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謝亦茜
地方金融機構作為支持地方實體經濟的主體,在促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以地方商業銀行、農信社等為主的中小銀行,作為地方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服務地方實體經濟、落實普惠金融、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情況等使命。本文結合近年來S市審計機關對本地中小銀行資產負債審計情況,研究分析地方金融機構支持地方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貸款發放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建議,推動地方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一、S市地方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的貸款發放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以中小銀行為代表的地方金融機構,對于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數目不斷加大,普惠金融的力度也逐年增加,但伴隨而來的風險和問題也值得關注,主要問題有以下方面:
1.違規向企業發放異地貸款。出現該類問題的主體針對主要是農村商業銀行,這與其專注服務本地、服務縣域、服務社區自身差異化定位不符,對于綜合化和跨區域經營業務風險難以把控。比如,某地農商銀行向轄區外其他地方的某公司等客戶發放異地貸款,且該企業實際經營地也不在貸款發放地。
2.信貸規模和資金投向違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一是信貸資金違規投向“兩高一剩”、房地產行業、環保違法企業等,與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有效配置到國家重點支持和鼓勵發展領域政策不符,與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要求相違背。比如某銀行向陶瓷行業、水泥類行業、造紙類行業等發放貸款。二是違規向融資平臺提供融資,從而增加隱性債務風險。比如,某銀行通過理財資金購買某融資平臺私募債券,融資人為某工業園區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資金用途為某工業園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但項目實際收益不足以覆蓋項目本息,最終形成地方隱性債務。
3.違規開展轉貸業務。針對符合延期還本付息或“無還本續貸”條件的企業,仍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轉貸業務,致使客戶承擔較高轉續貸成本。比如,某銀行對部分符合條件的普惠小微貸款未落實“應延盡延”的政策要求,而是由民營轉貸機構提供高成本過橋資金歸還到期貸款后進行續貸,導致增加企業客戶融資成本。
4.對相關產品違規收取保證金和高額利息,增加企業成本。財園信貸通是財政、園區、銀行通力合作,共同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一種模式。在延伸審計時發現,某財政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在2018年省級文件出臺后,仍違規收取企業互助保證金,且以前年度收取的未及時清退。S市地方金融機構在發放財園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創業擔保貸等政策性貸款時,貸款利率超過規定利率貸款。比如,某銀行在向客戶發放財園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創業擔保貸)時,貸款利率超過規定貸款,超標準收取客戶貸款利息。某銀行通過某發展基金向國有企業發放貸款,期間向N家企業M筆貸款收取委貸手續費數千萬元;向M家企業N筆貸款收取項目促成費,增加企業融資成本。個別銀行在為客戶辦理一般貸款的同時,要求企業開辦一定規模的存單質押貸款,一方面是為了完成上級銀行存貸款考核任務,另一方面由于企業存款利率低于貸款利率,且存單質押貸款未真正起到融資作用,因此增加了企業利息費用支出。
二、S市地方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的貸款發放問題的原因分析
農村銀行等地方金融機構的改革完善,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相伴而生很多現實性的問題,而產生的根源不僅僅是銀行內部,還涉及當地政府與監管部門等,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政府部門的“隱性干預”。一方面,為進一步發揮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一般政府會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支持地方金融發展。但在無形中導致銀行對于政府政策的過度依賴,同時也受到市場大環境的影響,對整個市場的信心不足,在選擇貸款項目時,偏向于政府背書的項目,相信政府的信用,選擇性忽視政府信用存在的風險,導致政府風險向金融風險傳導。另一方面由于資源受制于地方,地方銀行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影響,對于政府優先發展的項目,銀行有時會放松貸款審核的標準,甚至向不符合資質的企業發放信貸資金。企業無法經正常渠道獲得銀行資金支持,其實已經表明此類企業經營能力或項目運營本身存在缺陷,貸款最終出現不良風險的概率較大,增加金融風險系數。
2.監管部門的資源受限。S市所在省雖然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地方金融監管體系,但相對點多分散、多元龐雜的監管對象,金融監管部門的人力資源、技術支撐、經費支持等資源相當有限,一定程度制約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以市本級金融辦為例,一是專業人才缺乏。S市金融辦由2019年機構改革新組建成立,從不同部門抽調人員組建,專業背景不一,由于金融專業性較強,即使補充專業人員也需要較長的業務培訓時間,與近年來金融業務不斷發展所需差距較大,所以無論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受到制約。二是服務的實效受限。如市金融辦要承擔負責市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區域性股權市場、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等地方金融機構的監管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2年年末,S市銀行機構16家,保險機構37家,其他地方金融機構46家,合計有99家。但金融辦是獨立機構,各項監管職能剛剛從其他監管部門劃撥事權重構而成,其行政職責尚需完善,監管責權范圍尚待進一步厘清。
3.銀行部門的理念偏差。一是經營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依舊追求規模上的擴張以及發展的速度,違規轉讓不良資產、隱瞞不良資產,繼續增加放貸規模,形成新的不良資產,導致風險越來越大,一定程度影響整體資產質量判斷。二是為了規避行業監管,虛增不實資產或掩蓋不良資產,為了完成上級部門考核任務,金融統計數據失真,虛增涉農、綠色貸款等數據。三是部分銀行風險管控能力薄弱,粗放的發展模式積累了較大風險。而為了處置風險,普遍存在“以時間換空間”等形式騰挪不良資產,實際風險未真實化解,經營風險較大。五是自身經營機制不健全,重要管理崗位人員配備不齊全,內部管理管控存在漏洞。
三、S市地方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的貸款風險防范的建議
1.政府部門要科學引導。對于隱性干預的新現象,一是要科學處理好金融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對所有的市場主體做到一視同仁,努力創造良好的金融經營環境。二是增強金融企業的信心,減少對于政府信用的依賴,加大對市場主體、金融機構的支持激勵措施,推動各項優惠政策落細,確保各項政策能一以貫之得到有效執行。
2.中小銀行等地方金融機構要堅守戰略定位。在經營發展中要發揮其地域特征較強、業務相對集中優勢,切實專注主業主責,立足本地本源,樹立穩健發展理念,堅持服務當地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社區發展、服務農村鄉鎮的定位,下沉服務重心,充分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制定并實施特色化、專業化的發展戰略。
3.加強業務全流程管理,不斷完善內控制度并提高制度執行力。進一步提高對內控制度的重視,正確處理業務發展和合規管理、風險管理的關系,完善日常業務及法人治理相關規章制度,健全管理監督體系。加強貸款管理,強化貸款發放審批流程,嚴控信貸產品風險。
4.切實提高貸款分類的準確性,堅決糾正掩蓋不良貸款的行為。注重對資產風險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科學監測分析風險,完善貸款客戶的資料搜集整理,適時調整分類形態,不斷降低五級分類的偏離度。
5.嚴格執行國家信貸制度,切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一方面,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強化貸款流向管理,從制度源頭上防范信貸資金違規流入“兩高一?!毙袠I;另一方面,要強化“立足縣域、服務社區、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積極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針對“三農”客戶的需求制定和優化信貸產品,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作者單位:宜春市審計局)