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謝亞亞 王濤



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康復護理模式應用于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以醫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86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43例。對比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在對比組護理基礎上接受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心理狀態評分、病情改善效果、肢體活動恢復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上肢、下肢活動功能評分高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比組(P<0.05)。結論 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患者負性心態,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腦梗死;護理滿意度;肢體活動;早期康復護理;神經功能
腦血管病變為常見病,老年群體發病率高,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病殘率,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1~2]。腦梗死患者腦組織因持續性缺氧、缺血可發展成壞死情況,對腦部神經功能產生較大的損傷,從而造成語言、運動、軀體等方面的功能障礙,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和身心痛苦[3~4]。臨床治療的同時,還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康復護理模式應用于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醫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86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43例。對比組:女19例,男24例;病程1~8個月,平均年齡(3.19±0.63)個月;年齡59~83歲,平均(68.35±1.24)歲;病灶位置:枕葉處3例,額葉處11例,頂葉處29例。研究組:女18例,男25例;病程1~8個月,平均(3.17±0.59)個月;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68.47±1.33)歲;病灶位置:枕葉處3例,額葉處12例,頂葉處2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患者無意識障礙,且病情平穩;臨床一般資料齊全;研究配合程度高;伴有不同的功能性障礙癥狀;初次發病。
排除標準:認知、精神方面有嚴重障礙;肺腎肝心等組織病變嚴重;伴原發性免疫疾病;惡性心律失常、休克;伴出血傾向或者凝血機制異常;發病前有肢體功能障礙;中途退出。
1.2 方法
1.2.1 對比組接受常規護理模式
確定患者病情平穩時,向患者介紹腦梗死相關知識、治療護理期間的注意事項。向患者與其家人說明飲食禁忌,并予以督促,確保飲食合理。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情況下,告訴患者康復訓練的具體方法,并監督患者完成康復訓練方案。關注患者呼吸道、口腔情況,及時予以患者排痰護理,口腔分泌物應及時清除,可以規避呼吸阻滯并發癥;此外,定期查看機械通氣使用情況,保障呼吸道的通暢性;如果患者采取了導尿管留置情況,及時對膀胱進行沖洗,清潔消毒尿道口;對腹部進行及時按摩,可以使患者的胃腸功能盡快恢復;患者如有嚴重便秘情況,可根據醫囑對患者采取藥物干預,助其順暢排便。
1.2.2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行早期康復護理
(1)情緒干預。鼓勵患者傾訴負性心態產生的原因,給予患者針對性情緒疏導護理,向患者介紹預后效果理想的案例,說明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意義,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提高患者康復護理依從性。
(2)運動訓練。指導患者進行主動、被動訓練,促進身體康復。主動訓練有面部鍛煉、步行鍛煉。面部肌肉鍛煉可以使患者面部肌群能力、表情肌能力改善;步行鍛煉即在患者家人協助情況下展開步行鍛煉,可先進行平地步行訓練,而后向上下臺階訓練過度,每次訓練時間為10 min。被動訓練指按摩肌肉,同時活動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30 min/次;另外,引導患者進行坐位、翻身、自主翻身鍛煉,同時進行肢體移動鍛煉,即保持坐位,自然下垂雙下肢,伸展后背。
(3)體位護理。每2 h更換一次體位,按摩患側肢體,降低壓瘡發生率;每天指導患者進行翹手指/腳趾、翻掌、轉踝關節/腕關節等鍛煉,2次/天,30 min/次,避免肌肉痙攣;還可進行關節抗阻鍛煉,如抬腳、翹膝、屈髖等,每次40 min;保持站位體位時,進行床旁站立、床旁步行鍛煉,每次鍛煉時間及距離適當延長,直至患者具有獨立步行能力,2~3次/d,每次40 min。
(4)生活能力干預。確定患者可以下床活動時,鼓勵患者獨立吃飯、刷牙、洗臉、穿衣,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5)飲食康復護理。了解患者日常飲食喜好,制定個性化膳食方案,保障患者每天攝入的營養充足,同時指導患者避免進食過多刺激性、食物。
兩組均干預4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心理狀態:采用SAS焦慮量表、SDS抑郁量表評估,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況嚴重。(2)比較兩組病情改善效果:主要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NIHSS量表評估,總分0~4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3)比較兩組肢體活動功能:采用FMA肢體活動功能障礙評估量表評估患者上肢、下肢活動能力,總分分別為0~66分、0~3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體活動能力恢復越理想。(4)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進行評估,總分100分,90分及以上為滿意,76~89分為基本滿意,0~75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心理狀態評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比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病情改善效果比較
干預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比組(P<0.05)。見
表2。
2.3 兩組肢體活動功能比較
干預后,兩組肢體活動功能評分均明顯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比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7.67%,明顯高于對比組的79.0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腦梗死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多數患者出院后由于缺乏專業護理,加之自護能力差,患者難以堅持良好的康復行為,不利于疾病康復[5]。
早期康復護理注重指導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促進患者步態和平衡功能改善,進一步提升患者運動功能,增強其跌倒自我效能水平,降低跌倒發生風險,從而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提升,充分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康復理念,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融入賦能理論,提高患者鍛煉積極性,促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康復訓練[6]。此外,依據患者身體情況采取不同程度康復訓練,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鍛煉原則,不僅能夠提升肌肉力量,提高患者運動功能,還可加快病灶周圍腦組織重組代償,改善平衡功能。整個護理過程中更加重視患者的主體地位,幫助患者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內在的潛力,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幫助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上肢、下肢活動功能評分高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比組(P<0.05)。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患者負性心態,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季淑娟.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和神經功能的影響[J].當代臨床醫刊,2022,35(5):111-112.
[2]李英蘭.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45(3):233-234.
[3]張秀君.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依從性與運動功能的影響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22,26(33):70-72.
[4]謝巧娟.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能力及預后的影響[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22,12(16):51-53.
[5]李慧娟.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活動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探討提升[J].當代臨床醫刊,2022,35(2):77-78.
[6]盧呈玉.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對其睡眠質量的影響分析[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2,9(7):122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