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放
〔摘? ? 要〕?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少而精”的科學作業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而且有利于學生掌握基本科學知識,培養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踐探究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數小學科學作業設計形式單一,內容缺乏情境,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對學生學科興趣的培養。基于科學作業的現狀,探索如何在小學科學作業設計中創設合適且有趣的情境,搭建起科學知識和真實生活的橋梁,對貫徹“以學生為主”的作業設計理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實踐研究能力以及價值觀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討了“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作業設計中的情境創設策略。
〔關鍵詞〕? 小學科學;作業設計;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4? ? 052-054
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作業難度要體現適切性。強調在注重理解和應用的基礎上,增加綜合性、探究性和創新性作業。教師通過在作業中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真實且合適的情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解決真實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新課標作業評價的理念。新課標還指出:作業形式要體現多樣性。基于此,本文針對書面作業和實踐類作業兩種作業形式,分別闡述情境化創設在這兩種作業形式上的運用策略,力求讓科學作業真正發揮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作用。
一、情境化創設在書面作業設計中的運用
高質量的科學書面作業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內化,巧妙且適宜的情境創設能夠吸引小學生的眼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以下從兩方面探討情境化創設在書面作業中的運用。
(一)結合時事,拓寬眼界
小學生正處于科學思維發展的啟蒙階段,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僅僅掌握書本中的知識點,就很難把知識運用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去,從而失去了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的目的。因此,在作業設計中適當結合時事,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會科學原理,感知科學的“溫度”。
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地球表面的變化”第三課時《地震的成因》為例,課標要求學生能夠解釋地震的成因。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發生的原因。地震的成因對小學生來說較為抽象,有的書面作業拘泥于呈現模擬實驗的過程,缺乏真實案例,導致學生無法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因此,在作業中結合具體的地震事件,對學生直觀地認識地震可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例題如下所示。
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是“5·12汶川地震”14周年。汶川地震發生時,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近7萬人遇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最大的地震。下面是某校科學探究小組的地震成因模擬實驗。
實驗材料:彩色海綿片、小石子。
實驗步驟:
將不同顏色的彩色海綿片平鋪在桌面上,上面撒上彩色小石子;從不同方向由外向內擠壓推動彩色海綿片;觀察彩色海綿片和小石子的變化。
實驗中,用手擠壓彩色海綿片,發現海綿片邊緣彩色小石子掉落明顯,可推測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內部???板塊交界處)。
通過實驗可推測,產生地震的原因是(?????)。
A.地殼的運動?????????B.地下溫度太高
C.火山噴發
汶川地震后造成山崩地陷,崩塌的石塊和泥沙阻塞河流,在唐家山附近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湖泊。根據成因這種湖泊叫作(?????)。
A.河成湖??????????B.堰塞湖?????????C.巖溶湖
汶川地震發生時,有一所緊鄰重災區的鄉鎮中學——安縣桑棗中學,創造了全校2300多名師生沒有一人受傷或者遇難的奇跡。如果發生地震時,正在教室上課,下列哪一種自救方法最合理?(?????)(多選)
A.在教室就地蹲下,用書包護住頭部
B.直接翻越走廊欄桿從樓上跳到地面
C.及時有序疏散至校園操場,捂住頭部蹲下
本題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為情境,將其融合到作業中,優點如下:用數字呈現地震的巨大危害,極具震撼力,令學生對地震有一個感性且直觀的認識,也激發了學生想要繼續探索地震成因的欲望;用彩色海綿片模擬地殼,方便學生從不同方向由外向內擠壓推動彩色海綿片,較為真實地模擬了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用小石子的掉落呈現地震發生時板塊交界處的巨大破壞力,學生更有身臨其境之感,對地殼運動的認識實現了從抽象到具體的過渡,對地震成因也有了從表象到本質的理解。學生除了認識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來臨時的防護措施也非常重要。本題采用一所中學在地震時沒有一人傷亡的案例,除了有效檢測學生的地震防護知識,也增強了他們將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意識。
因此,將與科學知識相關的時事巧妙地融入作業中,在某種程度上有效突破了較為抽象的知識難點。學生在拓寬眼界的同時,無形中完成了科學知識內化的過程。
(二)結合當地特點,因地制宜
結合當地特點,把科學知識有意識地結合到作業設計中,這在宣傳當地特色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地球表面的變化”第六課時《水的作用》為例,學生對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作業設計上如果能夠找到有當地特色的河流侵蝕和沉積現象,作業效果會更加顯著。例題如下。
長江流經安徽省段蜿蜒400多公里,俗稱“八百里皖江”,江面開闊,流速緩慢,江中出現了許多沙洲。位于馬鞍山市當涂縣的江心洲,是長江在安徽省境內形成的最大的沙洲,從天空俯瞰,仿佛一片綠葉,在江面漂浮。
小明假期和家人慕名而來,洲上空氣清新,風景宜人。那么,江心沙洲是如何形成的呢?
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峭的山巒,搬運走兩岸大量的泥沙。請推測:長江上游主要發生河流的???????????????(堆積????侵蝕)作用。
長江中下游地勢平緩,河水的搬運能力減弱,常年累積,形成沙洲或平原。由此可見,長江中下游主要發生河流的??????(堆積????侵蝕)作用。
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于2020年12月30日被確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小明和家人在游覽的過程中發現:下雨后,山坡上的水流也會帶走很多泥沙。降雨的侵蝕作用主要體現在小山丘的?????處,降雨的堆積作用主要體現在??????處。(斜坡????坡腳)
本題設置情境的巧妙之處在于:以馬鞍山市江心洲這一景色為情境切入點,符合當地人文,學生在鞏固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第三小題創設了小明和家人游覽采石磯的情境,給人身臨其境之感,現在的小學生在假期也經常和父母外出游玩,這符合當代小學生的特點。
因此,將科學知識結合當地特點,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體現。學習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從真實的場景中感受科學知識的魅力。
二、情境化創設在實踐作業設計中的運用
新版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中有很多實踐性作業,如實驗和制作等。大多數實踐作業需要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如何有效調動小組成員積極性,對整個實踐作業順利有效開展顯得尤為重要。在實踐作業中創設有趣且真實的任務驅動式情境,適度運用競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基于此,下文從兩方面探討情境化創設在實踐作業中的運用。
(一)合理競爭,激發創造性
良性且適度的競爭對小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培養起到了催化作用。以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小工程師”第3~7課為例,課程要求學生建造塔臺并測試改進。如果僅僅給學生布置一個建造塔臺的作業,學生缺乏目標導向,積極性很難調動。因此,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新奇且有趣味的任務情境,如:學校要在操場上建一座塔臺,以供體育教師在塔臺上指揮學生訓練,需要征集塔臺的設計方案及模型,最終通過競標的方式確定塔臺建造資格。這樣的情境設定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說都充滿新鮮感,富有挑戰性。在小組作業開始前,教師須明確評價標準,設計圖及文字說明、分工合作、塔高、頂端稱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美觀以及材料成本統計,最后計算每一個打分項加起來的總分,綜合分最高者獲得塔臺建造資格。明確打分項能夠保證公平性,學生在設計方案時也會有一定的方向性。在競標資格這個目標的驅動下,每個學生都能激發自己的創造性,沉浸式參與其中。模型搭建好后,還需進行每一評分標準的測試,如果不達標,需要修改方案,改進模型。反復地測試和改進,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從中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力量。最后,綜合得分最高的小組獲得塔臺建造資格,而對于其他組的付出同樣需給予贊揚和獎勵,例如,可以按單項得分最高頒發“最佳合作小組”“最佳設計小組”“承重最佳小組”等榮譽。這樣做,在合理競爭的同時,還面向了全體學生。
(二)巧用任務驅動,從做中學
有趣的任務驅動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實踐中感受真知。以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8課《制作我們的小樂器》為例,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知道了影響聲音強弱和高低的因素。本課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小樂器,全面檢驗學生對聲音的認識。同樣,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任務驅動式情境,如:制作完成后,每組派代表用自制樂器演奏簡單的樂曲,開一個小型“音樂會”。“音樂會”場景的嵌入,會讓學生自發地想把樂器制作好,因為他們希望在“音樂會”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此舉讓學生充分地把影響聲音高低和強弱的因素運用到制作和演奏樂器的全過程中,做到了學以致用。
因此,合理競爭和巧妙的任務驅動能夠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合作中,學生各取所長,各補所短,思維在探究中發生碰撞。同時,也促使學生學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增強自己科學素養的同時也提升了人際交往能力。
三、結語
小學科學作業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需要借助直觀的方法,而恰到好處的情境創設給他們營造了一個體驗式的氛圍,有利于學生沉浸其中探索科學的奧秘,無形中給他們搭建了一座從理論到實際的橋梁。在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充分尊重了他們的主體地位。科學教師應該多關注生活中的細節,熱愛生活,在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將合適的情境嵌入作業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薛延燕.小學科學作業設計中價值觀引領的情景創設初探[J].新課程導學,2022(9):80-83.
[1]周敏.聚焦“雙減”政策下的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實踐性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