推翻三座大山,奪取民主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繼續發揮斗爭精神,領導人民群眾清除國內外的反動勢力,通過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涌現出抗美援朝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等,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同時也是其斗爭精神的生動展現。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在“文化大革命”的消極影響下,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革命不僅要進行階級斗爭,從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來看,生產力方面的斗爭才是最本質的斗爭。于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厘清斗爭形勢,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使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穩步走向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強調,新時代必須繼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時代精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獨有的精神特質和寶貴經驗,歷經百年傳承,越來越散發出時代的光芒,并且逐漸由少數先進分子的品質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意志,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遠大理想的強大精神力量。
(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統攬“四個偉大”是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現實邏輯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過新時代十年的開拓進取,實現民族復興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但黨中央對當前的執政形勢仍然有著清醒的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5]。在這一偉大歷史轉折時期,“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6]。中國共產黨統攬“四個偉大”納入了十九大黨章,它是一個有機統一、互相聯系并且相互作用的整體,從先后排序中體現出進行“偉大斗爭”的重要意義:其中“建設偉大工程”是基本保障,“推動偉大事業”指引了方向和前途,“實現偉大夢想”是最終目標,而“進行偉大斗爭”是激勵前進動力的手段,是推動另外“三個偉大”的動力源泉,這就對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精神面貌提出了客觀要求,那就是必須堅定斗爭意志,不斷弘揚斗爭精神、不斷提高斗爭能力。
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揚斗爭精神、進行偉大斗爭的時代內涵
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緊跟時代潮流,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不同時代背景進行著相應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發揚斗爭精神,進行前所未有的、新的偉大斗爭,是中國共產黨面對風云詭譎、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及應對黨內重大危險和挑戰的必然要求,這一時期要進行的偉大斗爭同樣具有其特定的時代內涵。
(一)從世情來看,新時代偉大斗爭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黨中央面對世界形勢的深刻變化所做出的一項重要戰略判斷,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心懷的第二個大局。當今世界,大國間經濟實力對比發生深刻變化,科技進步影響深遠并伴隨著眾多不確定性,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面臨解體,國際多邊合作日益陷入困境,各發展中國家逐步崛起,西方的發展方式、不公正的國際秩序受到廣泛質疑。面對當前的世界局勢,中國共產黨要繼續帶領全國人民,發揚斗爭精神、進行偉大斗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二)從國情來看,新時代偉大斗爭要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中國的社會生產力也從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過渡到了一個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階段。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人民群眾不但對物質和文化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而且有了更加多樣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發展和提升。人民群眾對這些美好生活的要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滿足,主要就是因為中國的發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從進行偉大斗爭的角度而言,就是我國最大的國情,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領導干部要胸懷的第一個大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當今中國站在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改革發展方面所面對的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更加艱巨。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十四五”期間,“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因此,在目前所要進行的“偉大斗爭”中,我們黨和國家還是要把重點放在解決自身的發展問題上,而不是其他任何外部的事情上。
(三)從黨情來看,新時代偉大斗爭要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盵6]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成長,為了擺脫歷史周期率,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從八七會議、古田會議、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再到十八大以后的反腐敗斗爭,中國共產黨一次又一次地拿起手術刀革除自身的病癥。這種自我革新、自我糾錯的魄力和能力,在人類歷史上、在世界政治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因為長時間的和平發展環境,黨內的一些人漸漸失去了斗爭的意志,這使得黨面對著許多尖銳而嚴峻的危險和重大的考驗。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振聾發聵地號召全黨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引領,以偉大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的社會革命,繼續帶領全國人民進行前所未有的新的偉大斗爭。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揚斗爭精神、進行偉大斗爭的實踐路徑
(一)把握斗爭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變
進行偉大斗爭,方向決定前途,無論何時都要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不變,這是根本原則問題,正是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五個凡是”,也就是凡是與削弱黨的領導、歪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損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這些重大原則問題相關的風險挑戰,黨員干部必須做到寸步不讓、寸土不讓,毫不動搖、毫不退縮,與之開展堅定不移的斗爭并確保取得最終的勝利。同時,在堅持斗爭方向的問題上,要牢牢銘記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深刻理解“為何斗爭”和“為誰斗爭”,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偉大斗爭始終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是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的,因此必須矢志踐行“人民江山論”,和一切不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割裂黨和群眾血肉聯系的人和事做堅決的斗爭。
(二)堅定斗爭意志、涵養斗爭精神,做到敢于斗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不論在哪個崗位、擔任什么職務,都要勇于擔當、攻堅克難,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培養和保持頑強的斗爭精神、堅韌的斗爭意志、高超的斗爭本領。”[1]223在兩個大局面前,特別是在世界形勢發生巨變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新時代十年里,發揚了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作風,敢于出擊、敢戰能勝,攻克了很多久拖不決的問題,完成了很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任務。以強大的戰略定力,推進了東海、南海問題的解決,對臺灣地區進行了立體封鎖的實彈演習,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時代在發展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永遠不會改變。新時代新征程,各方面的復雜斗爭將長期伴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過程。因此,在重大問題上,在矛盾沖突面前,要勇于亮劍,在豺狼虎豹、驚濤駭浪面前要挺身而出。堅定斗爭意志首先要進行思想淬煉,加大理論培訓、夯實理論基礎。黨員干部必須始終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要不斷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同時,堅定斗爭意志還要增強實踐鍛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們一些干部最缺的是實踐經驗,特別是缺少在重大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的經歷”[1]224。到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進行實踐鍛煉,對于黨員干部個人成長、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增強斗爭本領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實踐鍛煉的過程中要注意兩點:其一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其二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三)增強斗爭本領、發揚斗爭精神,做到善于斗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斗爭是一門藝術,要善于戰斗”[1]223,斗爭不僅表現為一種精神和意志,也體現為具體的方法和藝術。宏觀戰略上,一是要堅持增強憂患意識和保持戰略定力相統一。從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兩個務必”,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高度總結的“三個務必”,始終居安思危,心懷憂患意識,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優良傳統。然而在增強憂患意識的同時,還要保持戰略定力,只有憂患意識,沒有應對和化解風險的高招也是不行的,只有兩者統一,相輔相成,才能在斗爭中取勝。二是要堅持戰略判斷和戰術決斷相統一。要處理好“兩點論”與“重點論”之間的關系,在作出戰略判斷與戰術決斷時要分清輕重緩急,運用主要力量著重處理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也要有全局意識和整體觀念,學會彈鋼琴。三是堅持斗爭過程和斗爭實效相統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固然是前進道路上強有力的精神動力,但是斗爭僅僅是方法和過程,而并非目的。進行偉大斗爭的目的是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和世界大同。因此,必須緊緊圍繞這一價值目標,堅持運用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朝著解決實際問題去。習近平總書記以新時代偉大斗爭的基本規律為基礎,在具體的戰術上提出:要學會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做到有理有節,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掌握斗爭的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要靈活多變;要根據實際情況,準確把握時、度和效果,適時地對斗爭方式進行調整;必須把所有能夠團結的力量都團結起來,把所有的積極因素都動員起來,在斗爭中求統一,在斗爭中求合作,在斗爭中求雙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34.
[5]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責任編輯: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