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娟
〔摘? ? 要〕? 幼小銜接是當今教育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們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幼兒園階段的科學教育對于做好幼小銜接、培養幼兒良好學習品質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如何利用集體教學來開展科學活動,發揮科學教育的最大化價值,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發展?本文分析了科學教育對于幼小銜接的重要性、現今科學教育中集體教學模式的傳統框架與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實例進行了幼兒園科學教育中運用集體教學模式的一些實踐與思考,通過日常教學實踐發現在科學教育中運用集體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科學素養,為幼小銜接做好坡度的銜接與遞進。
〔關鍵詞〕? 幼小銜接;科學教育;集體教學模式;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4? ? 121-123
幼小銜接作為幼兒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情況下,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在這一階段,幼兒需要從幼兒園的游戲主導型學習環境順利過渡到小學的知識學習主導型環境。幼兒園科學活動中的集體教學模式,作為幼小銜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其創新與實踐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優化集體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和良好學習品質,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科學教育對于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階段,幼兒面臨著學習環境、生活方式、社交圈子等多方面的轉變,需要適應新的學習要求和社交規則。
在此階段的科學教育,我們所希望實現的目標:一是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通過幼兒積極、熱情地參加各種科學活動,初步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進而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為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有助于激發幼兒的探究力。在科學活動中,幼兒能主動探索科學現象,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手段,發現問題,并努力加以解決。三是對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幫助。在科學活動中,幼兒需要運用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等高級思維能力來理解和解決問題。
因此,要認識到幼小銜接階段對于培養幼兒科學興趣和增強科學素養的重要性,根據幼兒的認知和發展特點設計活動,營造一個互動式、體驗式的學習環境,活動中給予幼兒“試錯”的機會,尊重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大膽進行表達分享,為幼兒創造一個開放、寬容的學習環境,為幼小銜接做好準備。
二、科學教育集體教學模式的傳統框架與問題
(一)執行流程的基本框架和常規的集體教學模式
“教師授課—幼兒聽課”的方式通常是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傳統的集體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而幼兒則是知識的接收者,教師會先介紹概念、原理或現象,然后通過演示、講解等方式將這些知識傳遞給幼兒。幼兒則通過聽講、觀察、模仿等方式來學習。這種模式講求的是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講求的是權威,講求的是師資力量的支配。
(二)傳統集體教學模式在科學活動中的優勢和限制
優點一是系統性:教師在保證幼兒學習有條理的情況下,能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講授科學知識;二是高效:短時間內可向大量幼兒傳遞相同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率;三是便于管理:集體教學有助于幼兒的課堂秩序維護,有助于教師對幼兒的管理和引導。限制一是互動不足,幼兒在與教師的互動合作中,處于難以激發學習興趣、互動能力不足的被動接受狀態;二是傳統格局關注整體進度,幼兒個體差異難以顧及;三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促進科學素養不足。幼兒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參與感和體驗感,孩子對一些科學概念可能只有記憶,而對其背后的科學理念、科學方法卻沒有真正了解和掌握。
三、創新科學教育集體教學模式
在幼小銜接的背景下,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我們提出以下針對性的、創新性的集體教學模式。
(一)凸顯幼兒主體地位
幼兒主體是將幼兒置于學習的中心,通過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假設、實驗和得出結論,培養他們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是設計開放性提問,激發幼兒興趣。在科學活動“有趣的影子”導入環節,教師設置開放性問題幫助幼兒梳理已有經驗:“剛才我們和誰一起跳舞,屏幕上為什么會有影子?你還在什么時候看到過你的影子呢?你知道有關影子的秘密嗎?”在探索操作環節,運用“有什么辦法把大象的影子變大呢?你發現了什么秘密?哪些材料和方法可以讓影子有亮閃閃的眼睛?”等問題讓幼兒發現影子的產生、變化與光之間的關系,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開放性的問題充分體現了幼兒為主體的學習地位。二是提供豐富材料,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如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轉動”中,提供風車、套圈、光盤、易拉罐、繩子、鉛筆、筷子、紙杯、陀螺、雪花片、齒輪等材料,通過動手動腦探索怎樣讓兩種物體合作轉動起來,發現生活中有關轉動的有趣現象。
三是允許幼兒試錯,提高表達表現能力。對于幼兒不成功或錯誤的操作,教師要給予幼兒試錯的機會,鼓勵幼兒在觀察、操作和探索中獲得成功,同時注重給予幼兒表達自己的機會,讓幼兒用符號、圖畫、語言等分享自己的操作結果。
(二)學習與游戲整合
在游戲中學習,能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對于科學活動更是如此。大班科學活動“幸運帽子店”,其目標一是多維度感知帽子的特征,積極參與“幸運帽子”兌獎并大膽表述;二是在游戲情境中運用觀察比較、分類排除等方法找到符合條件的帽子,體驗匹配游戲的樂趣。活動中基于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觀察、分類、匹配等經驗,通過“觀察特征,自主分類—幫助客人挑選帽子—嘗試記憶圖形數量—擲骰游戲,快速站圈—自主設計,再次游戲”等環節,逐步增加難度:一是在材料投放上,提供分類操作板自主分類—提供帶有信息圖卡的帽子玩骰子游戲—提供貼紙讓幼兒自主設計帽子再次游戲;二是在游戲玩法上,從滿足1個骰子條件—同時滿足2個骰子條件—同時滿足3個骰子條件,讓幼兒在排除骰子隨機干擾因素的情況下,在游戲情境中進行匹配。這些既鍛煉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又提升思維的靈活性,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習得數學經驗,體驗到數學的有趣,為接下來的帽子店游戲做好經驗鋪墊,還可以讓幼兒與生活進行鏈接,發現尋找、感受分類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和幫助。
(三)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
教師可以在科學活動中運用數字化工具,增強幼兒的學習體驗。交互式白板、平板電腦或者一些為幼兒設計的應用程序等,這些都能讓科學活動變得更加立體、鮮活。
一是可以進行互動教學,如中班科學活動“尋找國王”,運用平板,結合形狀、顏色等設計多條尋找路徑,讓幼兒根據線索尋找“國王藏在哪”,互動性和體驗性強;二是運用數字工具進行記錄和分享,這樣的形式省去了教學具準備的浪費,又能增強幼兒的合作參與度和積極性;在大班“畢業布置我來幫”活動中,各小組利用平板的記錄結果,可以非常便捷地進行分享展示。通過同伴間的協商、分工、合作完成統計畢業準備的任務,進一步提升幼兒的觀察力和歸納能力,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四)加強與其他領域融合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滲透其他領域的內容和知識,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回歸幼兒生活,設計生活化的綜合活動。如“幼兒園的竹子”,既可以從科學方面讓孩子觀察植物生長過程,觀察竹葉和竹莖,還可以讓幼兒進行數的學習,數一數竹葉,又可以讓孩子進行藝術方面的創作,進行觀察寫生。二是挖掘故事中的科學元素開展教學。《田鼠太太的項鏈》《好餓的毛毛蟲》《小老鼠過河》《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等,這些繪本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和數學元素,可以引導幼兒在欣賞繪本、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秘密的探索,如《好餓的毛毛蟲》可以讓幼兒理解毛毛蟲到蝴蝶的變化過程;《小老鼠過河》可以提高幼兒的計數和觀察能力。三是在角色游戲中滲透。如在角色游戲“超市”中,幼兒可以扮演顧客和服務員進行買賣,買賣的過程中幼兒理解了貨幣的概念,增強了對數加減運算的認識,在游戲中理解了數概念。
四、創新科學教育集體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與效果評估
(一)實踐應用
在本區域內公辦幼兒園實施創新集體教學模式時,我們選擇了一個班生數為30人的大班作為實踐對象,時間上保證每周至少一次科學集中教學活動,內容可以是來源于幼兒生活的,也可以是當下的一些熱點科學問題,或是繪本和游戲中的科學,形式上則靈活根據活動內容選擇,有室內的,也有走出幼兒園的。在“植物生長的秘密”這個活動中,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親手種植植物,觀察并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他們不僅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和土壤等基本條件,還學會如何照顧植物、觀察記錄生長情況等技能。同時,我們鼓勵家長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向家長發放家庭科學實驗指南,指導家長如何在家中與幼兒一起進行簡單的科學實驗,如“土豆發電”“自制望遠鏡”等,不僅增強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也讓幼兒在家也能繼續探索科學的奧秘。
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循環”中,我們充分利用社區和家園資源,讓幼兒走出幼兒園區感受身邊的循環。幼兒通過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在班級進行集中分享發現:公交車的路線是循環的,歌曲也可以進行循環播放,鐘表的轉動軌跡是循環的,一周7天、一年中的12個月也是循環的。這樣的集體教學模式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二)效果評估
為了評估創新集體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我們對參與活動的幼兒進行了多次問卷調查和觀察記錄。通過統計分析,我們發現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和參與度明顯提高。大部分幼兒表示喜歡參加科學活動,認為這些活動很有趣也很有意義。他們都愿意參與更多的科學探索和實驗活動。同時,我們還觀察到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表現越來越棒。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各種科學探索和實驗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結果。在與同伴的合作中,他們也能夠相互協作、共同解決問題。這些表現都說明,無論是科學素養還是探究能力,幼兒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此外,我們還向教師和家長廣泛收集了反饋意見。教師們認為創新集體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要求,提高教學效果和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家長們也表示支持這種教學模式,認為它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
在幼小銜接背景下,科學教育集體教學模式需要不斷創新與實踐,以適應幼兒的發展需求。通過以生活化的科學、學習與游戲融合、整合跨學科知識、利用多媒體工具等策略,為幼兒創造一個更加有趣、有效、有意義的學習環境。未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如何將更多的創新元素融入科學活動中,為幼兒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趙靜.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7(6):116-118.
[2]陳芳.基于幼小銜接的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創新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12):102-105.
[3]李敏.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科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9(5):84-88.
[4]張華.基于幼小銜接的幼兒園科學教育集體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9(7):44-47.
[5]王曉燕.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學前教育研究,2020(4):70-73.
[6]王麗.幼兒園科學活動中集體教學模式與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J].當代學前教育,2021(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